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獎作家訪談 鐘求是:用好奇之心打量這個世界
今年8月25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作家鐘求是憑借《地上的天空》獲得短篇小說獎。
說起這部作品產生的命緣,鐘求是談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習慣——他會在閱讀、聽音樂或是和朋友聊天時把有意思的事情用一句話記在筆記本上。“這個小說的核就是來自于我的筆記本上7、8年以前的一句記錄,經過許多日子之后,這個記錄跟我的某種創作的思考相遇了。”
在《地上的天空》的故事中,郵局職員朱一圍去世后,他的妻子決定處理掉他留下的一大批書。作為朱一圍的友人,“我”因為有過在圖書館工作的經歷,于是幫忙處理藏書,在這過程中無意發現朱一圍生前跟一位名叫陳宛的女士簽下了“來世婚姻協議書”。因為這一份秘密協議書,隱藏在日子里頭的情感的內幕就慢慢被揭開。小說通過故事不斷地遞進,一步步進入人物的內心秘區,對人性進行深度的探測和大膽的破解。
“一個作家一定要保持對生活、對時代的好奇心。”鐘求是專注于對人性世界的深度思考,對人性中最復雜而隱秘的部分不吝筆墨,直指人心。在他看來,身為一名作家,在面對生活當中的好與不好時都不能輕易地繞過去,而要積極地闖進去,并進行真誠的表達。
鐘求是的文學初心誕生于年少。1974年,十歲的鐘求是跟隨父親前往縣城圖書館辦理了一張借書證并且借到了一本薄薄的小說,自那之后他便成為了圖書館的常客,鐘求是將那時的自己形容為一個“忙碌而貪婪的拜訪者”,大量的小說閱讀經歷促使鐘求是生長出動筆寫作的念頭,他決定“要用好奇之心打量這個世界,用好的文字講述好的故事”。
推動著鐘求是全身心投入文學創作的,是一位友人的意外離世。1993年冬天,鐘求是趕到匈牙利為友人處理后事,他在那兒親眼看著曾經的工作搭檔兼“鐵哥們兒”躺在停尸間冰冷的長匣子里,白色蒙布下那張蒼白而清瘦的臉令他痛心。這一經歷讓鐘求是開始思考死亡這一命題,促使他去追尋和探問生命與命運。
對于鐘求是而言,《地上的天空》是自己文學之路上的一次抵達,也是一次新的開始。他依舊保持著一顆好奇之心打量這個世界,也堅持用文字刻寫出這世間的人生百態,“要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當中的人進行探究,尤其是要挖掘人內心的深度的情感,包括處于隱秘狀態的矛盾和勇敢。“鐘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