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散文的共情美質 ——第八屆“魯獎”散文雜文獲獎作品解析
難得有機會如此集中地看散文,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散文并不“討喜”的閱讀時代,可當我讀完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五部獲獎散文雜文作品后,我對當下中國散文創作的認識有了徹底的改觀。這五部作品中,有對師道力量的溫暖陳述,有對原鄉意識的當代紓解,有在城鄉變遷中的自我和解,有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中對生命意義的探究,這些作品既有豐富翔實的知識呈現與歷史掌故,又有深刻透徹的人性挖掘與哲理闡釋,還有那一絲絲或濃或淡的故鄉情結和精神尋根,這些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達成了一種極有深度的共情。
一
龐余亮的《小先生》在我看來是一部兒童散文,這里既沒有華麗堂皇的辭藻,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情感,也許因為同是“先生”的身份,讓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產生了極強的共情,這種共情來自作家筆端真摯、自然而又溫暖、從容的時光抒寫。
這部作品首先喚醒的是讀者們早已深埋的童年記憶,學生們冬天吃“凍凍丁”、擠暖和,男女同桌間的“三八線”和一個個有趣又貼切的綽號,作家對童年的珍視似乎將讀者輕柔地推進了溫暖的童年里,讓人不禁感嘆一句“那時候真好啊!”加之作家對童真、童趣的幽默呈現,讓這份記憶的溫暖又多了一絲會心的笑意,比如那個因頑皮而摔斷半顆門牙至今不敢大笑的孩子和那些咬炒蠶豆像一群小老鼠磨牙的孩子,在他們的身上,讀者似乎看到了曾經換牙和上課偷吃零食的自己,那種打心眼兒里漾出的笑意會自然而然地浮于臉上的。
當然,龐余亮的筆端流淌出的絕不僅僅有這些,還有其作為“先生”的那份責任和深刻。在《小先生》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作家對孩子尊嚴的極力維護和對教學方法的不懈探尋,他從不直接呵斥學生課堂內外的各種調皮搗蛋,對有身體殘缺的孩子竭力維護,也不斷地從老先生那里偷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他是一位負責任的大先生。同時,我們也在作品中看到了作家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觀照,比如鄉村的留守老人與孩子、上級的各種形式主義的檢查、民辦教師艱難而又執著的轉正以及時隱時現的鄉村暴力和輟學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龐余亮在觸及這些社會現實時,筆觸并不嚴厲,但能讓讀者在一種云淡風輕中感到觸目驚心。
其實,在我看來,作家的這些情感和思想都是通過其生動的語言得以傳達的,他的語言既像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精心打磨,又像是自然天成,比如其把黑狗比作“一個標點或錯別字”,把土坷垃擦片比作“一盤未下完的棋”,把打谷場上的草垛比作“金色的草帽”等等,這是多么形象生動啊!當然,在這形象生動的語言背后隱藏著的是作家對“先生”這兩個字的獨到認知,“我又夢到了我們堅實而平穩的鄉村學校……鄉村學校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塊安全島……”①,正如《彼得·潘》里的那座既有規則又自由的永無島,作家始終對“先生”這份職業充滿了惶恐、虛心和敬畏,在那里收獲了開心、溫暖、“地氣”和成長。
二
但凡一部文學作品中牽涉了故鄉,就必然會成為誘發我閱讀的契機,江子的《回鄉記》同樣如此。雖然作家筆下的贛江以西離我的家鄉有些遙遠,但作品中所表達出的作家對家鄉的復雜情感,我是能夠感同身受的。
這部散文集吸引我的第一點在于其敘事中有著難得的膽識魄力,比如《練武記》《回鄉記》中對那特殊“十年”的描述既淡然又坦然,沒有諱莫如深,也沒有刻意渲染,這會讓讀者在一種平淡的話語中更為自然、客觀地看待那段歷史。此外,對追逐商業利益的武校的不屑、對社會不良現象的反思等,江子都直抒胸臆、善惡分明。而其敘事語言上的小說特征則是吸引我的第二點,《回鄉記》的故事性是很強的,祖父與蛇、鄉醫的興盛與衰落、三生的罪與罰、女兒的高考等等,在這些文字的片段里,我甚至像在看小說一樣難以掩卷,就敘事結構而言,作品雖是由若干個記憶片段連綴而成,但因為這種小說化的敘事語言,讓讀者能夠從中勾畫出一條關于家鄉的清晰線索。此外,這部作品吸引我的還有那些蘊含深刻哲理的知識呈現。贛江以西的武術、原罪意識、鄱陽水況、吉水名人等,在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知識傳達背后還潛藏著作家深刻的體悟,比如“一個人的狂躁易怒往往因為他(她)對所處的環境缺乏安全感”②,“人人皆有罪,罪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罪就是生活本身。”③……這些話語其實都是能夠觸動讀者心靈并引發思考的人生體悟,是一份難得的警示。
當然,這部作品最打動我的還是其對故鄉的復雜情緒表達,在字里行間中我似乎讀懂了魯迅筆下令人難以釋懷和通透理解的原鄉意識。在《回鄉記》中,作家和其中的很多人一樣都做了“故鄉的逆子”,他們逃離家鄉并扎根城市,“成了一個沒有來路的人……,同時也就成了一個沒有歸途的人。”④當然,作品中也有離開又返回的鄉黨,像贖罪的三生、重回安寧的福米和兩次回歸的伯父曾水保等,曾經遠離的家鄉反倒成了他們放下內心枷鎖和執念的慰藉之地,盡管這片故土正在變得“無措”、“疾病纏身”,可作家卻也努力用自己的文字為鄉土招魂,因為“故鄉,仿佛一名性情乖戾卻不失慈藹的母親,不管經歷多少歲月,總會對她在外久久不歸的游子,懷著永恒的守望之心。”⑤作品中有作家對家鄉的“恨”,也有“愛”,這種愛恨交織的復雜情緒使我在作家宛如家常的絮叨中更加想念那就在不遠處的故鄉。
三
龐余亮的《小先生》和江子的《回鄉記》都與故鄉有關,而陳倉的《月光不是光》同樣如此,也許這就是為什么這幾部作品讓我這個離開故鄉二十余年的游子如此激烈共情的原因吧,只不過陳倉的作品在關于家鄉的留守或流浪上,情感更具撕裂的痛感。
閱讀這部作品的感受讓我有些意外,意外的是我的日常言行竟與作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對樹的認知、對神佛的態度以及對故鄉的執念等等,正是這些意外的相似讓我廢寢忘食地一氣讀完了整部作品。首先,作家在作品中表達了其對樹的敬意、尊崇和喜歡,這是陜西丹鳳這片故土融進作家血脈中的體悟,樹便如人,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宗教和信仰,正如作家的父親所說:“他下輩子既不想上天,也不想入地,唯獨想做一棵樹。樹把根扎在地下,最接近魔鬼的地方;樹把葉伸入天空,最接近神仙的地方。”⑥樹幾乎貫穿了陳倉的整部作品,這似乎正是其對父親的思念所化,也是其內心潛意識的外在物化吧,因為,樹這種生命體既是父親又是自己,作家以這樣一種詩化的形式將生命的旺盛、苦難、延續等通通融進樹的意象里。接下來是作家對超自然力量的態度讓我感到驚奇,這部作品中提及了很多的寺廟宗教、吃齋念佛,初時我誤以為作家是一位迷信者,但直到我讀過了“代后記”,我才意識到這種誤解是大錯特錯了,“我信佛,信神,信上帝,甚至信鬼,見什么拜什么。反過來說,我什么都不信,只信自然……在我眼里,任何一條生命都是神,都是為了化我而來的。”⑦這與前輩哲人斯賓諾莎、詩人郭沫若所追崇的泛神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萬物皆為神,這是唯物主義對生命高度尊重的最好詮釋,在《月光不是光》中,我感受到了作家對生命的敬意和心胸的寬廣,讓讀者能夠從中受教便是作品巨大的意義。當然,這部作品最能引發我共情的還是其對故鄉那份難以割舍的執念。作家于作品中曾將故鄉丹鳳比作一間寺廟,而將游子比作這間寺廟里修行的弟子,這是多么絕妙的比喻啊!作品中關于城和鄉的描述有很多,比如父與子的世界觀、故鄉人口的流逝、城鎮化發展的弊端等等,大多呈現的是城鄉的差異與沖突,我甚至還因為作家老爹坐電梯、用馬桶時的窘況而忍俊不禁,可笑過后的閱讀體驗并不好受。其實,這些不都是作為游子在城鄉的游走博弈中完成著屬于自己的修行嗎!正如作家所說:“只要炊煙不滅,就證明這片土地還活著,證明這個偏僻的小鎮還活著,證明我的故鄉還是富有生機的。”⑧另外,這部作品同樣也有著濃厚的知識底蘊、時而閃現的詩文并茂和對孝悌思想的傳遞,這些都是這部作品難能可貴的特質,相比同具原鄉意識的《回鄉記》,陳倉的《月光不是光》對于我來說,共情的力度會更加激烈一些。
四
在本屆獲獎的五部散文雜文作品中,李舫的《大春秋》是唯一的一部簡裝書,卻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一份沉重,這也許就是歷史文化散文所具有的獨特氣質吧!我曾幾次拿起,又幾次放下,能夠堅持讀完不是因為要完成這篇應約文章的任務,而是文中磅礴恢宏的歷史文化景觀深深地吸引了我,并帶領我在作家華美有致、堂皇有度的辭藻中流連忘返。
我太喜歡作家這種詩文并茂、述論相成的寫作形式了,尤其是其中的第一輯“士”,作家在描述揚雄、嵇康、陳子昂、韓愈、蘇軾、李贄、王夫之等古代先賢的生平故事時,詩詞歌賦、史書鉤沉、名士文章信手拈來,既沒有正統史書的枯燥乏味,也沒有虛構文學對歷史的戲說戲仿,有的是作家發自內心地對千古名士、山川河流和文脈大道的尋覓、追索、崇敬和叩問。我十分驚嘆于作家的博聞強記、淵博深廣,在這部作品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放蕩作文,桀驁為人”的嵇康、“崢嶸詩骨、慷慨人生”的陳子昂、“德潤古今,道濟天下”的韓愈等,也隨著作家的筆觸神游了蒼涼雄渾的呼倫貝爾、中華文化心靈故鄉的巫峽和白山黑水間的七彩吉林等,還有那春秋時代的巨人對話和革命先烈們的英勇壯烈,這些寶貴的歷史景觀重現似乎讓我對歷史的極為零散的認知隱約間被穿成了一條清晰的線索,而不再是一個個歷史的片段或節點。僅就這一點而言,李舫的這部作品讓我感到了自己對中華文明和歷史的淺薄無知,使我受教良多。
當然,這部作品除了對歷史的重新勾勒和梳理外,更為重要的是其中所蘊藏著的作家對家國之道的深刻體悟。《在火中生蓮》中由韓愈所散播出的中華民族的氣度與風骨、《南岳一聲雷》中由王夫之從理論高度上定義的國家立場和愛國主義、《山河血》中由楊靖宇所吶喊出的“國既不國,家何能存”的家國情懷等等,這正是“士子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家國情緒、道義文章——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⑨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難忍熱血沸騰,雖然這部作品根植的是歷史,但歷史卻是當下的前奏,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作為華夏兒女,有誰不想行走山河、揮斥方遒呢?但與這些先輩相比,我感到了自己的普通和渺小,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愿意為這個新時代竭盡全力。作家用極富鼓動力的文字將知識和故事融合起來,成功地將讀者帶入了他所營造的歷史場景中,并與其產生共鳴、共情,這的確是一部值得細細閱讀、慢慢品味的優秀作品。
五
沈念的《大湖消息》是這屆獲獎作品中我最后一部讀完的,原因就是作品中的“水”。我的家鄉在遼南的一座小城,那里也是莊莊有河,水系通達入海,所以,這養成了我的潛意識中對水的親近和喜愛,加之這部作品也是作家的原鄉之作,因此,我便想跟隨作家一起去傾聽大湖的心語,慰藉一下自己的思鄉之情。
這部作品中對浩浩蕩蕩的洞庭湖中的水和依水而生的人的透視讓我感觸良多,“水是孤獨的,人也是孤獨的”⑩,作品中每一位生活于洞庭湖區的人我都記憶深刻,比如保護區的老張、麋鹿飼養員李新建、巡邏員江哥、種黑楊的玉山、崔百貨、譚苗地、鹿子林父子乃至毒鳥人何老四等等,他們雖形象各異、經歷有別,但讀者都能在他們的身上感受到和湖水一樣的孤獨,這也許是因為自古至今的這一池洞庭見證了太多的生生死死,砍蘆葦的少年、許飛龍、昆山、鹿子林父子和譚苗地的兒子都死在了這片汪洋里,我在作者的字里行間中見識到了少有的與水有關的沉重和悲戚,可即便如此,這里的江湖兒女仍“以水為生”,“共同守護一江碧水”,因為這里的人和這里的水已經養成了共同的品格,“水,忍氣吞聲,卻從不輕易退縮”?,人也是如此,生則與水同行,死則化水而去,永遠那么堅韌、豪邁。
同時,這部作品也在對人與水的透視中,蘊藏了很多的知識和哲理。對于這樣一部帶有田野調查基調的散文來說,豐富的知識性是不可或缺的,這里有洞庭湖的各種鳥類、麋鹿、江豚、黑楊等等,甚至還有長江裁彎改直、退林還湖、十年禁漁的歷史掌故,但在這些知識的背后其實是作家一種帶有辯證意味的哲理思考。這種哲理思考存在于遷徙與消逝、守鳥與獵鳥、保護與索取、生存與死亡等種種二維中,比如打鳥隊長老鹿,這是一個收割了無數鳥的生命的殘暴劊子手,但卻因為無意中救下了一只白鶴而放下了“屠刀”,“看到白鶴漸漸柔和的眼神,一個鮮活的被挽救的生命,他渾濁的心情頓時澄凈下來。”?成為守鳥人的老鹿最終得到了回報,被他治愈的白鶴飛飛后來竟找人報信救下了老鹿即將溺水的孫女,這也許就是作家想要在作品中為這些矛盾的“二維”尋找到的答案吧。
“水,給了大地靈性、厚重、聲名,也給了人刁難、悲痛、漂泊。”?但水也同樣給了人“活路”和“生命的力量”,這是我在后記中找到的文眼,我也確實在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水”,似乎也讓我再次回到了那片養育我的有“水”的家鄉。
注釋:
①龐余亮:《小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76頁。
②③④⑤江子:《回鄉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51頁,第75頁,第74頁,第127頁。
⑥⑦⑧陳倉:《月光不是光》,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249頁,第282頁,第141頁。
⑨李舫:《大春秋》,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34頁。
⑩???沈念:《大湖消息》,北岳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123頁,第6頁,第40頁,第254頁。
作者簡介:
王家勇,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成果發表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出版發行研究》等,主持教育部項目一項、省級項目9項,曾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政府獎)一項。現任職于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