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平臺“文學場”如何影響當代青年閱讀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抖音、B站、小紅書等以短視頻、直播、圖文分享的形式,為文學帶來了巨大的流量,激活了內容生態。一是出現大量圖書推薦、閱讀分享的內容,吸引了新的讀者,促進了圖書銷量。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經由東方甄選直播間的推薦,賣出60萬冊;二是提供給創作者從幕后走向臺前的機會,幫助其更好呈現個人風格、展示創作理念;三是生成了新的評價標準,更強調文學與生活相互連接。
在這種趨勢下,傳統的文學從業者、出版機構、文學雜志、書店都在積極向新媒體平臺發展。新媒體已經逐步滲透過去紙質媒體形成的文學場,把文學創作—評論—接受—評獎—經典化等環節進行結構性的重建。同時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生成了許多新文學場。
網絡文學閱讀成為生活方式和社交手段
B站、小紅書等是展現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平臺,70%以上的用戶是“90后”。這些平臺上的“文學場”折射著Z世代的文學閱讀狀況。
“閱讀”在青年生活中發生著變化,正變得越來越具有情境性,被用來和浮躁的生活風氣相區隔對照,青年把閱讀視為一種屏蔽嘈雜、抵抗焦慮、回歸自我的獨特生活方式,并通過文化消費形成特有的文化區隔。比如很多人提倡“共讀”,互相打卡鼓勵,追求閱讀帶來的情感聯結,使閱讀也成為一種社交手段。
當閱讀從一種思考方式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時,青年對于閱讀對象的選擇也發生變化。網絡平臺數據顯示,年輕女性群體偏愛類型文學,或是故事通俗、呈現家族命運、展現生活情趣的傳統文學,如葉廣芩的“京味三部曲”、葛亮的“中國三部曲”、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等。這些作品將日常生活敘事與民族宏大敘事統一,將家庭置于大時代的背景下,以時代飄搖與日常生活的尋常相對照,凸顯人性恒常的一面。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成為聯通時代和個體的中介,家與國形成了一種同構關系。作家在作品里建構了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值得個人為之去不懈奮斗,以此對抗現實世界的庸常。
文學分享的動態感與直白的評價系統
新媒體平臺與傳統文學場最大的區別是評論環節被分享環節取代。過去,評論家以啟蒙姿態和專業術語進行文本闡釋,對話對象更多是作家和同行等,不一定能體現讀者的鮮活感受。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分享是平等的,每一個分享背后,都能看到一個鮮活的主體,他們主頁所展現的生活方式、關注話題、審美趣味,折射不同的現實感。他們用生活經驗跟文學作品相互對照,形成了獨特的閱讀體驗。
從具體內容來看,人們先是分享作家經歷,獎項、創作年限、專業領域,這些象征資歷仍被視為品質的保證,如對王旭峰的介紹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歷經26年創作的作家、茶葉專家。對于新銳作家,他們則側重凸顯作家的形象氣質,如分享葛亮、陳春誠這樣具有文藝氣息的作家的藝術照,使讀者不自覺地將作家氣質帶入閱讀中,將作家與作品重合。但他們的分享非常依賴外部資源,如內容介紹、網絡評分、媒體推薦、銷量排行,在1000字的有限篇幅里通常是摘抄現有資料,加上簡單幾句對于作品的理解、作品片段、人物關系分析。相較專業的文學評論,他們更相信名人的推薦,如姜文評價葛亮“握著年輕的筆,表達著老靈魂”,就被頻繁引用,這也讓他們有和名人共同閱讀一本書的親近感。
在新型閱讀場域中,文學分享呈現出一種動態感,發展出一套基于身體語言的、相對直白的評價系統。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一讀就完全放不下、讀完久久不能平復、第一頁我就跪了!”“她的書我閉著眼打五星、不忍釋卷、實在淪陷、熬夜爆肝也要推薦”。凸顯閱讀所帶來的身心體驗,描繪身體如何與閱讀發生關聯,靠夸大身體感受與讀者拉近距離。
在分享的形式上,采取圖文結合,幾乎每篇分享都是手持圖書,或是將書融入在某個場景中,使閱讀具象化。這就加大圖書裝幀的權重,以《望江南》為例,封面本身就是一幅畫,以綠色為底,背景圖案是江南人家的地圖,青山和民居相互映襯,再點綴幾片綠色的茶葉,形象化地展現出中國歷史和民族產業的地方文化與風俗。整個封面素雅、清新,富有詩意,使得書可以作為道具,嵌入在生活場景中,很多分享都是以書與一杯清茶、一株植物或古樸家具相搭配,傳遞一種清新、寧靜的意境,凸顯氛圍感,無形的精神生活由此變得具象化。這種分享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都高度形式化,作品的好壞標準似乎變成能否激發身體反應,而不是帶來自我的思考。
尋找共鳴點,博主帶動閱讀沉浸感
當分享取代評論主導文學場時,平易近人的讀書博主也就取代了高高在上的評論家,成為一種新的職業。讀書博主相對于時尚博主門檻更低,只需要建立起親切感,尋找到共鳴點,布置出閱讀氛圍感,將文學深度通過場景轉化為閱讀沉浸感,如“越看越上頭,讀到顱內狂放煙花”“這本書我想勸你不要看,怕你把眼睛哭腫,讀完意難平”,以獲得身體感受作為閱讀目標。這種分享最初還基于個人趣味和閱讀積累,很快變成了可以批量復制的套路,分享也轉化為收益,一是收獲出版社寄來的免費圖書,二是收到幾百到幾千的推廣費,三是通過賣書抽取傭金。
國外的小眾文學在相關平臺上也受到一定關注,但這種小眾閱讀多是一種獨特身份的彰顯,凸顯的是“我和你們不一樣”,“讀什么書”和“成為什么樣的人”被畫上等號。相應地誕生一些更高層次的人文、小眾閱讀博主,他們強調自己的專業身份和龐大的閱讀量,閱讀對象更加冷門,故意跟主流趣味相背離,普及專業的人文知識,用品位做出了圈層的區隔。
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也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作家”作為一種特殊職業對青年仍具有吸引力。有的知名作家開始宣傳新書或展現公共形象,如周國平、劉墉、蔣勛、馮唐等,他們的賬號由專業團隊運作,內容都是人生經驗的分享,作家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新銳作家則注重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主動參與到作家形象的建構中,形成獨特的氣質光暈,使讀者產生親近感。
還有一群不知名的創作者,他們展現的是“成為作家的過程”,比如一個名為“在希爾維亞城中”的博主,擁有1.2萬粉絲,遠超一般的青年作家。通過搜索得知,這位創作者名為李世成,是1992年出生的貴州布依族青年作家,現為《南明河》執行主編,貴陽市南明區作協主席。但在“小紅書”上,他展現的是如何通過文學“安身立命”,有時會分享一些投稿經驗,每次收到稿費都會曬出字數和金額,還有和編輯的交流截圖,包括如何向編輯推薦作者,吸引更多文學愛好者關注。
不同新媒體平臺“文學場”的特點
過去談到新媒體文學,都會強調技術變革對文學形式的影響,而媒介文明本身也影響文學的發展。不同新媒體平臺的文學場有各自特點。微信讀書通過組建讀書小隊、完成閱讀目標、兌換閱讀時長、查看好友閱讀情況來達到社交目的,把“一個人的孤獨”變成“一群人的狂歡”,經得起重讀、闡釋的文學經典和具有話題性的影視原著更受歡迎。抖音則依靠博主的獨特氣質和反復推敲的文案,將嚴肅的文學重新演繹與生動解讀,提供舒緩情緒,激發個性化的理解,展現更多的人生可能,也更直接地指向消費。
新媒體平臺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文學場,也源于這些年平臺試圖擺脫消費主義、物質享樂、虛假種草的標簽,從物質向精神尋求轉型,這也是一種穩妥的經營策略。例如作為一個更吸引女性的生活網站,小紅書加大向知識、閱讀等精神文化層面內容的傾斜力度,成立讀書頻道,邀請出版機構、作家、學者入駐,給予了讀書博主一定的流量支持。這個文學場里,分享仍指向購買這一終極目標,圖書被視為一種經濟實惠并能快速獲取象征資本的消費品。
必須看到,新媒體給文學帶來巨大流量,使得越來越多文學從業者按照平臺受眾的口味來寫作和推廣作品。如果圖書變成道具,聽與看代替閱讀,對小眾的標榜成為個體的突圍之道,讀者的文學鑒賞力可能并沒有提高,也難以形成獨立的見解。新媒體看似拓寬了傳統文學場,但由于信息繭房效應,人們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被算法操控,缺乏多元視野。
新媒體平臺上新文學場的生成,也使我們反思文學不光是創作者的智慧結晶、研究者的分析對象,還要與接受者不斷發生心靈碰撞,如何將他們的感性需求和現實生活以文學的方式進行表達,通過評論進行有效闡釋,激發他們分享的欲望,是作家、評論家等文學從業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