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藝的創立與發展
1938年4月,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于延安,1940年后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至1945年抗戰勝利奉命遷往東北。在延安共七年半的時間中,魯藝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了一大批廣受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在抗日烽火中宣傳了革命思想、鼓舞了軍民斗志。
魯藝的創立與定名
全民族抗戰進入高潮后,延安和各根據地的抗日文藝運動得到蓬勃發展。藝術成為抗戰中宣傳鼓動與發動群眾最有力的武器之一。1938年,延安的教育事業呈現一派蓬勃發展的氣象,抗大、陜北公學等相繼成立,然而唯獨缺少一所培養大批抗戰藝術工作干部為主要宗旨的學校。
那段時間,大批負有盛名的文藝家們,如文學家田間、何其芳、蕭軍、艾青,藝術家呂驥、蔡若虹、冼星海等紛紛來到延安,眾多愛國青年在國家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懷抱對革命的向往之情和救亡圖存的使命感,也紛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的藝術空氣一時大為活躍。因此,1938年2月,由毛澤東和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聯名發出《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1938年4月,魯迅藝術學院正式成立。
學校以魯迅的名字定名,意在將魯迅的精神繼承和延續下去,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發揮文藝急先鋒的作用,為抗日民族斗爭多作貢獻。
創作風氣的改變
當時,延安的大多數文藝工作者主要來自上海、北平等大城市,身上帶有的小資產階級的特性,與無產階級的工農兵大眾在思想上存在著差距。魯藝在辦學之初提出正規化、專門化的辦學方針,試圖在延安復制正統學院派風格。
魯藝的新校址橋兒溝,雖然緊鄰農民的場院,不少師生卻幾乎不與農民往來,根本不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和農民的喜好。他們把絕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寫知識分子上,缺乏對工農兵的接近、了解、研究,描寫的人物穿著勞動人民的衣服,卻頂著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面孔。這種“關門提高”的方式,使魯藝的創作極大缺乏反映現實斗爭生活的作品。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發表,強調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魯藝師生在對《講話》精神的學習中,真正認識到:只在學院的小魯藝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到工農兵群眾的生活和斗爭的大魯藝中去學習。由此魯藝的創作風氣為之一變,魯藝師生的面貌煥然一新,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態度去從事創作,魯藝發展走上了文學藝術民族化、革命化、大眾化的道路。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為了實踐文藝大眾化,魯藝師生們掀起了下鄉、進廠、上前線的熱潮。在探索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道路上,吸取多種民間文藝樣式加以改造、發展,創造出了一些既不脫離民俗原貌、又增添了文學藝術性的新的文藝樣式,創作出了一大批深入生活、面向群眾、鼓舞斗志、深受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
1943年春節期間,由魯藝自編自演的街頭秧歌劇《兄妹開荒》的上演受到各界熱烈歡迎。這是魯藝音樂系的師生們選取流傳在陜北民間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秧歌,在此基礎上創造發展出的一種集戲劇、音樂、舞蹈于一身的綜合性廣場歌舞表演形式,謂之新秧歌,一經演出便風靡延安。
在魯藝秧歌隊的帶領下,各種深入生活、面向群眾的秧歌劇紛紛出爐,從《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紅布條》《擁軍花鼓》等小型秧歌劇,發展到《周子山》《血淚仇》《動員起來》《牛永貴掛彩》等一批大型秧歌劇,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由此展開,有力地顯示了文藝大眾化的價值。
1943年底,以張庚為團長的魯藝工作團進入綏德地區的葭縣、子州、米脂采風,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不僅加深了與群眾的感情,農村的現實生活更為他們提供了豐厚而生動的素材,改編、創作了一批新的民歌作品。一次無意中聽到的陜北民歌《騎白馬》曲調,使馬可受到啟發,整理創作出了《東方紅》,直白的歌詞、激揚的曲調,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于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感激和熱愛之情,這首歌從陜北唱到全中國,在全國范圍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他們還整理創作了諸如《十繡金匾》《萬丈高樓平地起》《三十里鋪》等眾多民歌,以樸實的文藝形式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發揮了軍事力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以古元、彥涵、力群等為代表的延安木刻家們, 充分吸收民間年畫的營養,創作出了一種廣受歡迎的木刻版畫樣式。這些木刻作品,著重反映了根據地建設新生活的工人、農民、士兵的形象,采用中國古典版畫固有的明朗、簡潔的造型和色彩,使民間形式的版畫取得了特別廣泛的傳播。它是“在黃土地上發揚光大的藝術形式”,堪稱延安和解放區文藝百花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1942年10月重慶召開全國木刻展,延安木刻作品被帶到重慶,引起了強烈反響。古元創作的《鍘草》受到徐悲鴻的大力稱贊,贊他為“中國共產黨中之大藝術家”。
1945年1至4月,根據河北阜平一帶流傳的“白毛仙姑”的故事,魯藝集體創作了第一部現代民族新歌劇的成功之作——《白毛女》,其采用河北小調“小白菜”為主調,吸收了中國古典戲曲、西洋歌舞歌劇和五四后話劇創作的優點與特點?!栋酌吩谥泄财叽笳匍_期間公演,共演出30多場,得到了中央領導的一致肯定和贊揚,轟動了整個延安,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后這出歌劇還在國統區演出,廣受贊譽。
魯藝師生們遵照《講話》“到工農兵中去”的文藝思想要求,自覺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出大量真正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使根據地的文藝更加豐滿壯大,達到了文藝為鼓動抗日、激勵人心服務的目的,也成就了一代魯藝人,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藝術家。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第三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