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發展路徑探析
在人類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伴隨著各民族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出現了不少經典作品,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也迅速發展壯大,其理論研究范式不斷更新。近年來,該學科在中國史詩學、西方史詩理論、中國民俗學、口頭傳統與田野研究方法論、口頭詩學與民間文學研究的理論范式轉型、作家文學與當代批評、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口頭傳統數字化建檔,以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出現了一批重量級學術成果,如“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書系”、少數民族“三大史詩”系列論著等。在研究方法層面,該學科強調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互為闡釋,田野調查和理論研究并舉,在研究思維拓展、基礎材料運用和理論話語建構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
但也應認識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例如,現有成果對學術史的梳理相對滯后;同質性、地域性研究較多,對少數民族文學全局的觀照不夠;對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的回應比較薄弱;對少數民族文學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傳播、接受方面的變化,缺乏及時和持續性追蹤,對網絡文學、文學數字化等的關注度不夠;掌握多民族語言的研究人員欠缺;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學科建設中加以調整和解決。
加強學術史研究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研究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以1960年前后出現的《苗族文學史(初稿)》《白族文學史(初稿)》《納西族文學史(初稿)》和《藏族文學史簡編(初稿)》為起點,至今已有60余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我國學術界先后出版了多種少數民族文學史類著作,包括個別民族的文學通史和斷代史等成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少數民族文學史和文學概況叢書編纂工作得到長足發展。1997年華藝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學通史》“首次將少數民族文學納入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總體格局之中”(朝戈金《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概念、對象和范圍》)。各民族的族別文學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總體面貌,相關的文學史研究持續推進,但在對這些研究進行學術史梳理、勾勒學科發展線索和脈絡方面,尚存在很大空間。
學術史梳理對于學科持續長久發展至關重要,它有助于引發新的學術思考,歸納總結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中的規律性問題,明確學科定位與方向,發掘學科優勢與可提升空間,反思學科的發展基礎和理論研究范式。相對而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學科意識出現較晚,且受民族眾多、各民族地理位置分散、文化多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較少等因素制約,該學科對自身學術史的梳理與研究相對滯后。李曉峰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術史》(13卷,2020年出版)在這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努力,是了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史的重要參考書。
今后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學術史研究也可考慮通過重點工程或重大項目的方式來組織、規劃,資料搜集史、文學史書寫的發展歷程、理論發展演變史、學科編年史、學術觀念史、文類研究史、學位教育發展史等諸多方面的學術史研究均有待展開。通過學術史研究,總結概括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特征,借助多角度的綜合考察,梳理其發展軌跡,探尋其研究范式和核心概念的發展演變過程,從而形成充分的學科問題導向,保持代際對話,延續學科優良傳統,強化學科特色,為更好地開展跨學科對話與綜合性研究鋪平道路。
促進跨學科研究
長期以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主要是以傳統文學理論為基礎,以對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性質與存在方式、類型、文體,以及韻律、節奏、意象、修辭等形式因素的研究為主,突出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內部因素,以民族、文體等為標準劃分學科結構。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在研究范式方面有新的突破,在鞏固中國史詩學研究傳統優勢的同時,立足于口頭傳統研究的理論方法,通過多學科互涉融合使口頭傳統研究走向口頭詩學研究,同時兼顧少數民族神話研究和語言文化研究,注重應對社會現實及學科前沿問題,在口頭詩學研究和口頭傳統專業數據庫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學科互涉融合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已有的研究實踐而言,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已經與若干其他學科產生了融合。它有時與區域文化研究、族別文化綜合研究或某些專題研究相重合,例如國際學界將蒙古族文學研究視為蒙古學的一部分;在藏學和滿學領域里,也可以見到藏族文學和滿族文學的研究成果。此外,就學科研究對象自身的特征而言,由于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具有綜合性特質,發揮著多重社會文化功能,因此,對它們的研究也就不能局限于文學范疇內,而是需要打通文學與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美學、語言學、考古學、心理學等的聯系,促進多學科對話,開展跨學科研究,從多個角度解讀作品,這樣才能促進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創新發展。
少數民族文學學科應沿著學科互涉融合的研究方向,在原有比較成熟的文學“內部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強化文學的“外部研究”,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學外在環境和條件的研究。例如,與文學相關的文化制度、“口頭詩學”演述情境、人類文化和文學的多樣性、人類的信息傳遞——口傳和書寫關系等。促進跨學科研究,可以有效擴展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外延,完善學科的架構和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積極應對信息技術挑戰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進步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將數字技術與具體學科相結合的數字人文研究形成了新的學術熱點。這一研究趨勢也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此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已經開始了對口頭文學文本數字化的探究,建立和完善了由少數民族文學數據庫支撐的數字化文本儲備,為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根基。但從理論、實踐、資金設備、技術等層面來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數字化工作還存在不足和短板。迄今為止,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學都設置了與數字人文相關的研究中心、研究機構或研究團隊。開展此項工作較早的學校,已經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資料數據和學術成果,有些還配有專門的學術刊物,建成了大型數據庫。近年來,中國的數字人文研究頗受重視,但從整體上看,只有少量大學與研究機構在開展這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招收這一研究方向學生的機構也不多。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開展數字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和理論成果更是鳳毛麟角,研究比較滯后,急需更多學者從事少數民族文學文本的數字化建檔和研究工作。
當然,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文學創作新現象不斷涌現、數字人文研究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將關注點僅僅局限在文本數字化建檔層面仍不足以跟上當代文學發展的節奏,也不能滿足學術創新的要求。應當看到,文學創作生態與大數據和云存儲等領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工智能文學開展的具有試探性的實踐活動,更是在文本創作和藝術價值評判等方面對作家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文學文本成為當下文學研究領域無法回避的現實,從按規則隨機抓取字詞進行“文本實驗”得到文本,到類似于“小冰”“創作”出的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出現,均對文學研究帶來不可小覷的沖擊。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生態也受到影響,信息技術在研究中的作用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資料搜集與數字技術平臺配合層面。文學數字文本不僅包括傳統文學文本的數字化,也包括在信息技術創造的虛擬空間中生成的文學文本。這引發了對虛擬情境中文學生成、文學傳播和文學價值判斷新標準等問題的積極討論。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也應當充分考慮到技術進步對文學生產、知識存儲和傳播、資料檢索方法、學術研究方式等領域提出的全新要求。這是頗具挑戰性的重要課題。
中國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字、生產生活形態、歷史文化傳統等諸多方面生動反映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性意蘊和地方性知識。在中國文學研究的整體格局中,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理論意義和寬廣的學術前景,也具有豐富的學術生長點和獨特的學科氣質。目前少數民族文學學科正處在快速發展期,需要立足于自身的學術傳統,呼應社會發展需求,迎接跨學科研究、數字人文研究等帶來的挑戰,開展多維度的學理探討和研究實踐,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努力成為跨學科綜合研究的前沿陣地。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音影圖文數據建設”(2021MZWXB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