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輕騎兵的“尖刀班” ——漫談軍事題材短篇報告文學創作
軍旅報告文學作家是報告文學隊伍的重要力量,軍事報告文學也是軍事文學的一塊高地。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一代又一代軍旅作家、軍事記者,在軍事題材報告文學事業中接力奮斗,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促進了軍事文化的繁榮發展,豐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近年來,短篇報告文學的創作蔚然成風,逐漸成為軍旅作家、軍事記者創作的重要陣地,也為廣大讀者所青睞。因此,如何提高軍事題材短篇報告文學的質量、更好發揮報告文學“輕騎兵”的作用,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
一
短篇報告文學因其創作的短、平、快,多屬于報章型報告文學,主要呈現于報紙副刊。它有時以散文的面貌出現或與其重疊,導致人們在其文體的界定上有些模糊。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當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就是以“戰地通訊”的形式出現的。我認為,短篇報告文學是特別形象、典型地體現文學“輕騎兵”特征的一種文體。它充分發揮了報告文學快速反應、及時表達、客觀真實的文體特點,具有時效性、戰斗性和可讀性。
短篇報告文學,如何克服篇幅含量與深度之間的矛盾?文章的篇幅與內容深度之間,看似是一對矛盾,其實并不盡然。
對任何文字來說,衡量其思想的深度,篇幅從來不是主要指標,報告文學亦然。短篇作品的深度,靠的是作家的心力、腦力、筆力。一個優秀的作家,必須是一個有思想力的作家,表現在文字上就是要有歷史感、縱深感、有穿透力、有家國情懷,富有哲學的韻味,讀來能夠讓人產生想象或聯想,給人以啟迪。
創作中,作者需要把握題材與體裁的關系,說通俗一點就是“有什么菜,做什么飯”。決定作品深度的,最終要看作者的采訪深入不深入,寫作能不能抓住人物、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作者用情、用力和用心程度。
二
軍事題材短篇報告文學因能夠直接、快捷、積極地面對和反映現實,且比新聞更加立體、全面、富有深度地反映當下軍人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廣闊的創作空間。作為強軍興軍偉大實踐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軍旅作家、軍事記者有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筆寫出新時代廣大官兵的強軍風采。這就要求軍旅作家、軍事記者必須增強“四力”,到基層去、到官兵中去、到實踐中去。
短篇報告文學是文學輕騎兵的“尖刀班”,更有條件、機會和辦法在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大背景下,對人民軍隊在強軍征程上的嶄新實踐給予大力描繪。從事短篇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家、記者,應當更加有意識、有目標地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反思精神,積極描寫軍營的人和事,既不回避現實矛盾,也不掩蓋個別讓人憂心的弊端,從而實現禮贊、剖析、思考、批評的融通;更要勇于、善于傾聽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作出科學理性和富于啟發性的判斷,展現報告文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使作品具有更為廣闊的時代意涵;應當積極發揮文學輕騎兵的作用,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偉大變革作出及時、科學、準確的詮釋,把更多有銳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優秀作品奉獻給廣大讀者。
三
對報告文學來說,不斷豐富和提高它的文學性,是其區別于新聞通訊的重要課題。短篇報告文學如何體現自身的文學性,我認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敘事,二是結構。文學性不是華麗的辭藻,不是引經據典,也不是搬運大量的形容詞,更不是胡編亂造和獵奇。短篇報告文學的文學性,首先表現在作者敘事方式的運用上,也就是如何通過敘事讓文學的修辭和描寫的方法在事件的發展過程、場景再現,以及人物心理活動刻畫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較好發揮。敘事方式主要表現在時間空間的轉換、倒敘插敘的轉換、人稱的轉換等,靈活機動,隨勢而為,不一而足。語言是文學的花朵,也是作家文字表達的基本功。軍事題材短篇報告文學的創作者要善于使用官兵看得懂的語言,用具象化、大眾化、故事化的語言,用富于形象性、想象力和飽含情感的語言來塑造人物,大膽借鑒吸收詩歌、散文、小說的語言藝術來豐富和發展報告文學的語言。
其次是文章的結構,也就是敘述的邏輯、技巧,這要求作者在充分采訪和素材積累之后,畫好藍圖、做好布局,想好文章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既有高低起伏又有峰回路轉,既有一馬平川又有登高望遠,既有浪漫情懷又有適度理性,從而展現文字之外的豐富性、時代性和前瞻性,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創作者要運用邏輯的魅力,增強作品的邏輯性和說服力。正如毛主席所說,“必須注意各種詞語的邏輯界限和整篇文章的條理”,文章“開頭、中間、尾巴要有一種關系,要有一種內部的聯系,不要互相沖突”。這就要求作家需有較高的駕馭題材能力,既要善于調查研究又要善于辯證分析,既要有張有弛又要有聚有散,在充分彰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的過程中凸顯文學之美。
新時代的強軍事業,為軍旅作家、軍事記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我們要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盡心、盡力、盡情地拿起筆來,用優秀的作品謳歌偉大時代、禮贊強軍事業、抒發官兵情懷,為奮進在強軍新征程上的人民子弟兵擂鼓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