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紙上,與祖父華南圭不期而遇
采訪華新民,本意是想寫寫她的傳奇家族。她擁有中國、波蘭、法國血統,出身于建筑世家,祖父華南圭是著名土木工程專家、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總工程師,祖母是一位波蘭籍小說家,父親華攬洪是著名建筑大師,曾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第二總建筑師,還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他們可都是我國近當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是一落座,華新民就說:“咱們先主要談談我祖父吧。”說著,便從隨身帶的帆布包里掏出一本硬皮精裝書來。
書名是《華南圭選集——一位土木工程師跨越百年的熱忱》,同濟大學出版社今年1月份出版。粗粗翻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寫成于百年前的城市建設、交通工程、房屋建筑等內容的著作,文字半文半白,文筆簡潔精妙,把那個時代北京乃至全國的規劃建設活靈活現地講述了出來。而選集的編者,就是華新民。
華南圭著述頗豐,華新民從大量文獻中搜尋、選編和組織,選錄出華南圭在鐵路建設、西式房屋工程技術和設計方法的引介、市政建設及針對不同領域開創性相關制度改革的代表性文字,時間跨度從1907年至1957年,整整50年。這幾十年里,華南圭活躍在不同的社會領域:鐵路、房屋建筑、橋梁、水利、市政建設,時而在一線指揮具體工程,時而參與制定規則,時而著書并教書。他寫了許多條陳,大都文筆優美。華新民笑著說:“我覺得他的條陳對現在的公務員都有借鑒意義。”
華新民是在偶然讀到一篇華南圭的文章后突然想到,自己居然連爺爺寫過些什么都不知道。同時她也發現,家里留存的祖父著作大多因亂世而散失,甚至沒有網絡上和圖書館里多。于是她跑到圖書館,驚喜地找到一整套《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在上面看到了很多署名華南圭(字通齋)的文章。
“民國的紙很脆,我慢慢翻,看到他的文章就拍照存起來,好像在和他進行著隔空的對話。”
華南圭的人生經歷傳奇豐富,有人曾建議華新民寫一本祖父的傳記,但華新民在閱讀過祖父的部分文章后,決意先為他出選集,如果有可能,還想為他出全集。
華新民搜集資料嚴謹求實,聽家里人講的事也都一一核實后才采用。華南圭的文章都是繁體文字,要把繁體原文做成簡體,也是一項很大的工作,這些,華新民全部自力更生,雖然“既費腦力又費眼力”, 但她始終被祖父感動著。
任職北洋政府交通部,主持推動一系列鐵路制度改革
華南圭,江蘇無錫人,晚清時代考中秀才,隨即進入江蘇滄浪亭中西學堂,在那里接觸到了西方社會的現代文明,之后考入京師大學堂。華新民說:“1902年,上海的點石齋出版了祖父的譯作《羅馬史要》,就是他在中西學堂讀書時翻譯的。這是中國第一次引進的介紹古羅馬歷史的讀物,之前已有海關總稅務司的譯本,但他認為翻譯得不好,便重新翻譯,那時他才25歲。”華新民也從祖父年輕時的這個舉動,看到了后來貫穿于他一生的性格——不信權威,追求完美,思想沒有束縛。而這部古羅馬故事本身的情節無疑也震撼了華南圭,讓他見識了國門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1904年,華南圭被官派赴法國留學,學習他認準的土木工程專業。在準備入學考試期間,他卻首先著手翻譯了當年法國小學的一本教科書《公民教育》,因深知單憑科技救國是不夠的,他甚至等不及回國后出版這部譯著,就急忙先把其中一個章節——法國1789 年的《人權宣言》,自巴黎投到上海的《申報》上發表了。華新民為此最為祖父自豪,因為近年得知他是第一位將法國《人權宣言》介紹到中國的人,同時也是他第一次把公民概念完整地介紹到了中國。
1911年華南圭學成歸國,還帶回了在巴黎相識的波蘭籍妻子華羅琛。他首先供職于北洋政府交通部,這期間寫了不少表達想法和建議的文章,多發表在《鐵路協會雜志》上。“比如他覺得中國的鐵路太落后,就設想了路網,有公路的,也有鐵路的。”華新民把文章中祖父畫的路網圖以高清形式放在了同濟大學網站上,以讓更多需要的人能看到。
在交通部,華南圭任技正,這是重要的技術官員,他的入職是由朱啟鈐推薦的。華新民從搜集到的祖父所寫的條陳或決策會議中的討論,看到他主持推動了一系列鐵路制度改革,比如為鐵路工人爭取到了養老金,比如提出設置黃燈,“鐵路那時候只有紅綠燈,沒有黃燈,但國外已經有了,他就介紹到國內來。”比如促使政府將一部分庚子賠款用于修鐵路。“一說到庚款大家都想到用在了教育上,辦了清華大學。其實庚款也用到了修筑鐵路上,是我祖父和他的一些同事盡全力爭取到的。”華新民發現這一點研究歷史的專業人士也少有所知。
在北寧鐵路做總工程師時,華南圭還親自考察水災對鐵路的影響、為何會發生以及如何解決等,出了詳細的報告書,非常有意義。他也具體設計,比如研究如何改造北京到天津之間的鋼軌,為的是使列車運行時間短一些。那篇文章的標題是《平津快車二點一刻鐘》,文章解釋如果這一工程完工,北京到天津的快車只需兩小時一刻鐘。華新民在網上找到兩張當時的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到天津老站臺。
1913年,華南圭擔任了交通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務主任,并為學生設立了一個鐵路實物陳列室。之后,北洋政府為了增進民眾對現代交通事業及交通知識的了解,同時便利交通業界人士觀摩和學習,決定將此陳列室改建為交通博物館,并委任技正華南圭為該館館長。在華南圭的努力下,交通博物館逐步成型,1914年10月10日面向社會開放。華新民說:“這就是我國第一個交通博物館。”
在北平工務局局長任上,提出整理玉泉源流方案,新中國成立后實施
1928年6月,華南圭調任北平工務局局長,這前后又開始研究水系,提出了整理玉泉源流的方案。華新民找到了祖父的三篇相關文章,均發表于《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第一篇署名華南圭,標題為《北平之水道》;后兩篇發表時他已任職工務局局長,便以工務局的名義刊發。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華南圭花了很大精力去調查水系,并提出治理方法,但很多客觀原因阻礙了它的實施,這也成了華南圭一件大心事。神奇的是,在民國時期未能實施的這一方案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派上了大用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一個名叫沈勃的人敲開了華家的門。他是中共地下黨員,也是學過工程的人,后來長期做北京市建筑設計院院長,是華攬洪的上司。華新民去見過他,沈勃向她回憶當年的背景時說:“當初找你祖父,是希望他出來為新政權工作,你祖父也愿意,所以1949年5月籌備成立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就請他做總工程師。”
沈勃去的,是華南圭在無量大人胡同的家,那是一座著名的院落。英籍女作家韓素音曾經這樣描寫這處院子的內景:“嵌在灰色的墻壁中的紅色大門上有一個門鈴柄,是一條青銅的蛇,拉一拉那個蛇形柄,屋里鈴就響了,人們可以聽見大門開啟和腳步斜穿花園石鋪小道的聲音。花園里種著丁香、玫瑰叢和紫荊花,這種花在晚春盛開,顏色深紅耀眼,一個大瓷缸里游著金魚。”
華南圭的私宅包括18、19、20號三個院子(即后來的紅星胡同51、53、55號),建造于民國三年(1914年),是一座帶花園的中西合璧式院落。花園中有假山石和幾十種花草樹木,房屋墻壁上有刻著三國演義故事的磚雕,其中一座建筑為漂亮的西式八角房。這座精美的宅院,是由華南圭親自設計的。
沈勃來訪后,華南圭應北京市政府邀請,出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總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后,他以人民代表的名義提出16條建議,其中包括他未完愿的大心事——恢復水系,解決缺水問題。這項建議于50年代初期得以實施,就是巨大的疏浚河湖水系工程。
華新民說:“其實我祖父還設想過北京和天津之間的航運工程,但這一項沒有實施,我覺得很可惜。”
“學貫中西,什么都拿得起來,又干實事,還能寫美文”
華南圭早在1919年,就撰寫了一整套西式房屋工程的教材,而在擔任北平工務局局長期間,他還繼續研究建筑。他針對中國古代的《營造法式》從結構角度將中西方建筑做了比較,這篇文章發表在1928年的《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刊》上。
中華工程師學會淵源有自。詹天佑于1911年創立中華工程學會,是工程師有團體組織之始。后來顏德慶在上海創立中華工學會,徐文炯等組設路工同人共濟會,不久三會合并,改名為中華工程師會,詹天佑任會長,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
中華工程師學會很快就創立了會報,華南圭是長期作者,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擔任主編職務。華新民去尋找過中華工程師學會舊址,資料中顯示位于北京西單民族宮對面,她找到過老房子,但后來被拆除了。
因為找《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的資料,華新民無意中推動了一件事——整套影印出版了這套會報。華新民說:“因為了解‘會報’的人很少,我知道上海圖書館有,所以總是去他們那里找,圖書館負責這塊的人也開始跟著我看,越看越覺得有意思有價值,結果便決定把‘會報’整套影印出版。”
華新民在做祖父的選集時,常遇到各種技術問題,她為此請教過不少各方面專家,鐵路的、建筑的、橋梁的。請教的目的是做注解,做注的前提是“我得懂”。
在請教過程中華新民注意到一件事,她感到有必要改進。“因為我祖父和父親都是又學過設計又學過結構,可是今天的建筑師不學結構,他們不懂結構了,我問建筑師結構問題,他們就給我介紹土木工程師。我覺得建房子的人不是畫家,最好都懂,不然會發生很多問題,我希望這兩個學科還能夠融合在一起。我看我祖父寫建筑的這些文章,他能把建筑里里外外都給說清楚,了解得越多出問題的概率就越小不是嗎?”
華南圭的學科領域寬廣,橋梁、水利、房屋、建筑、鐵路工程都有涉及,而且歸國以后這些學問都派上了用場。華新民說,讀他的文章就知道他所學之博。“他設計過兩座橋,我看到他有一篇文章叫《北寧鐵路北倉鋼筋混凝土橋》。”華新民發現這座橋就在天津,便通過熟悉天津的朋友尋找到大概范圍,之后帶著兩個學生探險似的去找。真的找到了!還看到橋上跑著的綠皮火車,原來橋還在使用中。橋本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華新民曾找到相關介紹,說這座橋是30年代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橋梁之一。后來華新民考證到,它也是當時關內規模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橋。
華新民感慨,祖父他們真是學貫中西,“什么都拿得起來,又干實事,還能寫美文。”這讓她由衷嘆服。
最愿意把國外的新鮮事物介紹給國人
華南圭1928 年提交過一個很重要的條陳——建議將景山開放為公共公園。“當時故宮博物院已經開放了,景山區域他們也準備用來辦展陳。我祖父就建議將景山開放為公園。”這項條陳是華新民在北京市檔案館看到的手稿,后來她又在國圖找到一份老報紙,上面有景山公園開放后的報道。
還有很多關于市政規劃的建議,比如將北京胡同門牌改為兩側單雙號,“原來不是,就是按順序。”華南圭1928年提議改單雙號,但沒有實施,直到1965年得以實施。
華新民看到祖父開闊的視野,也明白他總是想給國人以啟蒙,希望國家興旺昌盛。“他常常愿意把國外的新鮮事物介紹進來,像1917年他就介紹室內空氣怎么流通最利于健康,那時候沒有人有這方面的概念;中國當時還沒有普及電話,他也寫文章解釋電話的原理。”
30年代,兒女們拿著算學課本來問華南圭問題,他看了后對課本不滿意,認為好多小孩不愛學算術與教材有關。他便根據在法國接觸過的一位數學家的方法寫了一本《算學啟蒙》。華新民將這本書也做成了簡體本,拿給數學老師看,老師們都贊嘆不已。
1933年至1937年,華南圭曾任天津工商學院院長。1939年華南圭出版重要著作《公路與市政工程》后,因不堪忍受日本人逼迫,轉身赴法與兒子華攬洪相聚,但仍與學院保持著密切聯系。
50年代初期院校改革,天津工商學院一部分并入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一部分成為河北大學。華新民幾年前去探訪過,發現當時的樓還在,現在是天津外語學院。在河北大學華新民找到了祖父當年的題字:廉能勤儉健。這幾個字在好多場合出現,像校訓一樣。華新民還在學院校刊中看到了祖父當年赴法后和學院的通信,反映出祖父與學校的真摯感情。“他在這個學校做了好多事,做院長,還兼教鐵路公路,并籌辦了建筑系。我也在課程表上看到了他早年寫的《房屋工程》的內容,那個教材針對兩種對象——大學生和工地上的工頭。”
“如果不是到檔案館,根本不知道長安街是祖父給命名的”
華新民喜歡在檔案館、圖書館和祖父的不期而遇,“那些老報紙、舊檔案,翻著翻著就講到他了,有時候還能看到我奶奶、我爸爸、我姑姑。”華新民曾在《十日雜志》上看到一篇描寫華南圭教課場面的文章,非常生動有趣。還有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在北京辦化妝舞會,找華南圭來做裁判,評選誰的妝化得好。
“如果不是到北京市檔案館,我根本就不知道長安街是我爺爺給命名的。這是檔案館的人告訴我的,因為我老去,他們發現我爺爺的東西就告訴我。”
原來長安街名稱的確定,也是華南圭留給北京的一點印記。那也是1928年,華南圭以工務局局長身份向北平市長呈遞建議書:將天安門至中華門之間的一段稱作天安道;天安門城樓南側,長安左右門之間的一段,稱作中山街;長安左門(東長安門)至東單牌樓之間,稱為東長安街;長安右門(西長安門)至西單牌樓之間,稱為西長安街。而今,東西長安街的名稱尚在使用,中山路一直使用到60年代。唯天安道之名沒用過,改稱為中華路,而在它消失之后,中山路便成了現在的中華路,與長安街并行使用。
華新民1954年出生,7歲時祖父就去世了。她的記憶留存了一個總是笑呵呵遞給她好吃食的祖父形象,僅此而已,但幾十年后卻在祖父的文字中發現一個寶藏。華新民常常邊讀文章邊吃驚,他怎么懂得這么多?!
華新民在網絡上找到一張1918年左右的交通部老照片,在照片上一下就找到了祖父!“因為只有他戴領帶,他從法國回來后就總是穿西服戴領帶了。”
華新民還記起祖父翻譯過祖母的小說,并且加以發揮,將其各篇開頭添加中國古詩,仿佛章回小說。夫妻倆很默契,在法國時曾合作辦了一個推廣世界語的雜志。“那雜志我到現在也沒找著,但是在網上一搜最早向中國推廣世界語的人中,就有華南圭。”
【華南圭大事記】
◎1904年初,官派赴法國巴黎公益工程大學(E.S.T.P)學習土木工程,為該大學首位中國留學生,1910年獲得工程師學位。
◎1911年歸國,以最優成績通過清朝學部舉辦的留學生考試,獲工程進士。
◎1913年至1919年,擔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技正(最高技術官之一)。
◎1913年至1916年,擔任北京政府交通部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前身)教務主任,并創建土木科。起初以英文、法文等西方語文授課,后來在教學中編寫出一套中文教材,為中國最早的中文現代土木工程教材之一,其中鐵路工程教材是中國首部中文鐵路工程教材,出版于1916年。此后,先后編著出版了《房屋工程》《力學撮要》《材料耐力》等20多部高等教育教材。
◎1914年起,兼任中國最早的現代博物館之一的交通博物館館長。
◎1914年起,協助朱啟鈐在社稷壇建設中央公園(即今中山公園),主持該園建筑的建設與布局。
◎1915年到1917年,任留學生出國考試總考官。
◎1918 年起,擔任交通部鐵路技術委員會總工程師。1920年代,兩度擔任京漢鐵路總工程師。
◎1913年起,協助詹天佑主持中華工程師學會。
◎1919年詹天佑逝世后,華南圭繼續參與主持該學會,直到該會于1931年和其他學會合并。
◎1928年6月到1929年9月,擔任北平特別市工務局局長。其間制定了《玉泉源流之狀況及整理大綱計劃書》《北平河道整理計劃》等。任內,主持辟出景山前街。
◎1929年到1934年,任北寧鐵路局總工程師兼北寧鐵路改進委員會主席。
◎1930年起,若干年內,在朱啟鈐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內任評議、干事。
◎1932年,出任天津整理海河審查委員會主任,參與主持了天津海河挖淤工程。
◎1933年到1937年,擔任天津工商學院院長。
◎1949年起,應北京市人民政府邀請,出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總工程師,后擔任顧問,直到逝世。
◎1961年4月,華南圭在北京同仁醫院病逝,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