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藝巖畫:以圖證史
我國的武藝巖畫作為刻繪在巖壁上的圖像,是反映從史前社會時期到封建社會時期社會變遷、經濟盛衰、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
中國武藝巖畫受中國復雜的地理環境條件、地域文化特征所影響,形成了北方、中原、西南、東南四大區域。北方武藝巖畫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區;西南武藝巖畫主要分布在廣西、西藏、青海、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區;東南武藝巖畫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中原武藝巖畫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區。北方武藝巖畫體現了人們狩獵、游牧的生活內容。西南武藝巖畫凸顯了人物活動,且宗教色彩濃厚。東南武藝巖畫較少,以自然崇拜或漁獵題材為主。中原巖畫多凹穴和符號,其中部分巖畫可能與軍事布陣、指揮作戰有關,有待進一步考證。中國武藝巖畫與地域歷史文化存在緊密且復雜的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地域歷史文化通過多種方式影響武藝巖畫的形成與創作;另一方面,武藝巖畫通過題材內容等藝術形式,再現了地域歷史文化的基本面貌。以文化分層理論為基礎,將武藝巖畫與不同地域的武術文化展開對比分析,發現在武術的物態、行為、心態等不同文化層面,均有明顯傳續關系,顯示出地域文化對武術文化的深遠歷史影響。
中國武藝巖畫受到原始思維的影響,在原始宗教的推動下融入各式各樣的祭祀活動中,并在人類觀察、學習、模仿自然萬物的過程中,衍生出象形思維,影響了象形武術的產生與發展。基于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思維,是人類童年時代世界觀的產物,以此為思維基礎而產生的狩獵巫術、戰爭巫術和祭祀巫術,以極具實用性的功能儀式成為原始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對武藝巖畫的歷史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從符號學視角切入,以象形思維為主線,對巖畫符號與象形武術的關系進行研究解讀,會發現二者存在象形思維關聯,巖畫符號體現了中國先民的象形思維,象形武術是象形思維作用的結果。
中國武藝巖畫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互動,促進了巖畫的多樣化發展,豐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內容,也印證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成的歷史緣起與發展歷程。通過運用圖像學、考古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不同民族對武藝巖畫的歷史文化影響,會發現不同民族的活動方式與內容影響了武藝巖畫的創作與表現。武藝巖畫所具有的記錄、傳播、傳承等功能也彰顯了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內容。中國武藝巖畫與中華民族精神產生內在聯系的機理表現為:先民從社會生產與實踐中孕育中華民族精神,武藝巖畫則是先民表現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形式,而中華民族精神影響了武藝巖畫的創作。此外,通過對世界各地武藝巖畫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中國武藝巖畫特征的形成與中國獨特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存在緊密關聯。中國武藝巖畫與國外武藝類巖畫相比,在題材內容、制作手法、藝術觀念、精神內涵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
(作者為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