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代表感言 | 楊慶祥:以現實為根底,以生活為源泉,以人民為本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衡量現代化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在增強文化自信、建構文化大國強國方面,文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擁有了一流的文學、一流的作家隊伍,才能夠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好中國形象,并能夠在全球文明體系里擁有中國應該擁有的位置。
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在我看來,在奮進新征程、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需要特別重視的。
第一是要堅持文學創作的人民性。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人民性就一直是進步作家所追求的審美品質,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經典作家的創作,都是為人民立言、抒人民心聲的。在社會主義文學時期,趙樹理、柳青、路遙等作家更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書寫了不同歷史時期嶄新的人民形象。新時代以來,書寫人民的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佳作力作,如梁曉聲的《人世間》、陳彥的《裝臺》等等。更年輕世代的寫作者們也不停地突破自我的局限,與更廣大的人民同理共情,獲得了持續的寫作資源和寫作動力。
第二是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既有普遍性,又有個體性。只有真正具有藝術個性的作品才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夠真正打動人、感染人。因此,文學創作要堅持“百花齊放”,不拘泥于一種風格、一種形式,每個寫作者都應該探索更適合自己的表達形式和審美風格,守正創新,不斷推進文學創作的繁榮。文學批評則要堅持“百家爭鳴”,敢說真話、敢挑刺,擺事實、講道理,真正能夠成為文學創作的良師益友,在一種復調的對話中獲得其合法性。
第三是要堅持汲取古今中外的精神資源?!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學寫作是一種高心智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有深厚的積累和耐心的錘煉。新時代是一個知識密度大、知識迭代更新迅速、新技術新語言層出不窮的時代,歷史上每一次文學的變革都與科技、思想、媒介的變革密切相關,寫作者在這種語境中不僅僅要活在當下,同時也要活在歷史和未來,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同時也要胸懷世界,汲取其他一切文明體的優秀精神成果,這樣才能夠目光深遠、下筆有神,在融合貫通中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總之,新征程上的新時代文學既是立足于中國大地、扎根于中國人民的民族文學,同時又是面向世界、面向人類的世界文學。寫作者們只有敞開心靈,磨礪意志,勇于書寫,在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以現實為根底,以生活為源泉,以人民為本位,才能創造出真正屬于時代、屬于中華民族、屬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典佳作。
(作者系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