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古漢語中的“櫪”
“櫪”字在目前流行的工具書中多數注為“馬槽”,少數注為“馬廄”,也有注為“馬槽,亦指馬廄”的。
前段時間讀文章《“槽”與“櫪”的不同》,作者認為:“櫪既不是‘馬廄’,也不是‘馬槽’,而是馬廄里面、馬槽之上,用來約束馬匹的欄桿。”作者立論的依據是《字匯》《四聲篇海》等書的注釋“欄也,養馬器也”。
其實從古籍中,是可以找出“櫪”既可指“馬槽”,又可指“馬廄”的。《后漢書·馬援傳》“今者歸老,更欲低頭與小兒曹共槽櫪而食,并肩側身于怨家之朝乎”中的“槽櫪”,指“馬槽”;穆修《河南穆公集·送毛得一秀才歸淮上詩》“自傷櫪驥心千里,空羨冥鵬志九霄”的“櫪”,也指馬槽。作者所引戴孚《廣異記》“刺史家人至子房所,不見奴婢,至櫪中,又不見馬”中的“櫪”,指“馬廄”;王安石“騏驥在霜野,低徊向衰草。入櫪聞秋風,悲鳴思長道”中的“櫪”,也指“馬廄”。是找不到“櫪”指“用來約束馬匹的欄桿”的具體用例的。
至于古代漢語中的“伏櫪”,現代漢語有它的對應說法——“趴槽”。“趴槽”指牲口因年老體衰、精力不支而經常把脖子放在槽幫上休息養神。從現代漢語相應的表達可以推斷,古代漢語“伏櫪”的“櫪”,就是指如今的牲口槽。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中的“老”“暮年”二詞來判斷,曹詩中的“伏櫪”也是指馬因年老體衰、精力不支而經常把脖子放在槽幫上休息養神的意思。這里的“櫪”無疑是指“馬槽”。牲口槽多是用厚木板作槽幫圍成的長方體,開口在上,因此,說“櫪”為“欄也,養馬器也”是成立的,說“櫪”為“槽屬”也不錯。至于作者所說“櫪是馬廄里面、馬槽之上,用來約束馬匹的欄桿”的結論,自覺有些怪異。
得出這樣的結論,或許與作者對賈思勰所說“氣勞者,緩系之櫪上”的理解有關。我們知道方位詞“上”有兩個意義:①相對于某物體位置較高的地方;上方。如:樓頂上有幾只鴿子在盤旋。②物體或物體表面。如:墻上揳著個木橛子,用來掛東西/桌子上放著當天的報紙和隨時瀏覽的幾本書。作者把例句中“上”的意義理解成了①,而實際上正確的理解應該是②。“氣勞者,緩系之櫪上”的意思是“把體弱者,輕輕地拴在槽上”。牲口槽的槽幫上是可以揳一個屈戌而拴體弱的牲口的,因為體弱的牲口既無力氣也無興趣掙脫韁繩逃離牲口圈,它需要依靠主人的喂養。
此外,韓愈《雜說》“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中的“槽櫪之間”不是指“馬槽與用來約束馬匹的欄桿之間”,而是指“馬槽、馬廄之間”,因為病老的馬匹經常是久臥槽下圈地上而慢慢死去的。
以上意見,不知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