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小說的軟硬兼施和跨界融合 ——讀星河小說集《白令橋橫》和長篇小說《炸進時間漩渦》
拿到星河兩本新書——中短篇小說集《白令橋橫》和長篇小說《炸進時間漩渦》后,我認真做了通讀,一邊讀,一邊由衷地贊美和敬佩我這位老朋友在創作上取得這么多新的成就。同時,也非常后悔,因為我認識他到今年都快三十年了,對他的音容笑貌讀得比較多,讀他的作品卻非常少。讀了他這兩本書,我才知道以往這么多年我錯過了多么精彩的閱讀體驗。
我認識他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那會兒他和我都很年輕,現在我們都已進入中年到老年的交叉地帶,成了作家當中和文學圈里比較老的一代人。因此我今天作為一個老朋友,來參加認識很久也非常熟悉的作家星河的第一次作品研討會,很榮幸、很感慨,也很愧疚,真是得誠懇檢討,對他的作品以前缺乏足夠的尊重,總覺得星河嘻嘻哈哈的,能寫出多少讓朋友們認真細讀、花時間研究的作品呢?和他的交往止于尋常朋友之間見面說說笑笑,沒有深談過文學話題,也沒有好好拜讀他的作品。現在細讀他這兩本新書,對我來說,既是補課也是補過。
這兩本書細讀下來,我想到,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幻文學和科幻小說,到今天在中國已經歷了120多年的進程,一開始是翻譯西方的科幻作品,后來才逐漸興起本土作者寫的本土題材科幻作品,但始終處在根基深、淵源久的那些創作類型組成的文學主板塊的邊緣或者側翼,沒進入正席,沒坐過主座。就這個歷史背景和文脈傳統看,我對星河的作品一直關注不夠,也不是偶然現象,是不自覺地被文學史大氣候中輕視科幻的慣性認識給裹挾了的表現。我認識星河時,剛開始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習,那時候就不明所以地隨大溜,覺得兒童文學特別是科幻小說好像是文學整體格局的一個邊角。其實我小時候也非常喜歡讀科幻,但當真的認識了科幻作家,又覺得科幻小說就是看著玩的,用不著認真探究。前兩天星河跟我聊起來,還說他這么多年在科幻和科普寫作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始終處于一種被質疑的眼光之下。
比星河更老一代的科幻作家王晉康,直到近些年還在呼吁文學界能夠對包括他在內的中國科幻作家進行招安,給人感覺特別蒼涼。星河和王晉康,一位60后作家和一位40后作家,在科幻小說領域都是碩果累累的實力派作家,他們都還期待著文學界對他們創作的姿態和成就予以認可。這表明了科幻界名作家的謙遜和低調,也反襯出了我們這些對科幻文學關注不夠的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過于倨傲。借著參加這次研討的機會,至少我自己是應該好好地反思一番。
帶著通讀這兩本書的感受,回顧我剛認識星河的時候,正值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處在一個歷史轉折的關鍵點上。星河的創作起步階段,恰好疊加在中國科幻文學經歷劃時代轉折的那個時期。如今,他連續不斷地創作了三十年,三十年積累的成果,包括最近出版的這兩本書,一本長篇和一個中短篇小說集,合在一起,已經充分顯示他具有參與推進中國科幻文學潮流變化的實力。
日本研究中國科幻的兩位學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2001年在日本出版了他們合著的《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2017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了上下兩冊中譯本。這兩本《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中的下冊,是林久之寫的,他當時是日本中國科幻文學研究會的會長,現在已經年逾古稀了。他在《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下冊里,對星河1995年發表的《同是天涯淪落人》做了專門的評述,認為星河這篇小說突破了從威爾斯開創的關于太空探險和外星生命的那類科幻故事套路。在書后的大事年表里,也把星河這篇《同是天涯淪落人》列為重要作品篇目。日本學者如此重視星河的作品,而且還是他早期的作品,想必也是從中國科幻小說發展進程的大背景中,看出了星河是一位從劃時代節點上出發的實力派科幻作家。
星河迄今為止的創作,從題材選擇、主題設定和敘事技巧的運用以及故事套路的突破上,在中國科幻文學能夠抵達的疆域之內,已經形成全面覆蓋和全面碾壓之勢。覆蓋和碾壓到什么程度,可以依據具體的文本個案分析得出細致的結論。但就我這幾天緊急補課,特別是細致讀這兩本書所得的感受而言,我覺得完全可以做出這樣一個結論。拿他小說的語言形式、敘事風格和取材立意,來跟我自己更熟悉的所謂純文學或者傳統文學小說最近三十年的流變脈絡相比照,全面對應的緊密關聯清晰可辨。
比如《白令橋橫》集子里收的《酷熱的橡樹》,寫的是國際政治領域的題材,敘事筆調滿含反諷,對西方尤其對美國諜中諜式的敘事套路,做了中國式和本土化的突破或者說是顛覆和重構。這篇小說的敘述語言跟王朔最精彩的那些小說的敘述語言是一個風格,但它又是獨具星河個人特點的,戲謔而又簡練明快。對王朔小說那種特殊的敘事方式一般人很難模仿,星河雖然不聲張,但在小說敘事能力的經營上和敘事技巧的細節處理上,包括人物語言和敘述語言兩方面,都很好地接納和呼應了王朔最風光的年代最具特色的那些代表作的風格。但是《酷熱的橡樹》他處理的題材和應對的創作背景與王朔小說不同。王朔那些小說突破的是當時還幾乎占滿文壇的那些語體文體都齊頭正臉的都市題材和青年題材小說,而《酷熱的橡樹》突破的是另外一個類型,是遠在美國的暢銷讀物和美國流行小說中涉及國際諜戰題材的故事模式和話語套路。
這僅是舉一個文本樣例,說明星河的小說以科幻的形態從題材、主題和形式技巧層面,對同時期的中國當代小說主流做了呼應。這呼應有學習、有借鑒,同時也有增益的部分。一句話,通過讀星河的小說,能夠看到九十年代以降這三十多年中國文學歷程中小說敘事的技巧安排、主題提煉和題材選擇方面的完整發展脈絡,只不過貫穿這個脈絡的具體作品是科幻形態的,是我們過去研究當代小說的人一直比較忽視的類別。
另外,星河的小說,尤其以這兩本書為代表,還在多個側面上體現了跨界和融合的沖擊力。過去我們認為純文學或者主流的傳統文學,和科幻小說在敘事能力方面完全不對等,只要進入科幻小說,好像敘事能力就得陡然下降。其實這是水平不高的科幻作品衍生和投射到大眾閱讀環節的一種偏差。讀星河的小說,感覺不到他的小說語言和人物形象構造,還有故事情節推進方面,同我們讀慣的傳統小說有什么明顯的區別。所以我一邊讀這兩本書,一邊向我的學生們推薦,說星河小說的語言令人意想不到地明快、凝練。這和他平時似乎愛絮絮叨叨的說話習慣,簡直像是兩個人。他是站到傳統文學和主流文學的小說家隊列里也毫不遜色的優秀作家。他掌控語言的能力非常出眾。我日常只寫論文,我的論文語言比他作品語言的明快性、生動性遜色好幾個層次,我應該向他多學習。
細讀星河的小說,會感覺到它們和非科幻的傳統小說在語言表現力方面,并沒有很大的區別。這說明星河是一個具有錘煉語言的自覺習慣和精品意識的小說家。他平時太謙虛,但我知道他在中國科普作家領域是很有分量的存在。他前一陣還跟我說,他這些年文學作品寫得少,科幻和科普寫得多,寫科學家的報告文學也占用很多時間。實際上星河的小說創作和傳統意義上的科普寫作之間這條界限,一方面在他的寫作中是分得很清楚的兩類作品,另一方面,他所有的小說和科普作品都是精耕細作,在形式上同樣地講究。就是他的科幻小說,也不能輕易用軟科幻和硬科幻的概念標簽來區分。
照星河自己的說法,他更傾向于軟科幻,硬科幻好像非得要在作品里實實在在地推演科學知識。但我覺得星河以軟科幻面目寫出來的科幻小說中,也總是融著確切可考的硬核部分。像《白令橋橫》里對建材技術的精細演繹,像《聚鐵鑄錯》里對病毒學原理的講述,都生動地展示了寬廣的知識面和嚴謹的科技思維。還有《蚍蜉的歌唱》《潮嘯如槍》《章魚》也是各有與故事題材相應的知識硬核做支撐。《章魚》里對章魚代表的生物變體逃逸和散發信息的描寫,我讀到的時候還真想跟星河求證這是想象的還是真的。我愿意相信是真的。而《酷熱的橡樹》,等于用整個故事對災變論的思想方法,進行了一通活靈活現、見人見事的闡釋和演義。這些當然都是包含了知識硬核的作品,加之畫面生動、情節曲折,讀來非常吸引人。
稍微有扎實一點的自然科學或者理工科素養的人,都很容易走進星河小說的世界,從中既能獲得欣賞文學作品和感受經典故事的趣味,也能順便重溫科技百科常識和吸取科技前沿新知。他這樣的寫作姿態,真是實現了科普和科幻的無縫焊接,而最后焊接的結果,在小說這一端是含著知識硬核但文藝范兒和抒情味兒也十分地道的小說,在另外一端是正統規范的科普作品??梢哉f,星河是一個能跳得起來也能坐得下去的作家,在科普和科幻這兩個也許是隔壁、也許是平行重疊的世界里,他是進退自如、轉圜無礙的。
星河小說的敘事風貌,讓我想起把科幻說成對未來生活的現實主義推想那句話。星河的多篇小說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格外形象、格外實在的感觸,尤其《白令橋橫》這本小說集真稱得起是文學精品,不應該僅僅放在科幻文學的領域去推薦和肯定它,應該放在整個文學的平臺上推薦它、肯定它。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現實和幻想兩種敘事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度融合,每篇小說里都蘊含了很深的人文關懷。從每篇小說的取材命意里,都可以提煉出一個嚴肅而有趣的人文話題,而且是互不重復的。取材所及牽涉了科學技術不同的領域,多屬近一二十年迅猛發展的新學科新技術,其中有幾篇是一般科幻作家很少寫的科學技術與歷史人文交叉題材。比如《潮嘯如槍》《你不曾沉沒》,把人類文明整體處境興衰變化的各種可能性,用大敘事的方式呈現得淋漓盡致。一般的科幻小說家很難有足夠開闊的知識基礎和敘事視野來把握這種題材。
《炸進時間漩渦》這部長篇,刻畫細膩,情調溫馨,讀來很感人。這是一本科幻外衣包裹的致女兒書,盡顯天下父親鐵骨柔腸的共同情懷。如果用非科幻小說來寫,很難有能力聚焦世代之間最表象也最深層的糾結——有限的人生所占取的時間區段,在不同代人之間遲早總要顯露出彌合不了也跨不過去的錯位和差失。《炸進時間漩渦》采用科幻故事里流行的時間旅行架構,把父女兩代人情感和心理上不可跨越的間距,以及他們起先在純屬被動的情境下為克服這種間距而經歷的一系列身心內外的驚險考驗,刻畫得非常生動。可能到了一定歲數的作家都得寫這樣的書。十幾年前王朔也寫過一本致女兒書。如果拿致女兒書這個框架來做一個比較的話,《炸進時間漩渦》的故事性完勝王朔的致女兒書。但兩個作家、兩個文本的情懷是共同的:人生苦短,為人父母者,不論怎樣慈祥深情,都無法太長久地呵護、陪伴自己的子女,每念至此,誰都免不了心生忐忑,甚至覺得有些凄涼。所有世代的人都難以克服這一點。
《白令橋橫》里的八篇小說,星河編的順序也許是他寫作的順序,也許是他自己評價這幾篇小說重要性的順序。依我的讀后感,從小說文本構成基本要素來看,這八篇小說可歸為以下四類:
《聚鐵鑄錯》《蚍蜉的歌唱》《章魚》這三篇是中規中矩的當代題材,都是在當代都市情境下,以青年為主角,以科技知識作為人物和情節推動要素,最后歸結到道德倫理和友情愛情幾方面要素支撐起來的針對科技和人性的反思和批判。
《潮嘯如槍》《你不曾沉沒》寫的是人類整體文明的處境。《酷熱的橡樹》是跟在歐美非常流行的、帶著傲慢和優越感的國際政治和外交關系場合的諜中諜的故事,開了個戲仿和反諷的玩笑,拿著災變論當演義道具,把美式諜戰小說框架徹底突破,很幽默也很辛辣地表明:甭管多么處心積慮,誰也逃不過科學規律的算計。
《路過》是一個單獨類型。它致敬了威爾斯開創的太空探險的故事模式,而且也呼應著星河早年的名作《同是天涯淪落人》,把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科幻小說的類型基石,徹底給撬動了,抽空了陳舊刻板的人設內涵。
《白令橋橫》是一個新類型,把現實中存在的中國基建狂魔推移到幻想題材中,不但對星河自己的本業建筑工程技術做了小說化處理,而且把中國故事和民族自信的內容同基建狂魔的現實元素結合起來,落到在國際政治和國際地理版圖上都非常重要的區位上。但這篇小說還可以再打磨??苹梦膶W要不要貼時政那么近?現在再看白令海的周邊局勢和生態現狀,在那兒還有無必要考慮建一座大橋,恐怕就成了問題。這篇小說可能貼國際時政太近了。
今后星河完全可以更加大膽、更加大方地涉足和立足、駐足在中國文學的中心,首先駐足在北京文壇中心。因為星河不光是科幻作家,他的實際成就和實際表現,區區的“科幻文學”已經不能概括。與此同時,作為星河的老朋友和不夠格的科幻迷,我也要下決心,今后努力多寫一些學習閱讀科幻小說的理論文章,首先從星河這里開始。就像科幻在其它時代和其它國家存在發展的現狀一樣,理論批評的工作者完全有義務有責任,和實力派科幻作家同行并進,形成嶄新的、完整的文學共同體。精彩的作品也需要有心的閱讀,這當然并不是在招安科幻文學,而是要從知識和理論建構的維度上,更切實地填充和完整文學版圖,讓理論話語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匹配和跟進我們身邊優秀作家嘔心瀝血的創作實踐。
星河的創作已經證明科幻文學不僅是科幻加文學的概念,同時還是科幻乘文學的概念?!翱苹谩眱蓚€字也不是簡單的科學加幻想的雜拌兒或者一味靠在科學大樹下的想入非非,而是以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想象來激活和生長文學的創作過程和文本形態。如果從單純科學的幻想或者科學加幻想的角度去認識和看待科幻文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那對整個科幻文學是不太公正的,也會造成我們對星河這樣很有實力、很有抱負的作家的誤讀。
2022年10月21日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本文得到北京市文聯基礎理論研究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