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綜述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一次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的大會。大會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對于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這一背景下,11月19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主持會議。中宣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同志、中國作協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及獲獎作家代表、評委代表、獲獎作品編輯代表參加會議。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鐵凝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是中國當代文藝的歷史方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正滿懷信心和夢想,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團結奮斗,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創造我們的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如何展現時代精神的高度,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這是新時代文學面臨的根本命題,對此,35位獲獎者以艱辛的勞作和獨辟蹊徑的創造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們全心投入黨和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深情描繪時代英雄的壯志豪情、連綿峭拔的群山、奔騰不息的江河、鋼鐵般的意志與不屈不撓的靈魂,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文學昂揚激越的主旋律。
本屆魯迅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鮮明地反映出新時代文學書寫時代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拓展,展現著新時代文學勇于創新的藝術品格。鐵凝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創作實際深入交流,提高認識、互相啟發,共同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偉大復興的前景催人奮發,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讓我們肩負起光榮的使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鑄就氣象萬千的藝術群峰,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文學的力量。
向全國文學界發出號召
張宏森表示,接下來,中國作協還將召開十屆二次全委會、十屆三次主席團會,舉辦“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重要文學活動,通過這些文學活動和工作部署,向全國文學界發出號召: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文學的貢獻。
黨的二十大對文化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要求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和發展路徑,指明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正確方向。張宏森強調,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認識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投身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實踐,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時代,不斷創造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為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而團結奮斗。
書寫恢宏氣象,講好中國故事
獲獎作家代表艾偉、張者、楊慶祥、劉笑偉、李舫、鐘法權、薛慶國,評委代表潘凱雄,獲獎作品編輯代表季亞婭分別在會上發言。大家表示,接下來將再接再厲,認真學習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將大會精神貫徹落實到日常工作和具體寫作中,書寫恢宏氣象,講好中國故事,為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希望在小說里表達東方氣質,展現東方審美,講一個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有暖意的中國故事。”艾偉表示,每一代作家都有責任去關注、去發現、去表現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只有親歷的生活經驗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帶著質感與個人生命感覺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生活永遠是創作之母,是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寶藏,作家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向豐富多彩的生活敞開,誠實地寫出這個時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們的精神脈動。
推動文學的跨界傳播
“用文學的方式記錄時代,謳歌時代的進步,跨出國界去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去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這是擺在我們作家面前的重大課題。”張者表示,把文學推向社會,推動文學的跨界傳播,擴大文學傳播力和影響力,需要一個作家踏踏實實地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好的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跨出文學界,還要跨出國界,走向世界。
“新征程上的新時代文學既是立足于中國大地、扎根于中國人民的民族文學,同時又是面向世界、面向人類的世界文學。”楊慶祥表示,寫作者們只有敞開心靈、磨礪意志、勇于書寫,在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以現實為根底,以生活為源泉,以人民為本位,才能創造出真正屬于時代、屬于中華民族、屬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典佳作。
確立新時代文學價值取向
“要以新時代的眼光、新時代的創作理念和方法,以獨特的個體生命體驗,細致入微地傾情抒寫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劉笑偉表示,對于偉大的新時代,我們要充滿感情,只有充滿了感情,才能夠有情感認同,有了情感認同,才會創作出真摯的作品。
“文學,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李舫表示,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歷史方位,每一位文學寫作者都應該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回答好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道雖遠,行則將至。
創作與偉大時代相輝映的作品
為人民而創作,既是歷史使命,更是時代賦予的首要任務。鐘法權表示,一個優秀的作家,唯有心中裝著人民,才會有大格局、大胸懷、大氣魄,寫出與時代同行、與偉大時代相輝映的鴻篇巨作。我們今天正處在一個中華民族日益繁榮昌盛的偉大時代,一個作家如何寫出與時代相一致、與人民要求相吻合的偉大作品,是擺在每一個作家面前的時代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新時代的中國人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薛慶國表示,令我們充滿自信的中國文化,既傳承了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借鑒了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它開放包容、歷久彌新。對于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倍感光榮,也一定不辱使命。
評委和編輯要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任何一項評獎其實都會有自己的標準,理應理直氣壯地張揚自己的主張。”潘凱雄表示,作為國家級最高文學獎項之一的魯迅文學獎,以國家意志、家國情懷、藝術精湛作為自己的選擇標準,就是國家獎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完全符合厚重內容與藝術個性完美融合的藝術規律。
中國夢植根于文化之中,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離不開文學出版和編輯事業。季亞婭表示,自魯迅而下的中國新文學有自己的傳統,我們所期待、所呼喚的始終是與時代相匹配、經得起歷史與人民檢驗的傳世之作。每一位編輯應該有責任、有擔當、有本領,回應時代交付給我們的使命,做當代文學忠實的守護人。
展現新時代文學的豐碩成果和嶄新氣象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上新征程的關鍵歷史節點,組織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獎和頒獎,對于激發廣大作家創新創造的藝術活力、書寫豐盛壯闊的時代生活,激勵廣大作家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次評獎是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國家級文學大獎的評選,35部獲獎作品反映了新時代以來文學的卓越創造,體現了中國文學與時代、與人民的緊密聯系,向廣大熱愛文學的人展現新時代文學的豐碩成果和嶄新氣象。這絢爛的風景由鮮活的文學現場向著未來的文學史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將在廣大讀者的閱讀中、在人民的精神世界中綻放光彩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