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研究現狀與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舉行
在網絡文學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對其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上進行拓展,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近日,“網絡文學研究現狀與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17K網站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網絡文學研究現狀”“未來五年有潛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未來五年學科建設重點”等議題展開熱烈研討。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文學所”)主辦。文學所紀委書記、副所長饒望京在致辭中指出,在當前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時刻,文學所舉辦“網絡文學研究現狀與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有利于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有利于推進網絡文學研究高質量發展。饒望京表示,要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切入點,進一步明確網絡文學研究的發展思路,以出成果、出人才為導向,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學研究室建設。
北京大學教授邵燕君和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胡疆鋒都認為,文學所成立網絡文學研究室,對網絡文學這個研究領域的學科化具有非常重要的“風向標”意義,在制度和理論資源上都將產生巨大的號召力和象征意義。邵燕君認為,網絡文學研究目前在作家作品批評、理論建設、史料整理、年選年鑒、作家訪談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規模。下一階段,隨著網絡文學的生命體驗被闡釋和建構以后,許多理論可以重新被激活,未來應該從網絡文學的基礎研究、底層邏輯、國際交流等方面加強力量。邵燕君還肯定了文學所近年來主持的中國網絡文學年度發展報告研究,認為數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將對網絡文學研究大有助益。胡疆鋒提出網絡文學的學科建設從大方向著眼要做到守正創新,有關海外傳播、作家作品論、影視傳播、青年亞文化研究都可以和網絡文學研究深度結合。他建議,未來應當利用好北京現有的得天獨厚的網絡文藝優勢,與新興媒介傳播平臺建立聯系,結合平臺研究和溯源性研究,重視網絡文學研究的新形式、新路徑。類似粉絲批評、彈幕、本章說等,這些看起來支離破碎的內容其實對現在的年輕人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同時,他還提出不僅要關注網絡文學的“長”,也要關注網絡文學的“短”,從“網絡文學的起源”“無限流小說界定”等老問題里看出新東西。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文學部主任張跣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這幾年發展迅速,同時也應該注重外國網絡文學現狀的介紹和研究。網絡文學從基因上就與傳統文學不一樣,其核心是社會文化心理的反映。目前的網絡文學研究大都與傳統文學研究相似,要注意研究視角、理念和方法的創新。同時,作為社科院的網絡文學研究還應該注意把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從文化變遷的角度思考如何促進網絡文學發展和意識形態建設等時代問題,研究者面對網絡文學的產業化應當保持清晰獨立的思考。
文學所研究員陳定家強調了網絡文學研究方向、傳統、方法三者的重要性,提議嘗試把傳統的文學理論與網絡文學研究結合起來,并且應當重視數字人文的研究方法。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許苗苗談到,網絡文學一向被視為青年亞文化、小眾文化,但同時又是關系不同層次和年齡群的大眾文化現象,相應監管和規范會產生巨大社會影響。文學所網絡文學研究室既可在專業領域發揮理論引領作用,也可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監管、產業、作者與受眾等群體間發揮充分良好的溝通作用,為網絡文化監管政策提供充分的參考依據。另外,隨著網絡文學“出海”趨勢上升,網絡文學研究室對文化政策的精準解讀和宏觀看待產業各環節的高站位,使之能夠在網文“出海”中擔負起中國故事總體設計的職責。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魯太光就網絡文學評價標準問題提出看法,指出網絡文學研究應該走出辯護心態,對網絡文學的獨特性和本質屬性進行理論建構,并在此基礎之上對網絡文學熱點前沿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前瞻性研究,以對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有所預判。
17K網站創始人劉英從自己從業多年的第一手實踐經驗談起,指出網絡文學是一個十分龐雜和復雜的系統,目前很難把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說得特別清楚。網絡文學至今還保持著自己獨有的、新鮮生成的話語系統,研究者不僅要看到其主流的一部分,也要真誠而有勇氣地去面對其參差不齊或者隱蔽的部分。同時他還就網絡文學的研究方法、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轉向、商業運作以及文學理論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崔柯從編輯角度肯定了新媒介文化研究的意義,認為就網絡文學的先鋒性和批判性而言,不能簡單套用過去成熟的理論框架,建議可以加強從網絡原住民角度出發的研究,探討如何在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展開深層對話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秦蘭珺主要從平臺建設和數據算法研究角度提出建議,呼吁應當鼓勵年輕人表達網絡文學的多元維度。
作為網絡文學研究室成立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光明日報》編輯劉江偉建議,網絡文學研究室可以借助后發優勢做在場的研究,應該回到文本、面向讀者,在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上頗多用力。《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張鵬禹認為,網絡文學本身已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要注意重大時間節點上主流媒體對網絡文學報道的特點,尤其是關于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海外傳播、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相關報道,做好學術成果的社會轉化。
文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劉玉宏在總結時指出,文學所網絡文學研究室的成立是一個新起點,下一步還要從戰略高度更加重視,利用現有平臺優勢開發、整合資源,做好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工作。網絡文學研究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部分,應做好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的融合發展。未來要重視網絡文學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傳播研究,包括傳播過程中的制度體系、法律體系建設等問題,同時也應及時追蹤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興交叉學科的前沿熱點。如何整合資源、助推網絡文學及其研究,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奉獻更多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的優秀作品,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議題。
文學所副所長安德明參加會議,網絡文學研究室主任祝曉風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