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山鄉巨變中的文學書寫 ——臨潭基層作家六人談
    來源:文藝報 |   2022年11月18日08:39

    古戰花海:中國拔河之鄉·臨潭(朵國良 攝)

     

    臨潭位于甘肅南部,青藏高原東北沿,山川秀麗,人文厚重,是一座極具魅力的高原縣。這里有距今4000年的磨溝齊家文化遺址,有距今1700年的吐谷渾牛頭城遺址,有保留600年至今的洮州衛城,有集國家級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美譽于一身的冶力關風景區。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曾在此召開。這里還是首個“全國拔河之鄉”。

    1998年,中國作協開始定點幫扶臨潭,與臨潭一道探索出“文化潤心、文學助力、扶志扶智”的文化幫扶思路。通過選派著名作家采風創作、捐贈文學圖書、培養本土作家、出版作品集等措施,持續多年發力,臨潭文學喜結碩果,2020年被評為中國“文學之鄉”。與此同時,文學在幫助臨潭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也發揮了獨特力量,其中本土作家發揮身處一線優勢,用一部部貼近土地的作品展示城鄉面貌變化,不斷為奮斗中的人們增長精神力量,文學也由此深入人心。在臨潭,可以清晰感受到文學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鞏固拓展成果,增強內生動力,文學和作家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積極力量,這也恰是文學事業需要不斷奮進的使命。新時代新征程,臨潭文學將錨定航向,揚帆啟航再出發。新時代山鄉巨變中文學如何書寫,也是臨潭作家正在思考的課題。讓我們聽聽他們的經驗和感想,也經由他們來繼續關注和支持臨潭文學,更多地認識和了解臨潭。

    ——主持人:崔沁峰(中國作協派駐臨潭幫扶干部)

    紅軍長征洮州會議紀念館(高云 攝)

    冶力關彩虹公路(張景明 攝)

    洮河之濱高原夏菜種植基地蘆筍豐收(朵國良 攝)

    孫家磨村新貌(李雪平 攝)

    夏日冶海(丁彥青 攝)

     

    書寫鄉村振興的牧歌式篇章

    □敏奇才

    在臨潭有句俗語叫“尕娃娃的尕褐衫”,意思是小人穿小衣才算合體。生活在最基層一線的臨潭作家,在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和鄉村振興中,究竟應當如何發揮作用呢?

    臨潭古稱洮州,在這里,本地作家感受到燦爛的歷史文化、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以及悠久的農耕文明的滋養,有著獨特的創作視角和創作個性。在這里,基層作家堅守一線,耐住寂寞,努力跋涉,以文學攀登者的姿態,努力創作出描繪新時代山鄉巨變和鄉村振興、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文學作品。

    故鄉臨潭滋養、熏陶和培育了我。不論是散文集《從農村的冬天走到冬天》《高原時間》,還是小說集《墓畔的嘎啦雞》,我的創作都是以洮州大地上特有的地域風俗和山鄉巨變過程中的生命關懷為重點,書寫鄉村振興的牧歌式篇章。將洮州大地的歷史、人文、自然、風物、民俗匯聚筆端,把干凈純粹的鄉村故土情結融入文字,將靈魂的顫動和生命的觸痛感注入書寫的過程,使這片土地上廣闊厚重的人文地理空間、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村民的心靈面貌與情感精神得以凸顯,使之呈現出具有包容性和原生態氣質的文學創作品格。

    我的創作源泉和靈感來自對故鄉臨潭的摯愛和眷戀。在創作中,我努力將鄉情、親情、友情與愛情的體驗,及對生活的領悟和人生的思考融入如詩如畫的鄉村風景中,哪怕是村落里的一草一木、一頭牛、一只羊、一只掠飛的麻雀、一只微小的蟲子乃至鄉村里扶搖直上的炊煙,我都努力以敬畏之心、悲憫之情賦予它們鮮活靈性。我關注時代和鄉村變遷,也關心這片土地上小人物的悲喜,在對腳下土地充滿深切眷戀的同時,又對日漸消逝的農耕文明充滿了憂患意識。

    臨潭的基層作家在新時代山鄉巨變和鄉村振興中,踏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用身體參與、用心靈感悟、用汗水創作,努力創作出主題鮮明生動、意境雋永的好作品。他們用手中的筆勾勒出一幅幅構圖簡潔明快、寧靜恬淡、和諧溫馨的美麗鄉村新圖景,努力用優美的文筆,把在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和鄉村振興彪炳千秋的歷史偉業中親歷、親為的動人故事,以文學的形式描繪出來,彰顯臨潭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人文風物之美,讓文字有著人性的溫情、古典的神韻和靈魂的觸動。

    我們這些基層作家,有幸參與和見證了發生在身邊的山鄉巨變和鄉村振興生動實踐,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和偉大奇跡,文學創作就應身體力行,高舉精神之旗、樹立精神支柱、重建精神家園,用文學的形式熱烈謳歌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先進典型和感人故事,通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深度的文藝作品講述臨潭故事,弘揚臨潭精神,塑造臨潭形象,構成一幅具有當代現實感和歷史感的恢宏畫卷,鼓舞人民群眾在挫折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讓人們的思想得到凈化,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幸福生活,讓人看到美好與希望,看到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

     

    我寫作中的家鄉情懷

    □花 盛

    “洮畔春來早,山川踽踽身。嫩芽探沼泥,細雨掃灰塵。柳葉穿新燕,桃花憶故人。移民茲遠去,戀戀梓桑親。”家鄉臨潭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洮河畔,群山巍巍,林木茫茫。這里是我人生的起點,也是心靈的港灣。

    我出生的村莊叫黨家磨,村子建在石門峽腳下,只有幾十戶人家,居住比較分散。因村里黨姓人家居住歷史較早,人口相對較多,再加上村里有許多水磨,因此得名。村前有一條河,叫黨家磨河,是洮河的一支小支流。村莊不遠處就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洮河,奔涌的洮河穿石門峽而過。石門峽半山腰有一個洞,叫喇嘛洞。小時候經常去放牧,渴了累了就爬到洞里去喝水乘涼。

    我的童年大部分是在洮河邊度過的,那時候,往往因為貪玩而忘記回家,直到夕陽從西邊的大坪梁上跌落下去,才戀戀不舍地回到炊煙裊裊的家。

    2008年,因“引洮工程”,黨家磨村和許多洮河邊的村莊一樣,遷移到了千里之遙的酒泉瓜州廣至藏族鄉。盡管黨家磨村沒了,但鄉親們的記憶還在,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只是偶爾會有一番“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慨。回想起在移民過程中,無數人舍小我、顧大局,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很普通、很平凡,但他們都是英雄,是“引洮工程”偉大篇章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移民搬遷開啟了這些村民人生的新征程,開辟了生活的新天地。

    遷移后,石門峽周圍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淹沒區外荒蕪的田地建成了總投資180萬元的無刺花椒種植基地,是2020年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計劃項目,該項目內容包括灌溉工程、栽植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及附屬工程等,其中新建滴灌無刺花椒基地35.8畝,新建高位水池3座,安裝管道8822.3米;種植無刺花椒兩百畝,栽植優質無刺花椒苗1.6萬株,落葉松1.3萬株;新建砂礫路693.7米,管理房120平方米,晾曬場397.3平方米,圍欄1673米,昔日的撂荒地業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近年來,家鄉的中藥材種植、食用菌種植、牛羊養殖等產業蓬勃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保障。

    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散養牛羊的驟減,使得庫區植被迅速恢復。一到夏日,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起時,碧波蕩漾,青山如黛,碧水如玉,極富動態之美。風止時,水平如鏡,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樹倒映水中,猶如一幅絢麗多姿的山水畫。到了晚上,月亮露出山頭,山影綽綽,山色一片靜謐,一片朦朧,唯月亮在水中輕輕搖曳,而山峰樹木則在月光的清輝里靜靜入睡,堪稱人間仙境。

    如今的家鄉,漫山遍野都涌動著黛綠的波浪,與碧綠的堰塞湖一起,閃耀著飽滿豐盈的夢想和父老鄉親臉上難以掩飾的幸福。一座座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建設,猶如碧波上的帆船,正升起希望的風帆,向夢想的彼岸行駛,真可謂是“生態新村,宇覆彩鋼。戶戶喜氣,人人眉揚”。

    我一有閑暇,就會回家鄉看看,切身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和直抵心靈的溫暖,陸續寫下了《在新時代的春風里》《夢里石門》《大山深處的幸福》《遷徙》等諸多詩文。后來,在中國作家協會的傾情幫扶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黨家磨》,集中體現了我的家鄉情懷和鄉愁意識。盡管自己的認識比較淺陋,但我愿一如既往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去抒寫家鄉的發展變化、獨特的風土人情、勤勞的父老鄉親和詩意的生態家園……

    鄉村振興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豐富的創作素材,作為一名基層文學愛好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用手中的筆為鄉村振興鼓勁,為家鄉立傳,為山河塑像。

     

    把詩歌寫在美麗的田野上

    □彭世華

    出臨潭縣城,沿著國道248線向東,山連著山,梯田疊著梯田,蔥綠的麥苗和金黃的油菜花相互交織,像連綿不絕的云錦。最佳觀景臺,位于國道邊的尕灣梁。一到八月,遠道而來的人在木棧道上、在山頂小亭里,相互拍照或自拍,要將這清涼的風、棉花似的云、新鮮的空氣吸納進考察游記里。

    臨潭,無疑是甘南地區文化底蘊最為深厚、自然生態景觀最為集中的地方。作家們來臨潭采風打卡,都是滿滿的收獲。中國作協派駐掛職臨潭開展幫扶工作的作家們,克服了海拔的困擾,都想在臨潭多待一兩年,因為臨潭是多元文化的富礦區,是觸發作家創作靈感的源泉地。用心處,皆是山水文章;放眼處,皆是詩情畫意。

    黨的政策是春風化雨,使臨潭之潭碧波蕩漾。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切身感覺到新時代黃鐘大呂的鏗鏘旋律。

    過尕灣梁不遠,就是天津東西部協作項目援建的羊永鎮李崗村,一個極不起眼的村莊短短幾年時間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幢幢別墅在山灣里拔地而起,整潔的水泥硬化路、家家戶戶門口停放的小轎車,這一切都顯示著村落的蝶變。臨近鎮政府所在地,一個高大的牌坊立著:“三鎮通衢”,頗有古意。這里正在進行新一輪提升改造,作為臨潭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農資用品重要的集散地,臨潭當歸、黨參等中藥材的交易市場,街頭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位于羊永鎮南一里許的孫家磨村是鄉村振興標桿村,廣場、公園、街道等都是高位謀劃,設施完善,山水宜居,處處彰顯著文化元素的魅力。孫家磨示范引領式的變革,體現了臨潭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

    再東行,就是此行目的地流順鎮的紅堡子村。紅堡子村與臨潭其他村落的徽派風格形成反差,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洮州傳統風貌,夯土圍墻、井口院、平屋頂,是文旅部等七部委命名的中國傳統村落。村中心至今還保存著全國最完整的明代百戶堡。

    走進村莊,中老年婦女的穿著打扮還留著些許江淮人家的韻味,一方頭巾、兩鬢銀花、一身西湖水長衫、一雙繡花鞋,而青年女子則是披肩長發、健美褲、運動鞋,古典韻味與現代氣息撲面而來,交相輝映。和其他村莊相似的是農業生產走了合作社道路,機械的大量使用節省了勞動力,富余的勞動力在轉型中求突破,學一技之長,或在本地發展,或外出務工。青年人在時代大潮里漸漸成為生力軍,有的在傳統刺繡里增加了現代元素,有的興辦了艾草保健企業,有的將家庭居室改造成農家樂當起了老板。山間無閑田,村里無閑人。

    邀請我們去出謀劃策的是紅堡子村里的一位青年,敦厚、自信、能干。村里想借黨的二十大的東風,依托得天獨厚的紅堡子文化資源,建立臨潭縣第一家文旅融合發展的村史記憶館,借此推動村莊的發展。這個想法得到州、縣、鄉文化部門的重視,也得到了幫扶單位中國作協的關切。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了,實踐無疑是摸著石頭過河,困難重重,但不摸石頭永遠過不了河。夜深了,秋風涼了,紅堡子人家的燈還亮著,文化助力現場會開得十分熱烈。

    鄉村振興離不開村子里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探路人,離不開文化在鄉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作協的掛職干部、詩人北喬曾說:“高原,撩撥了我的詩心,我又在詩行里放逐高原。”他也曾勉勵我們,作為一個詩人,應該把詩歌寫在高原美麗的田野上。

     

    用飽含深情的文字觸摸泥土的溫度

    □黑小白

    我出生在甘肅一個叫臨潭的小縣城,它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匯地帶。人口不多,城區不大,只有一條主街道,稍微走遠一點,就是郊區和鄉村。城鄉之間的差距并不明顯,縣城里有農耕的氣息,鄉村里有城鎮化的痕跡,總體上是接近農村生活的景象。

    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始終保持著與土地的親近。除了在蘭州讀中專的4年,一直未曾離開過臨潭,畢業后回到家鄉工作。2018年至2021年,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在一線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

    作為一名基層文學寫作者,我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文字去呈現和挖掘山鄉巨變中的人和事,這是一個讓我感到充實而幸福的過程。這么多年,我都在和農村打交道,我熟悉這片古老的土地,熟悉老百姓的生活和愿望,他們的勤勞、善良、熱情和堅韌,是我創作的動力和源泉。

    鄉土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傳統,也是我寫作的方向。雖然我寫作的時間并不長,但我從未停止思考一名寫作者在山鄉巨變的歷史進程中應當承擔的使命和責任,以及如何盡自己所能,寫出扎根于農村的優秀作品。

    當前農村的變化日新月異,熟悉的農村時常也會有陌生的地方。如果停留在過去的認知、經驗上去表述這種陌生性,必然會削弱文學作品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我的父母和絕大多數親戚是農民,我的工作又與農村和農民密不可分,這讓我有機會感受農村和農民在時代發展中的脈搏,獲得真實而深刻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在寫作的過程中得以不斷提升和拓展,避免了走馬觀花式的觀光和浮光掠影式的表達。

    經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之后的農村,不再是封閉的、停滯的,它充滿了活力和生機,是開放的、前進的。山鄉巨變,不是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領域,而是一個廣泛、深刻、全面的歷史性變革。傳統農業在科技、傳媒、工業、物流等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進行了產業更新和升級換代,農村讓人耳目一新的,不僅僅是修橋、鋪路、筑堤、建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之后的直觀改善,更是農業綠色發展之后帶來的內在變化,農民也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樣,諸多新思想新觀念的輸入讓農民擁有了嶄新的身心面貌,讓鄉風文明呈現出新的氣象,這為鄉土文學提供了遼闊的表述空間和豐富生動的寫作素材。

    在我的寫作中,我嘗試用整體的觀念思考身邊農村的變化,將其放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去對比和衡量,而不是單純閉塞地專注于一個村子或者一些人的變化。最終落筆的時候,體現出這種變化的共性和背后鳳凰涅槃的精神追求。

    我大部分的寫作精力投注在詩歌上,也有少量的散文詩和散文作品。無論詩歌還是散文詩和散文,我都堅持以詩人的感性熱情贊美山鄉巨變中令人震撼和感動的人和事,同時也以作家的理性深刻思考農村的蝶變歷程和農民的精神追求,以強烈的融入感認識山鄉巨變的實際狀態,發掘更準確更生動表達山鄉巨變的體驗模式和語言結構。

    山鄉巨變的關鍵力量是人。在寫作中我不僅僅關注農村變化本身的客觀成效,更把目光投向了農村的各種人物,比如科技熏陶的新型農民、返鄉創業青年、鄉村干部、駐村幫扶干部等,再現他們的奮斗歷程,挖掘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詮釋山鄉巨變的動力來自于一群又一群人的默默付出。

    一個基層寫作者,有機會沾到新鮮的泥土,嗅到草木的芳香,這是幸運。但要肩負起在山鄉巨變中的職責和使命,還要堅持繼承鄉土文學中的優秀傳統,堅持借鑒他山之玉,堅持在廣大的農村汲取養分,用飽含深情的文字觸摸泥土,寫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文學作品。

     

    置身這片有溫度的土地創作

    □敏海彤

    李白的《子夜吳歌·冬歌》中:“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西鄙人的《哥舒歌》:“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詩句中的“臨洮”就是現在的臨潭。晚唐中興之臣西平郡王李晟,唐德宗時期的上柱國涼國公李愬,明代航海家、外交家侯顯都是臨潭人……家鄉對于我而言,每一筆都是不朽的,每一幕都是值得紀念和自豪的。

    2017年,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的任務是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反映全縣上下在脫貧攻堅戰中涌現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從那一年開始,我和同事們扛著相機,拿著筆記本走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

    我們記錄著、見證著,也被震撼著、感動著。

    我們走過了“沒良心”的后山坡,嘗過扎浪溝的土蜂蜜;我們越過了羊沙的甘溝,喝過秋峪的山泉水;我們翻過了黃澗子的密林,抓過池溝河里的虹鱒魚;我們踏過尕彎梁的臺階,感嘆萬畝梯田的神奇。

    從我們的筆下、鏡頭里,走出了善于養兔的馬玉芳、長于洮繡的丁桂英,知道了身殘志堅的致富帶頭人王付倉,熟識了返鄉創業的賈雙龍,認識了勤勞勇敢的單親媽媽劉雪琴,還有心靈手巧的銀匠申永喜、艱難創業的李長榮等等。

    在采訪中,我知道了流順適宜種植杏樹,長川適合種藜麥,王旗一帶喜長當歸,店子能收獲菊芋,卓洛人擅長養殖,城關人精于手工……

    我們結識了中國作協定點幫扶、天津東西部協作、甘肅省交通廳、西北民大、甘南州級單位的掛職幫扶干部朱鋼、王志祥、陳濤、劉善祥、張肅軍、陳勇、艾力、牛曉蘭……在那幾年,我們是同事,是戰友,是朋友。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以一名文藝工作者為這場全民參與的偉大壯舉加油鼓勁,對當時發生的人和事進行記錄、存檔。有人因為看了我的文章,想辦法聯系我,并通過我向致富能手學習養殖技術、也有通過我們的文章找到合作社打工,還有通過我們購買扶貧車間的產品時,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是那么真實而令人振奮。

    在這些年的采訪報道中,我心疼生活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祖祖輩輩,心疼堅守在各條戰線上的各級干部,更心疼沒日沒夜扎根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的每一名干部,每一位致富帶頭人和那些自強不息的鄉親們,所以我對家鄉的這份熱愛變得更深沉,更刻骨。

    如今,這份愛不再沉重。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有黨的惠農政策做后盾,有各級領導的周密部署和全面謀劃,更有兢兢業業扎根一線的工作人員,我們不僅能打贏脫貧攻堅戰,也能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昂首闊步。

    此刻,談到家鄉,映入我腦海的是一幅幅信心滿滿、斗志昂揚的奮進畫面;是一張張幸福洋溢、自信積極的笑臉。

    家鄉,未來可期!而我需要做的就是置身這片有溫度的土地,用文學創作助力鄉村振興,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新輝煌。

     

    記錄我所經歷的山鄉巨變

    □連金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作為一個寫作者,對于故鄉的情感回望是我創作的主題。

    我的故鄉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一個叫王旗的小山村里。在最初的印象中,處于高原峽谷之地的故鄉山勢陡峭,層層疊疊的黃土山巒像老人的掌紋一縱一橫在陽光下袒露著自己原始的膚色。砂礫巖質的山峰,高聳在洮河岸邊。山上的流沙在重力作用下,在無法預知的時間里,一層層悄無聲息地往下掉,終在一場大雨的沖刷下擋住狹窄的公路。

    其實擋與不擋對于故鄉人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處于大山溝里的故鄉人很少外出。即便出去,比如去70公里之外的縣城,村里的人也是跋山涉水步行而去。就像我曾經在處女作《夢也何曾到鐵城》里所寫的一樣,我們所生活的那片土地上,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一度成為貧窮的代名詞。而故鄉的人也得到了“東路長桿腿”這樣一個心酸的“雅號”。

    當脫貧攻擊戰在故鄉打響之后,故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山間的羊腸小道都變成了寬闊的馬路,硬化道路通向各家各戶,粉刷一新的新村新居整齊有序,新建的文化廣場上鄉親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漫山遍野的經濟作物在艷藍的天空下顯得那么生機盎然。這種變化是快速的,然而這種快速不僅僅是物質的,也是內生動力驅動下山鄉人思想的巨變。

    生活富裕起來的山鄉人,他們也開始認真地審視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這種精神層面的審視讓他們無比地驚嘆。這片土地上在一場暴雨過后出土的陶罐原來出自4000多年前的遠古人類,而王昌齡的詩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也是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還有北宋著名的“熙河大捷”也曾經發生在這里,這是屬于這片土地的集體記憶。這是空間維度上的審視。而發生在人們生活中的變化實在太多了,比如曾經因為貧窮而索要的高價彩禮不見了。曾經以走路著稱的“東路長桿腿”都有了自己的小車或者摩托車。曾經很多遠赴他鄉的人陸陸續續又回鄉創業了。這些變化在這個飛速前進的時代看似發生的那樣自然,而之于整個時空,它又是空前的。

    所以,我在寫作中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不斷進行回望和審視。故鄉璀璨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俗、厚重的人文、雄踞的古堡、疊嶂的山巒、縱橫的河流,這些都被我記錄在故鄉的前世里。這種亙古不變的人文環境是故鄉的底色。而我總在審視自己寫作的背景是什么,就是今日之故鄉在急速前進的時代正在經歷著什么。

    2020年當中國作協將“文學之鄉”的美譽賜予臨潭的時候,當他們將一枚通往寫作之路的夢想鑰匙交于本地作家手中的時候,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去記錄書寫自己所生活的土地。所以作為一名基層的文字工作者,在今后的寫作中,我將立足新時代的大背景,緊跟黨的政策,以文學的形式記錄自己感知的故鄉,記錄自己所經歷和正在經歷的山鄉巨變,努力創作有能量、有溫度,反映時代變遷的文學作品。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国产永久|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看|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99精品国产在这里白浆| 亚洲精品少妇30p|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7 |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视| 精品国产夜色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