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化時代化美術體系摭談
建設中國化時代化美術體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術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美術,弘揚革命美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術,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美學的影響力。繁榮發展中國美術事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美術作品。
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使國家形象發生了巨大改變。進入21世紀,當國際競爭的熱點從經濟、軍事等方面更多轉向文化時,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體系正當其時。這一方面與中國經濟崛起、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后文化自覺增強相關;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對話日益頻繁,亦使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變得十分迫切。深入研討和正確解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體系,是當代美術事業發展面對的現實課題。
倡導具有民族氣派的美術創作,就是要鼓勵廣大美術家積極創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美術作品因其視覺的直觀可感性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藝術方式。面對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美術家還要繼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展現國家新面貌和新形象的美術作品,創作更多具有歷史深廣度、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使中國美術民族氣派得到充分的展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當代美術發展史上出現了大量塑造中國形象的優秀美術作品,對于激發民族精神、塑造共和國的形象、凝聚民族的意志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當下,美術創作的題材、語言越來越豐富、多元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創作者以照片、影像素材取代體驗生活,用藝術技巧代替藝術激情,以華麗包裝掩蓋本體萎縮,用炒作代替辛勞創作等問題。一些美術工作者在民族形象、國家形象塑造上缺少激情,對重大題材、重大主題創作有畏難情緒,也有一些人受到市場的誘惑,以商品畫、泛行畫代替藝術創作等,這些問題都值得警惕。中華文化要更好地走向世界,美術家要更好地用美術作品向世界展示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國家形象,如何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積極創造表現中國形象、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成為美術界的重要課題。
有鑒于此,以重大歷史題材等主流美術創作來增強文化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就更加重要。全球化和多元化、民族性和國際性既對立又統一,處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文化藝術更應該深刻彰顯民族文化與中國精神,通過藝術作品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進一步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體系。在美術作品中倡導民族氣派不僅符合美術發展的時代要求,也符合美術發展的自身規律。
民族氣派構建的時代意義
所謂中國美術的民族氣派,從本質上說,就是美術作品中塑造的藝術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感和民族審美特色,即美術家通過所創造的藝術圖式,強化民族情感、深化民族理念、拓展民族審美傳統,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它牽涉對外來文化的揚棄與借鑒的問題、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問題、民族審美傳統與時代發展問題等,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綜合體現。
中華民族具有以儒、道、禪為核心的中正、雄健、充實、渾厚、磅礴的陽剛氣象,同時兼具自然、虛靜、空靈的陰柔品格以及沖淡、冥想、覺悟、圓滿的灑脫禪境,它既有縱貫古今、吐故納新的胸懷,又具橫融中外、激濁揚清的氣度,圓通、整合、和諧、包容的大氣使它綿延千年而不衰,歷經坎坷而彌堅。而最能體現中國國家形象與民族氣派的就是中國書法與中國畫,中國書畫通過“寫意”以“參贊造化”,“澄懷味象”與“以形媚道”成為中國書畫的最高意境。樹立中國美術的民族氣派就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精神和藝術理念予以當代化,使這種精神在新的語境下不斷發揚光大。
民族氣派不只是風格上的總結,也是對民族精神的一種概括。美術作品中的民族氣派是中國美術家在作品中所“構建”出來的國家氣質、國家精神,體現了國家的價值觀、榮辱觀。當代民族氣派美術作品應該著力塑造好當代嶄新的中國人形象,以時代的審美重新闡釋中國人民的當代風采。
當然,美術作品中的民族氣派是立體而豐富的。美術家既要讓人們看到時代的變化,也要傳達一些永恒的價值。美術創作不能和歷史脫離,它與文化傳統應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應當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神韻,并通過中國形象的塑造,闡釋當代中國文化的內核,將豐富多彩、多元放射的美術形象植根于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之中,使之成為中國文化內在靈魂的形象載體。
美術作品中的民族氣派也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通過具體可感的美術形象呈現出來,這不只是表面形式問題,還更多涉及精神層面的問題,并與民族傳統緊密相連,和歷史、未來休戚相關。塑造美術作品中的民族氣派要避免將其抽象化、概念化、簡單化,在美術塑造中需要豐富多彩的藝術技巧,畫家必須要刻苦鉆研本民族美術的審美特質、表現形式和藝術技巧。美術作品中的民族氣派也體現著對一個國家的總體認識與了解,它在題材、主題、情節等方面都體現著美術家藝術家對國家和民族的認知。美術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應該是指向人的靈魂深處,只有打動人的靈魂,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顯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當代中國美術家紛紛以畫筆描繪祖國的美好河山與革命歷史,以作品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國人民所取得的不朽功勛,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如唐勇力的國畫《開國大典——新中國的誕生》、何紅舟與黃發祥合作的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議》、詹建俊的《黃河大合唱》等優秀美術作品,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通過欣賞這些具有中國化民族氣派的美術作品,我們可以回望一個民族的輝煌革命進程,進而激發出一個民族經久不息的戰斗精神,從而創造美好的民族未來。
當下,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強化美術創作中的民族風范和民族氣派,對于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全體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美術家應大力創作積極表現中國美術風范、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以美術創作助力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鑄就,這是當代美術家的職責與使命。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館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