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新世紀美學原則的崛起
〔摘要〕網絡文藝的迅猛發展與互聯網技術進步有著緊密的關聯,其網絡性特質決定了它是一種面對大眾的文學樣式,且具有“后工業文化”特征。網絡文藝是一片沃土,動漫、影音、游戲都借網而起,與文化產業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文藝體現的是平民的文藝夢想,表現手法和價值觀念具有多元性。同時,網絡文藝也有缺陷,表現在思想、藝術的方方面面,需要通過構建評價標準,從其他學科汲取養分等方式來推動其健全發展。
〔關鍵詞〕網絡文藝;平民文學;文學新格局
回顧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每當它揭開新的篇章,總是伴隨著媒體的進步,也就是說,文學藝術的變革總是和傳播方式的革新密不可分。眾所周知,最新的一次媒體進步當屬互聯網的出現,它的普及給藝術創造帶來新的契機,同時也帶來巨大挑戰,進而深入影響文藝生產機制,引發受眾審美趣味變化。
1994年,互聯網正式接入中國大陸。近30年,網絡信息化作為一項國策,早已深入人心,網絡文藝作為互聯網領域的一匹黑馬,對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娛樂趣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國網民人數首次超過10億,其中約有近8億網民經常性觀賞與閱讀網絡文藝作品,涉及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影像等。在這一全新領域里,網絡不僅作為傳播介質,而且作為創作手段,對文藝在新世紀的轉型、發展與擴容發揮了強大的催化作用。網絡文藝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平民化與互動性,因此作品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接地氣,充滿活力與朝氣。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打破了創作與發表的壁壘,實現了“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并由全體網民共建藝術評價體系,使得大眾文化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開創了全新的文藝創造時代。
網絡文藝的審美特性
機緣巧合,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恰逢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和變革期,人們生活節奏在變化,消費方式在變化,情感方式也在變化,尤其是價值觀念在變化。這些變化所孕育的巨大能量,正好借助于互聯網這一新型傳播方式得到了釋放。在全球文化互動頻繁的今天,網絡文藝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展現了中國社會正在崛起的民間力量,民眾廣泛參與藝術創造已成為中國在全球文化交融中最顯著的特色。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之快今非昔比。網絡時代的到來,迫使我們對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感知和要求。高速和爆炸的信息是網絡時代的特征,滿足了現代人的需求,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網絡文藝是應當自豪的,它的高速生產和流通使它成為時代的寵兒。當然,節奏快并不等于質量差,這個時代的檢驗標準是雙重的,是嚴格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它既要求網絡文藝超速度,又要求它高質量,否則就要對網絡文藝有所蔑視。這恐怕是網絡文藝創新發展面臨的挑戰。
網絡文藝以開放化的網絡為載體,這就決定了它是借助于現代科技面向大眾的一種樣式;而它的藝術內涵決定了它是一種精神產物。可以說,網絡是一座巨大的民間講堂,網絡文藝則是大眾化的精神產物。這里所說的“大眾化”具體說來有兩層意思:一是以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娛樂需求為旨歸;二是創作主體真正地屬于大眾。它與中國文藝新時期之前的“大眾化”是有區別的。中國文藝新時期之前所提及和倡導的“大眾化”,是那些擁有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知識分子自上而下地以文化啟蒙的方式“走向民眾”,即利用通俗形式來傳播、啟蒙新知識,具有比較濃厚的意識形態性。網絡文藝所呈現的大眾化對于民眾來說親近得多。它面向民間,表現大眾,并成為大眾和民間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當代社會意識和時代背景的一種生動反映,也是改變未來社會文化圖景的一種嘗試和努力。對于網絡各種藝術形態的風靡,正如杰姆遜所說:“十九世紀,文化還被理解為只是聽高雅的音樂、欣賞繪畫或是看歌劇,文化仍然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法。而到了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
然而,由于網絡文藝是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必然會留有“后工業”文化的特征。資本的大舉進入,使得文化生產與工商業聯姻,形成所謂“文化工業”。網絡文藝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標志就是泛娛樂化,顛覆和搞笑成為通行的手段,價值消解成為時尚……如何繼承傳統,探索新型文藝樣式的“中國化”之路?如何有效吸收西方傳播學的合理成分,創造并總結出全新的中國本土經驗?上述問題已在不同層面上浮出水面,直接影響著當代文藝的走向與審美判斷。在波濤洶涌般的互聯網文化現場,態度決定了方向,文化自律、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一整套價值系統。
在泛審美意義上,網絡是人類繼廣播和影視之后最具大眾性的文化媒體,也是“讀圖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感官。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那么,網絡為我們“延伸”了些什么呢?很明顯,網絡對傳統審美意義的解構,主要在于對所有藝術壁壘的摧毀,讓藝術話語權回歸民間,實現了藝術的返璞歸真;網絡的“賽伯空間”(Cyberspace)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使交往與對話跨越了物理空間的屏障,讓大眾文化狂歡得以用虛擬的“無我”的方式,表現最“真我”的存在。
由于技術的介入,工具被納入了網絡文藝審美的視野。不論創作工具還是閱讀工具,都具有了自己的審美特性。技術含量的高低,無疑已經成為評價作品的尺度之一。對于傳統文藝的觀賞和閱讀者來說,這是個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相對于傳統文藝,網絡文藝不僅實現了審美立場的突破,而且還實現了審美方式的轉換。傳統的審美是精英化的審美,即以極少數人的審美代替大多數人的審美,以極少數人對生活的感受、體驗、經驗替代所有人對生活的感受、體驗、經驗。而網絡文藝創作更注重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無須求證他人,創作過程本身就是審美過程。
在傳統文藝作品中,文本是讀者判斷與欣賞一部作品的唯一途徑。而在網絡文藝的世界里,人們更多關心的是作品的個體風格,除了藝術語言之外,還有網頁的設計、音樂的安排、視覺的變換等,而不僅僅是作品敘事或抒情風格。網絡信息的極大豐富甚至超載、過剩,逼迫人們習慣于觀賞和閱讀言簡意賅、節奏明快、沖擊力強、生活氣息濃厚的作品;而排斥那些拖沓遲緩、冗長艱澀、瑣碎描述、婉轉抒情的作品。網絡觀賞和閱讀作為一種精神消遣和時間消費,更注重作品與自我的關聯程度,更注重觀賞和閱讀之后的快感獲得或能量釋放,而很少將其作為一種思想教化或審美沉醉。由此,網絡文藝的審美由想象性的體驗快感變為了享受性的經驗快感,由純粹精神性的美感變為了器官感覺的舒張。這說明隨著網絡文藝的高速發展,現代受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藝術的綜合性也是網絡文藝審美的重要內容,網絡文藝可以充分運用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相互關聯,文藝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提升文藝作品的內涵,豐富文藝作品的形式。網絡文藝推動各種藝術走向融合,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它還實現了藝術和技術的有機結合。可以說,網絡的出現改變了藝術的創作方式、欣賞方式、傳播方式,甚至影響到藝術創作的思想觀念,勢必會引發美學觀念的轉變。
文藝創新的一片沃土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審美趣味必定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處在大變革時代,短時期里甚至會出現差異大于認同的現象。如果差異雙方的話語地位懸殊,自然就會形成主流與邊緣的關系。目前,網絡文藝仍然只是相對于傳統文藝而存在的概念,在創作形態與藝術審美上與傳統文藝存在的明顯差異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經過20世紀90年代商業大潮之后,中國至今沒有出現過新的“文藝思潮”。當前,中國人受惠于網絡,糾結于網絡,甚至狂喜于網絡,悲憤于網絡,其震蕩與感懷、超拔與包容所喚醒與昭示的生命自覺,既可以用理論進行闡釋,又可以用文藝作品去表現。看不見的網絡能夠被觸摸,有血肉、有溫度、有脈動的一面:它寄予了人類對靈魂歸屬的探尋。這或許已經超越了我們對文藝思潮的一般性理解。回到現實當中,無論是在思想觀念層面,還是在媒體技術層面,網絡愈來愈清晰地指向一個目標:創造一片全新的文藝創作沃土。各種藝術形式在網絡這個遼闊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極大地豐富、滿足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
從創作人群來看,網絡文藝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70%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80后、90后是主力軍,00后是后備軍,這說明網絡文藝培育了自己的繼承者,沒有出現斷代。其二,創作者分布廣泛、遍及全國,其主體生活在二三線城市,這和其他領域人才的分布狀況顯然很不一樣,它將是中國文學藝術在未來保持旺盛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其三,網絡文藝作品具有明顯的跨界特征,很有可能開辟中國文藝走向世界的新路徑。其四,作者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將為文藝創作產生新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網絡文藝的主流創作人群是國家體制改革走向縱深的產物,是思想多元化的產物,是文藝回歸民間的產物,他們以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展現了新一代藝術家群體的形象。
早在2000年,北京音像網曾經策劃了我國第一部互動式網絡電影《天使的翅膀》,網站先將故事情節在網上公布,動員網友參與從修改劇本到影片創作的每個環節,網友可以自薦當演員,影片邊拍攝邊播放,互聯網使觀眾成了編劇、導演和演員。還有在成都拍攝的網絡原創電視劇《幸福女孩》,也采用了同樣的網民參與和角色表演的方式。這種把編、導、演的主動權交給網民的做法,體現的不僅是網絡活性審美藝術范式,更有后現代文化權力的變遷。
2013年6月17日,土豆網在上海舉行了文藝電影頻道上線儀式。這是繼土豆網娛樂、音樂、動漫、綜藝、電視劇、紀錄片等多個頻道改版后,又一大膽嘗試。此前,土豆網已在北京舉辦了“土豆映像節頒獎盛典”,在盛典中,85后青年導演大放異彩。這說明青年一代藝術家,已將網絡作為自己的用武之地,知名導演賈樟柯表示:“土豆網正成為‘中國年輕人最喜歡的視頻網站之一’。之后土豆又推出‘播客分成計劃’,將部分廣告收入反饋原創作者,我們欣喜地看到,土豆網已然成為國內文藝從業者的培養土壤,讓他們有機會在這里生根、成長,為中國的電影業崛起,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能量。”土豆網每月覆蓋3億以上的人群,其“文藝電影頻道”還將與豆瓣網合作,為用戶提供“線上觀影、在線互動、快捷購票、線下活動”等跨平臺、一站式服務。而散落在各個視頻網站、社區的微電影則猶如雨后春筍數以十萬計,內容豐富,題材十分廣泛。
在當今工業化的文化變遷中,當代網絡音樂和網絡歌曲從其社會存在特征來看,更多的是從個體出發,滿足個體的情感要求,體現的是大眾審美趣味。人們對網絡音樂和網絡歌曲以個人的感覺作為評判標準,竭力縮短審美心理距離,追求即興沖動,同步反應和本能共鳴。這些音樂和歌曲以多種多樣的形態和風格深受大眾喜愛。網絡音樂包括FLASH音樂、MIDI音樂、電子賀卡音樂、網絡游戲音樂、網絡廣告音樂、網站背景音樂、網絡MP3音樂、視頻音樂、彩鈴音樂等,豐富多彩;在音樂形式上,它囊括了所有音樂類型,包括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現代音樂、舞蹈音樂、器樂曲、聲樂曲、通俗音樂等。網絡歌曲則分為三大類,即網友的原創、翻唱、改唱。當前,網絡歌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成為流行樂壇的一大特點,甚至是一大亮點。雖然社會各界對網絡歌曲的看法和評價不盡相同,但應該肯定的是,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為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網絡歌曲以其嶄新的面貌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1月,網絡歌曲掀起第一波高潮,三首由平民歌手創作演唱的歌曲紅遍網絡,從此打開了網絡歌曲的大門,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們是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龐龍的《兩只蝴蝶》和唐磊的《丁香花》。后來的旭日陽剛、西單女孩,也都是借助于網絡的傳播產生了社會影響,因網絡傳播的草根性而獲得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差不多十年后,筷子兄弟的《小蘋果》一炮走紅,2014年11月斬獲全美音樂大獎(AMA)“年度國際最佳流行音樂獎”,12月又獲得Mnet亞洲音樂大獎(MAMA)“中國最受歡迎歌曲獎”,中國原創網絡歌曲達到了一個高峰。網絡歌曲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流行形態,并通過KTV被迅速傳唱。這幾年產生影響的歌曲有《歸》《生銹的吉他》《放棄太難》《傷心的歌》《愛情主演》《啦啦愛》《不愛又何必糾纏》《頹廢》《蝴蝶泉邊》《愛情傷悲》《內蒙古黑怕》《只愿一生陪著你》《超速度》等。
網絡動漫、網絡游戲作為新型的大眾文藝樣式,同樣借助于網絡傳播獲得了驚人的增長。中國動漫產業長期以來依賴于電視動畫,由于質量普遍低下,難以被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所認可,在政策調控和市場杠桿的雙重引導下,2014年全國制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138579分鐘(折合約2310小時),同比下降32.31%,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的趨勢十分明顯。21世紀以來,網絡動漫開始起步,逐漸改變了我國原創動漫的生態系統。2006年年初,中國動漫網站只有1.5萬個,動漫網頁約5.7萬個,2013年中國動漫網站已經超過10萬個,網頁數量增加到5億個。手機動漫的發展速度同樣驚人,以運營商為主導的手機動漫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超過40%。動漫包含漫畫圖書、報刊、動畫電影、音像制品、舞臺劇等多種產品,也包含與動漫相關的服裝、玩具、食品等周邊衍生產品,業界常用“泛二次元”來指代。艾瑞咨詢在《2020年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中分析認為,2014-2017年,伴隨著在線動漫平臺的興起以及二次元亞文化在年輕代際群體中的傳播,中國泛二次元用戶規模迎來高速增長,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重要利好因素。2018年后,互聯網流量紅利不復存在,但得益于國內外優質動漫作品的涌現,二次元用戶規模進入平穩增長期,并已在2021年突破4億大關。
隨著動漫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動漫玩具等動漫周邊產品逐步興起,且發展強勁。2017年文旅部正式發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明確加快發展動漫、游戲等新型文化業態。科技進步、兩化融合為動漫周邊行業發展帶來了新動力,“全面二孩”政策、“三品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倡議更為玩具等周邊產品市場打開了新空間。2021年我國動漫衍生品市場規模已達1000億元。近10年,中國原創動漫迎來了自己的大發展,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在網絡上形成了傳播熱潮,如《倒不了的塔》《尸兄》《古劍奇譚》《拜見女王陛下》《十萬個冷笑話》《江影沉浮》《弦月夢影》《熊出沒》《蒼狼之決戰野狐嶺》《阿貍系列》《俠嵐》《魁拔》《藏獒多吉》《羅小黑戰記》《德瑪西亞》;影視動漫也出現了快速發展,涌現出《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姜子牙》《靈籠》《霧山五行》《刺客伍六七》等一批產生影響的作品。
網絡游戲的發展速度同樣是驚人的,截至2020年6月,網民中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5.32億,手機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5.29億,分別占整體網民/手機網民的58.9%和59.0%。游戲行業雖進入存量競爭階段,但仍有上升空間。根據《2020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游戲市場實際營銷總額為2786.87億元,比上年增加478.1億元,同比增長20.71%,繼續保持較快增速。而移動游戲市場實際營銷收入為2096.76億元,比上年增加515.65億元,同比增長32.61%,依然是拉動游戲市場整體增長的主要因素。
圖片
目前,網絡游戲的發展趨勢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移動游戲市場競爭加劇。2021年2月,字節跳動正式上線游戲業務,并在此后陸續收購了沐瞳科技、有愛互娛等廠商,持續加強對移動游戲業務的布局力度。二是海外業務實現進一步拓展。隨著國內游戲廠商融資、研發、運營能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廠商將未來增長寄希望于海外市場,甚至出現了大量將海外作為主要市場的游戲公司。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37款國產手機游戲在海外市場收入都超過1億美元,同比增長48.0%。
網絡游戲已經全面進入3D時代,很多網絡游戲都是由當前流行的網絡小說改編而成,如《鬼吹燈》《星辰變》《傭兵天下》《誅仙2》《惡魔法則》《天元》《神墓》《獸血沸騰》《大主宰》《斗羅大陸》《斗破蒼穹》《全職高手》及《凡人修仙傳》等,網絡小說成為國產網游最主要的上游產品。由此可見,互聯網領域各藝術門類的互動遠大于傳統藝術領域。其他產生影響的網絡游戲,如《傲世》《碧雪情天》《嗶嗶曼》《超級舞者》《混亂冒險》《新海盜王女神傳說》《江湖》等,也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從網絡游戲盈利模式來看,網絡游戲的媒體化使廣告成為網游新的利潤增長點;另外,從網絡游戲收費模式來看,中國網絡游戲將出現以“游戲玩家相互交互道具,網絡游戲運營商獲得分成”等新的收費模式,來創新盈利模式,同時增加用戶黏性。
但網絡文藝的發展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如原創能力不足、作品盜版嚴重、內容不健康等現象,迫切需要一個國家層面的網絡文藝標準體系進行行業規范,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前瞻性、適用性、科學性、系統性和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使這片沃土更加有利于網絡文藝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平民文學夢想的殿堂
由于受眾人群的廣泛,在網絡文藝的各種藝術類別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網絡文學。二十多年來,網絡上產生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作品,如今何在的《悟空傳》、江南的《此間的少年》、蕭鼎的《誅仙》、蕭潛的《飄邈之旅》、燕壘生的《天行健》、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桐華的《步步驚心》、蝴蝶藍《全職高手》、月關的《回到明朝當王爺》、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貓膩的《慶余年》、夢入神機的《佛本是道》、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辰東的《神墓》、天蠶土豆的《斗破蒼穹》、我吃西紅柿的《盤龍》、阿耐的《大江東去》、酒徒的《家園》、齊橙的《大國重工》、天下歸元的《山河盛宴》、蔣勝男的《燕云臺》和愛潛水的烏賊的《詭秘之主》等。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網絡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核是東方化的、中國式的,顯然,網絡作家們試圖在古老的文化傳承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頭,同時西方奇幻文學《魔戒》《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以及一些流行的科幻作品,也成為網絡作家們的寫作資源。
當然,網絡文學的表現手法和價值觀是多元化的,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傳統審美習慣,顯示出追求另類、奇異、怪誕的當代文化特征和某些逆傳統的特性。由于網絡浩瀚如海洋,網絡作家們希望自己的作品免于被淹沒的命運,于是選擇求新求異之路,逐步形成了網絡文學創新求變的新傳統。這并不讓人覺得奇怪,所有新的文化樣式在其誕生之初,都會受到社會排斥。我們要允許新事物成長、變化和發展,要用長遠的眼光來對待網絡文學。總而言之,網絡文學的審美標準是在承襲古老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緊密貼合受眾文化心理與審美趣味,經過讀者篩選與自我評價逐漸形成的一種價值體系。
網絡文學的發展與創新不僅僅表現在內容、藝術表現力與體裁上,其藝術形式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關于藝術形式,人們往往將之視為區別網絡寫手與傳統作家的一種標志:網上寫作很自由,對形式持寬容的態度;傳統作家比較嚴謹,更注重整體結構。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存在很多不同之處。然而,伴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其在題材和創作手法上也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兩者之間出現了相互融合和互補的可能。
回顧一下不難發現,20世紀90年代末的網絡文學,形式單一,題材狹隘,缺乏想象力與張力,大多是個人情感的書寫,在質量上與傳統媒體發表的作品有一定距離。2000年之后,出現了像《瘟疫》《佛裂》這種表現未來社會的科幻類和靈異類小說,還有像《茶家莊》《花焚》《飛翔》等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小說,又有《大嘴、三刀、四眼神槍以及五娼》等內容糅雜的作品,以及《塵埃之上》《灰錫時代》等后現代主義色彩濃厚的小說,現實感強烈的《告別微安》《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等現實主義小說,另外,名著延伸類作品《悟空傳》《此間的少年》一時引發網絡跟風和熱議。由于資本的介入,2003年VIP收費閱讀制度建立之后,網絡文學出現了商業化的趨勢,類型化小說得到迅猛發展,很快形成了玄幻奇幻類、架空歷史類、穿越重生類、古言現言類、都市靈異類、商場職場類、游戲競技類、懸疑驚悚類、家庭婚姻類和現實題材類等六十多種類型,說明網絡文學已經趨于獨立成型。應該說,網絡文學在藝術形式上的色彩紛呈既是其不斷發展、走向成熟的表現,也是網絡文學前進過程中的外部要求。作為隸屬于文學范疇的網絡文學,藝術形式的多元化是創作主體日益成熟的表現;同時,與創作主體日益成熟相對應的是接受群體需求的日益豐富,即接受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需求大大提高。
由于網絡寫作者的身份千差萬別,因而實現了真正的多樣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網絡寫作與以往的體制外寫作,在書寫方式和人群結構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依靠網絡寫作生存的職業寫作者隊伍已經超過了各地作協的專業作家隊伍。其次,網絡寫作的速度和數量是驚人的,寫作者依靠文學網站的運作,獲得不菲的收入,無論怎么講,這都是時代進步的結果。百萬業余寫作者不斷耕耘、相互切磋,在傳播文化和推進時代精神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網絡文學受到普遍關注,是因為它是其他藝術樣式的源頭性作品。近年來,影視、動漫、網絡游戲、紙質出版,甚至高雅的舞臺劇,都紛紛在網絡文學中“淘金”。拿影視作品來說,自《杜拉拉升職記》《浮沉》《佳期如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被改編后,網絡文學迅速成為聚焦的寵兒,其后的《遍地狼煙》《失戀33天》《裸婚時代》《甄嬛傳》《步步驚心》《白蛇傳說》《傾世皇妃》《千山暮雪》《花千骨》《歡樂頌》《大江大河》《羋月傳》《瑯琊榜》《青云志》《斗破蒼穹》《扶搖》《天盛長歌》《仙劍奇俠傳》《微微一笑很傾城》《何以笙簫默》《親愛的翻譯官》《楚喬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陳情令》《你是我的榮耀》《戰狼2》《慶余年》《擇天記》《燕云臺》《琉璃》《贅婿》《雪中悍刀行》《開端》等一批作品乘勢而上,包括由《鬼吹燈》改編的兩部大電影《九層妖塔》《尋龍訣》和網絡劇《盜墓筆記》《執念師》《無心法師》《他來了,請閉眼》《靈魂擺渡2》《暗黑者2》《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作品的成功改編使網絡文學影響力急劇擴大。
網絡文學“IP熱”成為文化產業最具社會影響力的熱點。對于線上要IP值,線下要文學值,這是網絡文學界需要形成廣泛共識的一個努力方向,更是網絡文學界需要不斷踐行的一個重大課題。這一現象可以說是喜憂參半。一方面,它的確給網文作者帶來了較之從前成倍增長的利益,也為文學網站開辟出了一條嶄新的前景光明的道路。另一方面,隨熱跟風現象集中爆發,則給網文行業帶來了潛在的危機。如果網絡文學從業人員一味沉溺于好光景,那么離走下坡路也就不遠了。實際上,當下網絡文學“IP”雖熱,但優質的有價值的“IP”卻是供不應求,銷售速度遠遠超過生產速度,無疑將催生IP泡沫,一旦泡沫破滅,結果可想而知。除了優質“IP”遭遇哄搶,一些影響力相對較小,但具備一定開發價值的“IP”也被企業搶購并囤積起來,自己不開發,也不給別人開發的機會,造成惡性的浪費。
文藝新格局面臨的問題
在傳統藝術領域,我們常常被那些蘊含深刻的文化積淀,展現豐富的思想情感、民族風俗,滲透崇高的審美情趣、人生境界的作品所打動,進而產生心靈的共鳴。而網絡文藝是在現代科技和商業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藝術審美上還有很多欠缺,最主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匱乏,有的作品過度追求故事的獵奇性,使人產生在文化遺傳上的陌生和疏遠。
從理論上說,數字化時代,人有可能變身為閱讀機器的零部件,一些網絡文藝作品里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簡單的升級模式,大量刻意而無謂的人物行為和動作的重復,以及在藝術結構上的簡陋,在細節處理上的隨意性,極大地損傷了藝術審美趣味,與文藝作品所追求的表現人物的復雜性、精神高度等旨趣背道而馳。人人取而用之的手法,受眾耳熟能詳的語言與結構,無法產生具有獨特性的作品,更遑論風格的形成。碎片化閱讀模式容忍了淺閱讀的滋生和存在,勢必構成對新一代讀者審美趣味的損傷。
特別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網絡文藝創作過程中,作為創造主體的藝術家,其主體性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這也是網絡文藝創作往往難以體現藝術家個人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內部條件看,藝術家的主體性建立在其獨立思考與豐富的精神資源上,而網絡文學藝術家在這方面的儲備并不充裕。從外部條件看,一方面受眾訴求與市場推動等對創作者形成了強大的“干擾”,另一方面過度追求創作速度和娛樂功能,也使創作者的主體性受到了制約。上述情形還有可能進一步產生沖突、裂變并進行整合,網絡文藝的發展也會因此而出現高潮和低谷。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應對網絡文藝新格局?21世紀以來,網絡文藝處在不斷擴容的動態之中,理論批評卻相對處于靜態,并未產生相對應的變化,客觀上與創作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因此,建構網絡文藝理論批評體系,推動網絡文藝產生符合時代精神的佳作,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與時俱進,實際上也是應對21世紀文化戰略課題的必然選擇。網絡文藝自身必須在創作實踐中不斷吸收不同文化的養分,逐步克服虛擬創作環境帶來的過度自由主義;充分運用各學科領域的相互補充、借鑒,結合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藝術形式,豐富網絡文藝創作的思想內涵與表現形式,才能使網絡文藝作品具有飽滿的藝術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網絡文藝面臨的問題。
結 語
由于中國社會內部仍然在不斷積聚和釋放巨大能量,因此,以表現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展現人的精神訴求為己任的文藝作品,必然再次走到國家話語的前臺,推動形成全新的、規模化的文藝生態景觀,更因其在國際傳播中發揮重大作用,在國家文化戰略中地位日益凸顯。科技進步為傳播提供了新路徑,信息傳播介質變化推動的文化融合共振效應,撬動了話語秩序和審美范式的杠桿,為網絡文藝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無限寬闊的空間。就文藝創作本身而言,中國本土迅速成長的網絡文藝及其不斷豐富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如何融入世界文學藝術的洪流,并參與全球文化新格局的建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作為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網絡文藝正在國際社會塑造和展示全新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