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時代命題 探索多元審美 ——湖北2021年度報告文學類作品綜述
2021年度湖北報告文學類作品(含紀實文學、人物傳記、非虛構)依舊延續(xù)了面向現(xiàn)實生活、彰顯人文關懷的創(chuàng)作精神,在回應時代命題、塑造人物形象、深挖人文內涵、創(chuàng)新審美風格等層面成果頻出。創(chuàng)作成果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抗疫文學書寫”和“脫貧攻堅文學書寫”兩大時代命題的創(chuàng)作進一步深入化、豐富化。第二,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涌現(xiàn)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為建黨一百周年獻禮。第三,深入到現(xiàn)實生活和歷史發(fā)展的各個層面,記錄了不同行業(yè)領域的感人事跡,塑造了一批鮮明的人物形象。
一
在回應時代命題的創(chuàng)作中,“抗疫文學書寫”從2020年度的全景式觀照轉向對各個群體的具體化講述,如普玄的《生命卡點》(作家出版社,2021年4月)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志愿者和滯留者為主要描寫對象,作家從2020年2月開始投身一線,采訪了大量志愿者、快遞員、醫(yī)護人員、社區(qū)干部和普通居民,記錄下他們在疫情期間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湖北省婦女聯(lián)合會與湖北省作協(xié)合作,組織33位女作家對話38位曾經戰(zhàn)斗在湖北、武漢抗疫一線的女性,編寫了《致敬了不起的她——38位中國女性抗疫故事》(中國婦女出版社,2021年2月),聚焦女性醫(yī)務工作者、警察、社區(qū)工作者、環(huán)衛(wèi)工人、志愿者、設計師、公交車司機等女性群體,繪制了一幅由“勇氣、奉獻、信仰、抉擇、堅守”凝聚而成的充滿巾幗力量的畫卷。武漢出版集團策劃編寫的《眾志成城——武漢戰(zhàn)“疫”記》(武漢出版社,2021年5月)面向社會征稿,讓親歷疫情的各方人員講述自身經歷和獨特感受,通過36篇作品,以寫實的筆法生動地展現(xiàn)了武漢人民在疫情防控斗爭中的英雄壯舉,謳歌了那些奮戰(zhàn)在一線的凡人英雄。周芳的《夜鶯在歌唱》以作者一貫的悲憫之心和細膩感情,關注病人、老人這些特殊群體在疫情這一非常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作家用自己真實鮮活的體驗,細致入微的筆觸,真誠懇切的感情,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些病人、老人及其家人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面前的痛苦、無奈、絕望、掙扎與堅守,表達了作家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的關懷,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芒。該作家的另一篇作品《英雄有淚》以“五滴淚水”為線索,串聯(lián)起孝感中心醫(yī)院和孝感東南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們的堅守;作家用充盈的情感提煉出“哭泣也是一種力量”這一主題,將抗疫英雄們還原到日常工作和樸素情感本身,認為這些無法回避的淚水正是英雄們重新煥發(fā)勇氣和力量的生命之源。周德寶的《長江頌——來自基層抗疫的報告》通過性格刻畫、心理描寫、環(huán)境渲染、細節(jié)鋪陳等文學手法,講述了卡口值守人員的常規(guī)工作和由此引發(fā)的思想上的洗禮,歌頌了平凡人在突發(fā)疫情面前全民抗疫、忠勇孝善、不畏艱險、克難奮進的英雄精神。朱湘山、劉景崗的《彭場十三日》記載了作為防護服生產基地的仙桃市彭場鎮(zhèn)的基層干部、企業(yè)業(yè)主和生產一線工人如何突破層層難關,以一鎮(zhèn)一市之力解決了武漢市、湖北省和全國戰(zhàn)“疫”的燃眉之急的事跡。
2021年湖北報告文學的“脫貧攻堅文學書寫”從散發(fā)式寫作轉向整體性總結與凝練。其中,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fā)辦公室主編的《湖北脫貧攻堅紀實叢書》(湖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共四輯——《兌現(xiàn)軍令狀》《泥土與真情》《守望相助》《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分別從脫貧攻堅總成就、一線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社會人士的愛心幫扶和貧困戶自強不息的奮斗四個方面入手,全面展示湖北省脫貧攻堅的實踐過程與經驗。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編的脫貧攻堅報告文學集《收官決戰(zhàn)》(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7月)全面、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了荊楚大地自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63篇入選佳作緊扣“脫貧攻堅戰(zhàn)的根本是人”這一主題,刻畫了一批投身脫貧工作一線的扶貧工作者,講述了一個個感人的脫貧故事,記錄了脫貧攻堅過程中涌現(xiàn)的各種智慧、付出和關愛,折射出這個偉大時代的縮影。朱朝敏的《百里洲紀事》(精裝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以宜昌市枝江市百里洲鎮(zhèn)脫貧攻堅為背景,精選了12個精準扶貧實例,記錄了當?shù)鼐哂写硇缘呢毨舻纳顮顩r,及其在政府幫扶下脫貧的整個過程。此書將脫貧攻堅的重大主題與鮮活細膩的生活細節(jié)融合在一起,既深入到弱勢群體的真實情感和獨特思維,也體現(xiàn)出作家個體的“在場感”和介入性,在當代作家表達時代、書寫現(xiàn)實題材這一領域中做出了具有一定藝術突破性的積極探索。該書自2020年由北京聯(lián)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之后,在文學藝術界、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列入“2020年湖北省文藝精品項目”,入選湖北省委宣傳部記錄小康工程,獲得第30屆全國書博會新華網新華社專題推薦,作家個人榮獲“中國作協(xié)2020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先進個人稱號。基于以上影響力,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于2021年1月再次出版了本書的精裝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湖北省報告文學界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紅色題材作品。其中,周孟浩主編的《王平章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1月)以黨史著作、歷史文獻為依據,大量探訪烈士王平章生前所在地,重現(xiàn)了王平章烈士波瀾壯闊的一生,反映了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武漢地區(qū)、湘鄂西及鄂豫皖革命史。羅胸懷的《毛澤東和他的馬夫王天相》記錄了毛澤東和曾任其馬夫的老紅軍王天相之間的幾次交往,展現(xiàn)了毛澤東在戰(zhàn)爭中臨危不懼的風范、關愛戰(zhàn)士的深厚情誼,以及這種人格魅力對身邊人的深刻影響。黃榮久的《我宣誓》講述了發(fā)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湘鄂邊”根據地的以楊繼平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出生入死反抗反動派的英勇事跡,為那些為了人民解放獻出生命的共產黨員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張錫山、陳宗貞的《浴血初心》回顧了當陽、沮漳流域及鄂西大地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情況,以及該地區(qū)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苦卓絕地進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及解放戰(zhàn)爭的光輝歷程。吳學書的《堅定不移跟黨走》《三尺講臺一生情》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潛心育人、獻身教育事業(yè)的經歷和決心。
除了回應時代命題、為建黨一百周年獻禮之外,2021年度湖北的報告文學類作品還深入到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層面,挖掘不同群體和個體生活狀態(tài)中蘊含的精神力量與時代風貌。田天的《心和武漢一起跳——劉偉強和他的伙伴們》從湖北邊檢和武漢疫情防控這一雙重工作視角切入,講述了全國移民管理機構首屆“十大國門衛(wèi)士”、武漢邊檢站執(zhí)勤二隊黨支部書記兼副隊長劉偉強守護天河機場口岸的先進事跡(該文被收入報告文學圖書《最美國門名片》)。何紅梅的紀實文學作品《熱血作證——光明守衛(wèi)者的故事》(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7月)書寫了國家電網工作者的醇厚、樸實、艱辛和偉大,作者和電力工人同吃同行,一起親歷了電力公司扶貧、軍運會保電、抗擊新冠疫情等事件,挖掘出平凡場景里的善良之美和樸素之美。吳艷編著的《親歷與見證——記江漢大學“2002級教學管理團隊”》(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11月)記載了新江漢大學在2002年整體搬遷之后的5年時間里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工作過程,以此作為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以來快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湖北省天門市托市鎮(zhèn)中心學校老師們編寫的《荊楚最美讀書人》(團結出版社,2021年3月)通過細致的田野調查,以非虛構的筆法真實記錄了讀書人的閱讀、生活和思考。方東明主編的《楚商·孝感篇》(新華出版社,2021年6月)由12位孝感籍作家采寫12位孝感籍優(yōu)秀民營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經過和心路歷程,記錄民企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經濟的改革大潮中的貢獻。雷青松主編的《后皇嘉樹》(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3月)是首部展現(xiàn)秭歸臍橙產業(yè)發(fā)展歷程的紀實報告文學集,該書由24位作家圍繞秭歸柑橘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歷程、重點人物故事、產業(yè)發(fā)展等20余個專題進行創(chuàng)作,講述了臍橙產業(yè)在秭歸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秭歸柑橘的品牌特色和文化內涵。陳亮的《利川紅》(武漢出版社,2021年7月)圍繞利川紅品牌的成長之路,還原了利川紅茶品種及制作工藝,記錄了大量與茶相關的史料和新聞故事,書寫了大批農技專家的貢獻與感人故事。
張壽榮口述、鐘鋼采寫的《鋼鐵人生——張壽榮自傳》(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21年12月)緊緊圍繞張壽榮院士“鋼鐵人生”這個主題,講述張院士在中國鋼鐵工業(yè)發(fā)展中的主要經歷、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技術成果,從其深厚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的專業(yè)精神、堅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扎實的學術功底、卓越的戰(zhàn)略眼光、高超的管理能力等多個維度入手,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位鋼鐵專家的卓越作為。嚴曉萍的人物傳記《藝術大師梅蘭芳》(中國和平出版社,2021年4月)立足少年勵志成長的寫作目標,截取了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少年勤奮學戲,青年勇于創(chuàng)新,中年以后為繁榮和傳播中國京劇傾注一生心血,抗戰(zhàn)期間蓄須明志、堅貞不屈的生活片段,使其作為一位才藝超群、愛國志士的大藝術家的人格魅力躍然紙上。肖正華的《李煜傳》(遼寧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將李煜的詩詞與人物事跡、歷史背景相結合,既還原了一個真實而多面的李煜,也對古詩詞進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審美解讀。周芳的《坐17路車去孤島》(選自《在精神病院》)記錄了作家在川城精神康復中心做義工期間遇見的那群“無明顯誘因導致精神異常”的人,作家努力探尋這“無明顯誘因”幾個字的縫隙深處隱藏的人生艱難,書寫這些弱勢群體對愛、自由和尊嚴的渴求。肖靜《金色的家國情懷》聚焦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教授培育油菜新品種、帶隊到全國各地培訓油菜種植者、開發(fā)飼料油菜提高農民收入、親赴新疆精準扶貧等先進事跡,展現(xiàn)科學家身上獨有的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牛伯成、侯國龍聯(lián)袂創(chuàng)作的《漢陽樹下——全國公安系統(tǒng)二級英雄模范王群的故事》講述了漢陽樹下生于斯長于斯的戶籍工作人員、公安英模王群如何堅守初心,不畏艱難幫助吸毒人員成功戒毒并走上正路,幫扶刑滿釋放人員守法經營,走出人生低谷的先進事跡。侯國龍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記“全國公安系統(tǒng)二級英雄模范”李慶峰》記錄了河口村社區(qū)責任民警、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慶峰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工作崗位、守護這一片“桃花源”的感人故事。黃明山、樊婧雯的《嘔心瀝血乾坤鑒——記為專利事業(yè)奮斗20余載的作家王作林》講述了草根作家王作林歷盡坎坷卻依然為專利事業(yè)而奮斗的經歷。宋進潮的《荊山作證人民至上》講述了原襄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常務副局長何仁兵、執(zhí)行局長陳昌紅等干部為保康縣盡職盡責搞發(fā)展的事跡。
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xiàn)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作為及時回應現(xiàn)實生活的文學體裁,本年度湖北報告文學類作品緊緊抓住“人民”這一主體,深入到千萬普通人的生活中去,關注千萬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傳遞以民為本、崇尚仁愛、自強不息、互助友愛、敬業(yè)樂群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真善美的價值理念,深刻影響到廣大接受者的價值觀念、內在人格和靈魂塑造。
正是從這一立場出發(fā),普玄的《生命卡點》聚焦“疫情讓人們反思自我”這一主題,深入挖掘不同個體在遇到生命卡點時的思考與蛻變:一個普通的母親涂娟因為擔心自己弟弟的孩子,由己及人組建了母嬰群,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平日里奔波忙碌從不停歇的企業(yè)家蘇毅和衛(wèi)婧掌握了炒菜、做飯等基本生存技能,也學會了長時間陪護父母和親自處理各種瑣碎事務;來自天津的志愿者老唐、來自陜西的志愿者翔子,自發(fā)奔赴武漢,想要改變黯淡無光的過往,也最終獲得了最真實最質樸的內心充實;還有那個一生研究英雄的老尹,因為自己的怯懦和短視錯過了提干、發(fā)財?shù)臋C會,也錯過了在危險到來時挺身而出成為“英雄”的機會,看起來似乎什么也改變不了的老尹,其實也是疫情中眾多困在家中的普通人的代表,當他們待在家里正常生活,和這座城市一起共渡難關時,他們也就成為了“英雄”。疫情成為這些人的“生命卡點”,使他們脫離了日復一日的慣常性生活軌道,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困境——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沒有錢;面對鞭撻靈魂的生命困境——生命的流逝、可怕的寂靜、生活的平庸;也面對人性的善良與社會的協(xié)助——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伸出援手的陌生人、由己及人的溫暖和大愛。
同樣是為了塑造真切動人的人物形象,《致敬了不起的她》采取了“讓女性講述女性故事”的獨特視角,表現(xiàn)出女性作為獨立社會個體的不可替代的貢獻、價值和力量,也對當代中國女性主義寫作進行了具有一定突破性的探索。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支援武漢的4.26萬名醫(yī)護人員中,女性有2.8萬,占三分之二。活躍在抗疫一線的民警、網格員、新聞記者、志愿者中,有成千上萬的女性沖鋒在前,共濟危難。當女作家們深入到這些抗疫女性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世界時,首先給予了這些女性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然后投入了自身深切的生命體悟和情感共鳴,并從中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與升華。正是基于這些創(chuàng)作心理,女作家們在呈現(xiàn)38位女性代表人物的經歷時,更注重的是她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多重身份,如作為各個行業(yè)杰出代表的社會身份、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身份、與人交往的朋友身份等,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性別身份。在郭海燕的《雷神·藍圖·劍雨》和《只道慧心落“兩山”》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項目負責人的設計師楊劍華和工程師陳應在身負重任時渾身散發(fā)出的統(tǒng)領全局的將帥風范;在周璐的《愿像螢火,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中,我們看到了急診科和重癥醫(yī)學科副主任醫(yī)師嚴麗毅然放棄休假、放棄對家人的陪伴、回到戰(zhàn)疫一線的職責意識,她那句“放心,沒事的,只要有我在”撐起了病人和同事的一片天,也撐起了女性的大義與擔當;在肖靜的《響亮的第一聲》中,我們首先被呼吸內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張繼先當機立斷的魄力所征服,當她從“守護生命”原則出發(fā),準確預判病毒的嚴重性、及時上報情況的復雜性時,當她面對危險戰(zhàn)勝畏懼、堅守一線時,當她在救治患者的同時也時刻不忘保護自己團隊的安全時,我們也從中獲取了足夠充盈的愛意和安全感,從而能驅散病毒帶來的陰霾與默然,去感受陽光的明媚和春的溫暖。這樣一來,這種女性主義書寫就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況,寫出了她們在多重身份影響下的糾結、矛盾、勇氣、堅毅和柔情,從而突破了男性對女性的虛構性臆想,以及曾經長期存在的認為女性書寫只關注女性私人生活和情感的偏差性認知。
文學作品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的個人行為,而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千萬普通人的生活構成了現(xiàn)實的強大支撐,優(yōu)秀的作家則能從這些看起來紛繁復雜的生活表象凝練出時代的特質規(guī)律與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作為全面展現(xiàn)湖北脫貧攻堅成果的《收官決戰(zhàn)》《兌現(xiàn)軍令狀》等書,從不同側面抒寫了“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的時代口令,實現(xiàn)了文藝工作者“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在這些報告文學集中,有的作品著筆于扶貧工作全貌,如王建生的《答卷》從2015年9月7日的“全省貫徹貴州會議精神精準扶貧現(xiàn)場會”這一湖北省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役的序幕寫起,記載了“走農家”活動、“小板凳”工作法、“長陽標準”、“農家夜話”與“塆子夜話”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回顧了湖北省如何結合當?shù)貙嶋H通過發(fā)展脫貧產業(yè)、遏制因病致貧、普及教育預防隔代返貧、易地搬遷改善生活、生態(tài)扶貧等措施落實“五個一批”政策的歷程,講述了“第一書記駐村”的感人故事,繪制了一幅壯闊的時代“答卷”;有的作品細致描述了扶貧干部繁忙工作的實況,如周芳的《自有春風雨瀟瀟》、王瑛的《把心植于這片土地上》、楊慧俐的《后備干部熊金剛的一天》;有的作品以點帶面展示扶貧成果及其背后的政策支撐與工作付出,如帥瑜的《云霧山上脫貧記》、肖靜的《桃花一朵一朵開》、肖江的《神農故里,脫貧致富正當時》;還有的作品來自扶貧工作者的自述,如黃閃閃口述、邵傳京筆錄的《我從城里來》,張曉琴的《風雨扶貧路》和趙峰的《我的扶貧日記》等等。這些不同的切口匯聚在一起,深入到脫貧攻堅工作的方方面面,真實地反映出這一重大時代命題所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特質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這種積極介入現(xiàn)實生活、站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社會生活并推動社會進步的寫作態(tài)度,同樣體現(xiàn)在其他題材的寫作中。例如《荊楚最美讀書人》立足網絡文化語境來凸顯“讀書可以解決精神困境、豐富精神生活”的主題,通過宣揚讀書人愛崗敬業(yè)、上下求索、無私奉獻等美好品質,引導社會形成尊崇讀書的良好風尚。《熱血作證》深入到一份平凡工作背后不為人所知的血汗與艱辛,從而喚起人們對“平凡的堅守”這一精神力量的深切體悟。《張壽榮自傳》用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精彩人生和新中國鋼鐵工業(yè)由小變大、從弱到強的歷程來召喚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為祖國而奮斗的精神動力……這些作品通過具有審美意義的文學形象,用具有先進性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觀,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社會,從而有助于整個社會的積極發(fā)展。
三
文藝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是一組不可分離的美學關系,正如黑格爾所說,“沒有無形式的內容,正如沒有無形式的質料一樣”,“內容之所以成為內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內”,“只有內容與形式都表明為徹底的統(tǒng)一的,才是真正的藝術品”。具體到報告文學類作品,這組關系就要求作家們在對社會歷史生活進行真實反映和深入挖掘的同時,還需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恰當?shù)乃囆g技巧和形式。也就是說,當作家深入到生活真相和人們內心的真實情感之后,文學藝術自身的規(guī)律也在召喚與之相應的審美表達。
從這個角度來看,湖北2021年度報告文學類作品在藝術審美上也有自己獨到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作家普玄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災難文學需要避免濫情和膚淺,也就是要避免那種空泛的同情或者是空泛的抒發(fā)感情,而要從自身經歷出發(fā),才能真正地共情。當作家及其采訪的人物對生活進行足夠深沉的生命觀照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獨特的生命體驗,并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具有一定陌生化的藝術創(chuàng)新。《生命卡點》中寫到一個特殊的一線醫(yī)生章醫(yī)生,她有一個九歲的自閉癥孩子。由于自閉癥患兒有一套自己的語言方式和行為方式,很難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章醫(yī)生在陪伴孩子時最深刻的體悟就是“只有站在那里,眼看著孩子陷入無聲的寂靜之中”。這種特殊的生命體驗使她在疫情期間第一時間敏銳地感受到“聲音”——剛組建發(fā)熱門診的時候,到處是混亂的聲音,牢騷、議論、詢問,充斥在所有人的耳邊;后來去了隔離病房,所有聲音都消失了,病人在寂靜中接受治療、對抗病毒,在寂靜中流向生命的生或者死;然后,是醫(yī)生鼓舞病患的聲音,這聲音同樣也支撐著醫(yī)生;再往生命深處走,是呼吸的聲音,以及屏住氣息的聲音,屏住氣息去沖刺生命的卡點,去等待希望的到來,等待恢復正常后的嘈雜、喧鬧、哭笑,等待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各種聲音。這種把環(huán)境與人物活動充分融合的寫法在作家侯國龍的系列紀實文學作品中也深有體現(xiàn):《疫線突擊》透過每個人物的活動環(huán)境來揭示普通人物在歷史關鍵時刻的勇氣與擔當,《漢陽樹下》從有著500年樹齡的古銀杏樹折射出戶籍警察王群的堅守與毅力,《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通過地理空間的變化來對應李慶峰的工作狀態(tài)。
《致敬了不起的她》中,女作家們正是從充分尊重女性的多元化生存狀況和真實的性別體驗出發(fā),對抗疫一線女性工作者的性別特質進行了敏銳捕捉和精細刻畫,為女性主義書寫的命題進行了有益探索。譬如說人與人之間的“共情”——華姿的《用生命守護生命》抒發(fā)了感染科主任醫(yī)師童巧霞對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句“每一個人受苦,都是我的一部分在受苦”的深刻體悟,繼而寫出她因為共情帶給病人的精神力量;周璐的《用生命記錄真實,用生命記錄歷史》凸顯了《金銀潭實拍80天》總導演譚海燕對自己的定位是“首先是幫助者、安慰者,其次才是記錄者”,為這場必須首先尊重科學、服從理性的戰(zhàn)役增添了內在的人文關懷。譬如說耐心與細致——梁小琳的《生命線之歌》中,我們看到了24小時求助熱線接線員們如何在電話中夜以繼日地安撫電話線那段的每個求助者,以至于在每人每天平均要接聽的500多個電話中“差不多將后半生的話都說完了”;李燕的《戰(zhàn)“疫”之花情暖社區(qū)》中,我們通過各種生活細節(jié)感受到了社區(qū)主任王瓊直面矛盾的魄力、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帶病堅持工作的奉獻。譬如說關注女性在特定時代語境中的成長——劉桂英的《單騎女孩的逆行之路》講述了江夏區(qū)一名普通的衛(wèi)生院化驗員克服各種困難從公安縣返回武漢參加抗疫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甘如意突破了體力的極限,解決了獨自前行遇到的問題,成功對抗了內心的脆弱和無助,最終在為抗疫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歷練出作為生命主體的獨立和堅強;劉雯君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李文紅的《守護家園》也同樣講述了志愿者華雨辰、楊雪疫情期間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鍛煉自己、感受親情、提升責任擔當意識的生命歷程。這些對女性內在多重生命體驗的挖掘,對社會生活尤其是特定時代語境中女性與現(xiàn)實多重關系的真實描寫,對女性豐富的精神世界的觀照,成為湖北2021年度報告文學類作品對女性時代書寫的獨特貢獻。
與之相似,《收官決戰(zhàn)》報告文學集中的寫作者們也在尋找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審美性表達。有的作品透過繁忙的工作表象,深入到扶貧工作者的內心深處,講述他們的內心成長,如馬俊芳的《一縷鄉(xiāng)愁寄湖山》深入到鐘祥市胡集鎮(zhèn)湖山村黨委書記鄭雄最樸實的內心鄉(xiāng)愁,從他少年時期家庭突遭劫難后得到村民們的無私照顧寫起,追溯了他如何堅定“為村民服務”的奮斗目標,并在大學畢業(yè)后主動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美好家鄉(xiāng)的成長歷程;熊欣的《嘿,豬小黑!》從黃文博養(yǎng)豬事業(yè)的幾次起伏中準確把握到這個80后年輕人不服輸、不怕苦、有擔當?shù)木衿焚|;彭定新的《從一棵樹到一個產業(yè)》探尋到博士桑子陽扎根大山的決心與毅力來自一名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初心。有的作品采用前后呼應的場景對照來凸顯扶貧工作對人心的影響,如王能明的《畫里樟橋》開篇寫一個年輕媽媽叮囑女兒一定要努力學習離開家鄉(xiāng)的畫面,結尾則寫十年后這個女兒主動回村建設家鄉(xiāng)的選擇,十年前的貧困家鄉(xiāng)留不住自己的兒女,十年后煥然一新的家鄉(xiāng)召喚著外出的游子,兩相對照,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效一目了然、深入人心。有的作品以景喻人、以景托情,用自然之美觸動讀者,如易格滋的《情滿青山》寫扶貧干部李東平獨自堅守土橋村,起初一個人在寂寥的夜晚難以入睡,后來則深深感受到“河水不孤獨,因為它和很多水滴在一起;樹木不孤獨,它和枝枝葉葉在一起;鳥兒不孤獨,它和天空在一起;……我李東平孤獨嗎?不,我和土橋村的貧困戶在一起”;肖靜的《桃花一朵一朵開》描述消泗鄉(xiāng)七壕村貧困戶因生態(tài)園脫貧后的笑容與喜悅時,將之與桃花相比擬:“午時的桃園,桃花一朵一朵開過了,桃枝間沉甸甸的蜜桃散發(fā)著濃濃的桃香。頭頂上,五月的武漢蔡甸,陽光很是耀眼。”此外,還有作品聚焦幾個各有代表性的貧困家庭,串聯(lián)起脫貧攻堅工作的“接力賽”特質,如何金嵐的《南川村的“脫貧密鑰”》;有作品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講述扶貧工作的成績,如胡軍超的《表弟家是精準扶貧對象》……這些,都從敘事結構、敘事角度進行了精心的藝術打造,將日常生活轉化成了真正具有審美意義的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本年度湖北報告文學類作品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提升的空間。從題材的多樣性來說,對網絡文化、青少年文化等更分散更隱蔽更復雜的時代話題關注不夠。從寫作風格來說,具有鮮明創(chuàng)作特色的作家作品還不多,具有荊楚文化底蘊的地域特色還未充分形成。從藝術審美價值來說,更注重在場感和介入性的“非虛構寫作”本年度略有停滯,其他方面的藝術技巧創(chuàng)新也不夠深入和多樣化。這些,都有待于本領域的作家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去探索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