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北:為新時代努力創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在多年的表演實踐中,我深有體會,文藝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產品,有其獨特的氣質和魅力。優秀的作品往往在潛移默化中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能在潤物無聲中給人以價值導向、精神引領和美育啟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的:“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在這些年的表演實踐創作中,我深切體會到每一部優秀的作品都離不開對時代的頌揚。它一定是順應時代洪流,并牢牢扎根人民、服務人民。我們常說,藝術創作來源于人民,深入生活是一堂必修課。
最近,我主演的《那山那海》在央視一套播出。這個劇還原了時間跨度長達40余年的山鄉巨變。通過一系列小人物的奮斗故事,展現今天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擺脫貧困、振興鄉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偉大實踐。它刻畫了畬族人在山海之間的兩種選擇:在山這邊,他們開山修路、種植葡萄、養殖土豬,謀出一條生路;在海那邊,他們養殖紅膏蟳、培育大黃魚,也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山海相融,讓全劇更具看點。
這個故事發生在寧德,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畬族是寧德的主體少數民族。為了拍戲體驗生活,我到了福建省的虎背村。這個村在深山里,全部都是盤山路,實話說我這個平日并不暈車的人上去都頭暈眼花,甚至感覺有些招架不住。
我們這部戲核心要反映的就是脫貧攻堅——要讓畬民下山,疍民上岸。畬民自稱是“山哈”,為了躲避歷史上的戰亂,他們躲到了深山常年不出山,祖祖輩輩扎根在山上,物資匱乏,非常貧窮。連家船民又稱“疍民”,他們世代靠船謀生,以船為家,除了外出打工和偶爾上岸買生活用品外,一家人吃喝拉撒都在一條船上,船中間裝載貨物,船尾6平方米的區域為生活艙,生活范圍還沒現在的客廳大。不僅如此,因為長期生活在船上,臺風等惡劣天氣一旦來臨,一家人還面臨生命危險。而且,船上的醫療條件極差,往往小孩子生病、發燒、拉肚子,只能在附近的岸邊抓草藥服用,連婦女分娩,也沒有醫療器材,甚至只能用竹皮代用。而如今,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說別的,就說我們吃的黃魚、膏蟹為何這樣便宜,就是因為那邊發展了養殖產業,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黨的關懷、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
這次的創作經歷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作為一個影視工作者,就是應該有責任有擔當去弘揚、去宣傳這些曾經為我們脫貧攻堅做出不懈努力的千千萬萬基層人民。
同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更加深刻體悟到,要把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創作中,心無旁騖、精益求精,用高品質的文藝作品去贏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不僅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更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心情、心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