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美術評論的中國話語體系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 加強美術評論人才培養”研討會舉辦
今天的美術呈現出全球化的態勢,我們每天都在了解新情況、新現場、新事件,如何在這個基礎上研判,如何在全球美術發展的新趨勢中尋找中國主題、發揮其重要性?美術評論作為一個專業,怎么能夠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有代表性?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 加強美術評論人才培養”研討會日前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北京畫院、《美術》雜志社等高校和藝術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就當前美術評論的新使命、新任務、新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定位時代現場 發揮主動意識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提出,我們要立足于中國文藝的時代發展,發揮文藝評論的作用,思考中國式現代化與美術評論建設這個新的課題,尤其是要建構文藝評論、美術評論的中國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和評價體系。美術評論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走向創作的前沿、走進創作的現場,在鮮活的美術創作實踐中運思動腦,形成理論歸納、理論表述、理論傳播。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以《當代美術評論的視野》為題,回顧了過去一百年文化建設視野的三次變化,即20世紀上半期倡導的國際化,到20世紀下半期倡導的世界化,再到21世紀初倡導的全球化。由此,他提出第四種視野,即人民視野,它的基礎是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達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這種大背景下來談論今天的中國文化建設,有助于我們吸取歷史經驗,明確建設方向。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主編尚輝談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術學研究獲得整體性提升,美術史學研究汲取了比較學、語言學、現象學等理論,打開了新的研究視域。中央美院此次建立文藝評論基地,為表現人民生活、塑造人民形象、書寫視覺史詩的中國美術創作發出洪亮的聲音,這也是美術評論人才培養的目的和意義。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發言中提出要先研究后發言。他提到,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調查研究,比如眼睛向下、有的放矢、親自出馬、解剖麻雀、全面調查、由表及里。美術評論的方法實踐,也需要前期的研究。做展覽也是一樣,要到第一現場,從個案去做麻雀的解剖,再拉回全面系統中做進一步調查,達到由表及里的探求,在此基礎上發表的評論也會更有意味。
立足大美術格局 建立多學科體系
范迪安介紹,中央美術學院在百年發展中形成了今天的“大美術”學科布局,造型藝術、設計藝術、建筑藝術與藝術人文四大學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表示,加強美術評論專業建設,首先要把握好立場和導向,確立體現我們立場價值觀的全球藝術史視野;同時,要注意方法論建設,除了圖像學、社會學、心理學、跨文化比較等傳統方法之外,還要注意大數據運算等新方法;要提升人才的知識廣度和思想深度,提升研究藝術家、細讀作品的能力,提升寫作能力和技巧;要注意到新媒體、新渠道、新平臺,具備鮮明的時代意識。
中央美術學院文藝評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傅怡靜提出,美術評論培養的人才應具有“一往情深”的感知力、“一斑窺豹”的洞察力,“一字不茍”的闡釋力,這需要在美術創作的現場觀看、在文藝理論的學習思辨中不斷浸潤,并涉獵基本的創作體驗,多維度塑造、培育出獨立深刻的思想能力、敏銳共情的審美能力、文質兼備的寫作能力。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朱锫、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海軍、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劉禮賓等人就多學科美術評論人才培養和理論建設進行了探討。
增強評論銳度 提高寫作能力
尚輝指出當前美術評論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美術評論文章難以作為學術論文,青年學者往往不屑于評論寫作,認為這不屬于學術研究的范疇;另一方面所謂論文的寫作體例、方法,導致他們不擅長寫評論,尤其不會寫短小精悍的文章,用史料堆砌或用材料演繹來代替自己對創作問題的思考、代替自己對美術創作實踐的分析和判斷。
深入創作現場,把握藝術創作規律,成為與會專家提及的“關鍵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于洋提出銳度、溫度和純度作為美術評論的三個重要價值維度,美術評論者要具有明確的、銳利、敏感的視角和能力,對作品的解讀與評析應具有一定的代入感,起到對受眾藝術欣賞能力的提升與引領作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雜志社社長張鵬提出,創作現場是美術評論安身立命之所在,深扎創作現場才能形成獨具慧眼的藝術判斷與發現。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兼教學部主任葛玉君談到,相對于史論側重于歷史性研究,策展注重藝術現場的當下屬性,評論則是對藝術現場與時代關聯的梳理與研判,中國式美術評論正是中華傳統美術批評術語與當下美術發展現狀及前沿領域的相互激活,具有明確的時代切入感與價值導向性。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認為,中央美術學院三代史論家的評論實踐,有幾個方面的特點:始終堅持美術創作、美術評論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關注當下美術創作和發展方向,以評論把握方向、促進發展;始終保持樸素的、通俗易懂的文風,從而擴大了美術評論的社會傳播力;始終站在全球美術創作的視野,講好中國美術創作的故事。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所言,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對美術工作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新期待,面對當代美術創作出現的新情況、新現象、新潮流,我們必須立足生動鮮活的中國美術實踐,構建更具闡釋力、影響力、引領力的中國美術理論,努力校正創作誤區,澄清審美迷失,提升鑒賞水平,引領社會風尚,為推進文化的自信自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