數往知來:網絡文藝的賽博重構 ——《中國網絡文藝的常識與趨勢》讀后
由學者夏烈撰寫的《中國網絡文藝的常識與趨勢》以作者近年來的三次演講內容為核心,包括《新時代網絡文藝的發展與趨勢》《網絡文學20年及“浙江模式”》《20年媒介環境與文藝批評》,較為透徹、生動、有趣地展現了其個人化的網絡文藝評價敘事,顯示出一種舉重若輕、通俗與普及兼具的研究路程。
作為新世紀網絡文藝的參與者,夏烈在作協、文聯、高校學界和網絡文藝行業的相關從業經驗,使他更易直接介入其中,推動一些局部的重要工作。比如策劃圖書《后宮·甄嬛傳》《羋月傳》,創設網絡文學雙年獎、網絡文藝評論獎,他還因此創作了紀實作品《大神們——我和網絡作家這十年》。他將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類比于中國通俗文學傳統、美國跨媒體寫作、日韓輕小說,力圖證明網絡文學在受眾、產業與青少年教育、國家意識形態的維護等層面的重要性。他用對時代文化場域的分析來為網絡文藝研究祛除偏見。同時,文章撰述之余他還深入實踐前沿建言、籌劃地方網絡文藝組織,在以杭州為地緣的在地文化實踐中形成著對網絡文藝學理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引導力。
20余年,于網絡文藝是自我生長、蓬勃發展并試圖獲取認可的過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網絡文學如今卻成為了“新興文藝”的代表,成為互聯網舉足輕重的細分市場,成為年輕人流行文學閱讀的重要來源和IP改編的“頭部”。一方面,網絡文藝是大眾文化,傳統文藝的平臺與評價體系已不能滿足大眾表達自我的要求,互聯網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拓展了大眾自我表現的空間,提供了相對平等的對話渠道。與此同時,閱讀網絡文學作品成為了一種新的“樂活”方式,互聯網用戶成為了網絡文學內容的生產者、接受者與傳播者。互聯網技術形塑的賽博空間在這里推動了大眾的自我表達與書寫狂歡,參與者不僅獲得了創作權也擁有了批評權。
該書的三個板塊中,前兩個板塊的核心是探討網絡文藝的“四新”意義與“四種力量”,書中從橫縱兩個維度架構了網絡文藝價值與動力。第三個板塊的媒介環境與批評則加入了更多作者對過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展望。網絡文藝的價值體現在其與“新”有關的諸多特性中,伴隨其自身發展,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業態,作者稱之為“新型文藝”。“型”意味著規模化,意味著規范與秩序。恰如道格拉斯·諾斯所述:“文化賦予我們生活以意義,給予我們自身同一性,并從蕓蕓眾生中理出秩序。”這也是書中傳達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書中提出,要跳出思維定勢,從文藝與人類的基本關系角度思考文藝依托互聯網技術而達成的或正在發生的變化。依托這種創新性、整體性思維和方法,作者提出了影響網絡文學的來自消費端、供給端、治理端、評價端的四種力量矩陣:受眾、產業和資本、國家意識形態、知識精英。經由這一矩陣,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立體地剖析網絡文藝的當下生長并研判未來。需要注意的是,在以網絡文藝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崛起的背景下,知識精英的評價與選擇。一方面,他們的在場豐富了網絡文學作品的數量,提升了其質量,另一方面,由他們架構的評價標準及評價本身在業內外認可度更高。
回到書中的論述,除了反思個人、強調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之外,還包含了對知識分子的“召喚”。針對當下網絡文藝的新形態,知識分子除了做好內容生產之外,還應做好批評工作。夏烈從個體出發,對照網絡文藝批評的代表性事件,總結出新時代網絡文藝批評主體需具備的基本素質:一方面,需要具有豐厚的知識,如文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哲學等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并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通過認真觀察、感知發現網絡文藝的新現象,拉高視角、尋找規律。
該書還有三個附錄:第一個有關故事的紅利與網絡文學海外貿易的探討,第二個是新型文藝與國家人才觀,最后是作者對個人與網絡文學關系的再討論。三者對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全書有較大參考作用,尤其是最后的“夫子自道”,使個人情感思想志趣與全書識見更為融會,充滿了感性溫度。這與夏烈的另一些學術、評論著述有一定反差,如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觀念再造與想象力重建》、杭州出版社的《網絡文學的新傳統與未來性》等,體現出作者書寫的多樣性和互補性。研讀此書,除了加深我對網絡文藝的認知,也讓我更理解了夏烈的“選擇”,感受到他對網絡文藝研究的鐘情。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