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學繁榮發展系列綜述之—— 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民正在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奮斗,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文藝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十年來,中國文學在反映人民生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藝術品質和增強海外傳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講好中國故事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作家明確提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最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文學承擔著反映時代發展、建構中國形象的重要任務。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擺脫貧困的廣袤鄉土正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邁進。這一歷史經驗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戰國紅》《經山海》《海邊春秋》《暖夏》《西海固筆記》《鄉村國是》《懸崖村》《山海閩東》《詩在遠方》《江山如此多嬌》《幸福的旋律》等文學作品,題材體裁各異,形式風格不同,我們從中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脫貧攻堅實踐,看到扶貧干部、鄉村群眾、創業青年、支教老師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實干的奮斗精神。《浦東史詩》《深圳報告》《中國北斗》《家園》《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等作品則記錄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科學創新、城鄉改革以及重大工程,體現出了新時代的輝煌成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一批作家深入抗疫一線,用文學抒寫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
新時代涌現了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現象,也活躍著許多走在前沿的時代新人。他們身上有著與其他歷史時期的人們不同的獨特經驗。時代的飛速發展更是催生了無數新科技、新媒介、新職業和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文學予以發掘并呈現,寫出新經驗,塑造新典型。在文珍、陳楸帆等青年作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事物、新經驗怎樣融入并影響當今生活。新時代文學中還涌現了一批城市奮斗者的形象。張檸《三城記》的主人公是“80后”青年顧明笛,他跳出舒適崗位,從上海到北京,繼而南下廣州,在報社、高校、互聯網公司等不同職場生活的淬煉下,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情懷的青年。
講好中國故事是提高藝術價值的必要基礎
講好中國故事既關系到廣大作家的歷史責任,也關系到作家的藝術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
在一系列長篇小說的寫作中,作家們對歷史的想象與對現實的觀察相互纏繞,創造性地發揚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在文學敘事中匯聚了詩性與散文化的語言,表達新時代中國人的人生況味和時代記憶,體現了獨具一格的審美意蘊。阿來的《云中記》、梁曉聲的《人世間》、格非的《隱身衣》《望春風》、胡學文的《有生》等作品,體現了作家們對于文學創作的深入探索。作家們普遍意識到,對歷史與現實的關注是提升新時代文學藝術價值的必經之路。
中國故事的講述視野、內容格局日益寬廣,有的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斗歷程,如《當代》雜志精選的“建黨百年文學短經典”、梁曉聲的《我和我的命》、老藤的《北地》、鐵流的《靠山》、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范穩的《太陽轉身》等;有的抒寫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賈平凹的《帶燈》、付秀瑩的《陌上》等;有的著力表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市文化,如金宇澄的《繁花》、王安憶的《五湖四海》;有的描寫歷史洪流中的知識分子,如宗璞的《北歸記》、李洱的《應物兄》等。
網絡文學展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造力。《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指出,網絡作家胸懷“國之大者”,傳播正能量、反映新時代的主動性、積極性顯著增強;現實題材創作塑造時代新人形象,數量質量同步提高。《2022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發展趨勢報告》同樣表明,現實題材作品快速崛起,越來越成為網絡文學界的主力軍,推動中國網文邁入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現實題材網文涉及到抗疫、醫療、脫貧等方方面面的時代話題,塑造了一系列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形象。《浩蕩》《復興之路》《大江大河》《百年復興》《建設大時代》《網絡英雄傳》《百年滄桑華興村》《情暖三坊七巷》《北斗星辰》《三萬里河東入海》《奔騰年代——向南向北》《老戰士》等一系列網絡文學作品積極記錄和表現新時代的現實生活,以深刻的立意和細致的文字探索復雜的時代人性。越來越多網絡作家意識到,聚焦創作精品化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精品化是以深入生活為前提。無論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都承擔著傳承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要讓傳統文化精髓成為作品的價值基因,打造出與人民大眾情感共鳴、與時代價值共振的“精神家園”。
講好中國故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當代中國的蓬勃發展,讓世界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文學因而也迎來了更多的讀者。
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逐漸成為影響世界的“中國力量”。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學的本土性、民族性更加突出,文學的時代感、現實感日益增強。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2016年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都表明中國當代文學創作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韓國興起過“余華熱”和“莫言熱”,麥家的一系列諜戰小說也在西班牙掀起了“解密熱”。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外圖書互譯計劃”等系列工程的先后設立和逐步實施提供了很大助力。一些作家、出版機構、版權代理人,已經開始自覺地走向西班牙語世界、葡萄牙語世界、法語世界、阿拉伯語世界等更加廣袤多樣的地區,探索在更多語種、文化更加多樣的地區傳播中國文學的新渠道、新市場。
好的中國故事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反映的始終是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并為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一些作品把視野從中國拓展到世界,在與世界互聯互通的舞臺上書寫多姿多彩的生活。徐則臣的《耶路撒冷》和《北上》分別表達了“到世界去”的愿望和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期待,探討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石一楓的《借命而生》《漂洋過海來送你》體現出當代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豐富關系。
網絡文學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成績突出,“網文出海”形成共識。2021年中國作協、浙江省政府舉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研討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路徑,發布“網絡文學國際推廣片”和《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發展報告》。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0000余部。其中,實體書授權超4000部,線上翻譯作品3000余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1億多,覆蓋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國內網絡文學網站紛紛搭建海外平臺,打造海外付費閱讀體系,建立付費訂閱、打賞、月票等機制,翻譯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起點國際翻譯作品近2000部;掌閱國際版iReader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縱橫海外平臺TapRead注冊用戶達100萬。網文出海讓充滿想象的中國故事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架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