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女乃出 以降霜雪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今年的霜降在10月23日、農歷九月廿八。
霜降節氣之后,冷空氣活動頻繁,晝夜溫差增大。《淮南子·天文》中說,至秋三月,百蟲蟄伏。“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青女,又名青霄玉女,是神話中主管霜雪的女神。李商隱《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禮記·月令》中說,“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停止室外施工,因為“寒氣總至,民力不堪”,乃命有司:其皆入室。
霜降之后,樹木凋零,象征肅殺。古人順應天意,“乃趣獄刑,毋留有罪”。趣獄刑,即清理獄中囚犯。永樂九年(1411)十一月,刑部官員稟報說:以往天氣一冷,朝廷就將輕罪犯人釋放;如今犯人羈押多超過一年以上,一個月里瘐死的囚犯就有九百三十余人。朱棣聞聽后感到震驚,“召法司切責”,命在三日內釋放輕罪犯人,重罪必須關押的也不要讓他們死于饑寒。明英宗朱祁鎮從天順三年(1459)始,令京師每年于霜降日“會五府、九卿、科道”審重刑犯,謂之“朝審”,也叫“秋審”,“情真者決,疑矜者戍邊,有詞者調所司再問”——事實清楚、量刑準確的,報皇帝“勾決”,三天后押赴刑場,是為“秋決”;有疑問的,充軍邊疆;有異議的,調回復審。霜降“秋審”這個制度也被清朝延續下來。
明朝中后期,每于霜降日派遣官員赴昌平天壽山祭祀皇陵。嘉靖十四年(1535),明世宗朱厚熜將每年清明、中元、冬至三次遣官謁陵,改為清明和霜降兩次。成化廿年(1484),李東陽奉旨謁陵遇雨,歸途至沙河,“橋半圮,惟兩漁舟出沒濤浪”,冒險渡河,一隸溺死,歸后寫有《中元謁陵遇雨記》,備極苦辛之狀。朱厚熜說,中元是俗節,事本不經;冬至有祭天之禮,大臣都應陪祀,不能缺席。“可罷冬至上陵,移中元于霜降,惟清明如舊。著為令”。
霜降是北京山區摘柿子的日子。市場上又甜又脆的柿子,是霜降前采摘、經過脫澀處理的,霜降之后便不再漤(lǎn)柿。同時收獲的還有山里紅。果農說,霜降之后的山里紅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