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民族的血脈能呈超導態”
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量子科學研究者,讓人們對量子科學的關注再度升溫。其實還有一個物理學領域也被諾貝爾獎格外垂青,那就是超導。迄今為止,已有10位科學家直接因為超導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謂超導,簡單說就是指在極低溫下導體的電阻接近為零,這時電流通過導體幾乎沒有任何損耗。假如我們能實現常溫超導,每年減少的損耗折算成金錢可以千億計,所以各國對此項研究都非常重視。兩年前的2020年10月14日,《自然》封面就登載了這樣一條研究成果: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實現了0攝氏度下的超導。
其實早在1988年,就有一位作家在小說《超導》(《收獲》1988年第5期)中,描寫了科學家對于超導現象的前瞻研究,并在篇末以科幻的視角預言了常溫超導的可能。這位作家就是鐘道新。1997年,有著科研所背景的導演王冀邢將這部作品拍成同名電影,成為當時國內少有的描寫科學家及其研究的電影。可惜無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沒有多少人記得。
在《超導》的故事里,作家描寫了中國科學家與國外科學家之間一場互不知情的科研競賽。其時中國的科研環境不盡如人意,沒有人愿意支持過于前衛的超導研究,而想要獨立研究卻比登天還難。4名科學家萌生出有關超導的革命性思想后,不但要解決研究場所和經費等問題,還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困難與障礙,甚至連料理老科學家妻子后事這樣的問題也要想方設法自己解決……事事都很現實、很具體,而且以科研以外的麻煩居多。
與此同時,一名日本科學家和一名美國科學家也產生了同樣的想法,但他們通過企業的高額贊助,得以在歐洲優渥的環境中安心踏實地從事類似的研究。每每看到這里,讀者和觀眾無不為當年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艱難處境扼腕嘆息。
在《超導》中,不但有精準寫實的科研敘述,有細致入微的世俗描繪,也有用極為生動的語言所做的淺顯科普。比如當科學家缺乏經費不得不去向私企老板籌款時,要向他講清超導的概念實在太難,于是科學家拿起餐桌上的刀叉擺成平行線,介紹說這是一條馬路,上面有擁擠的人群(電阻),(電流)想要通過會很費勁,除非讓這些人安靜下來;老板問用什么樣的政策可以讓他們安靜下來,科學家回答說:低溫,很低很低的溫度,而這就需要很多錢——寥寥數語,就把超導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
即便是在這樣極端不公平的比賽環境下,中國科學家通過獨立思考與鉆研,與美日科學家幾乎同步登頂,可以說雙方同時完成了完全相同的研究。但由于中國科學家的論文難以在第一時間發表,同時也無力通過實驗予以證實,最終他們與諾貝爾獎擦肩錯過……
同樣遺憾的是,一直鐘情于科技領域的作家鐘道新,于2007年因病英年早逝,年僅56歲,也令人唏噓不已。
如今中國的科研環境與投入與當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各種先進成果也紛紛亮相世界舞臺。但回首往昔歲月,卻讓人感喟不已,尤其是《超導》中科學家發自內心的愿望——“愿民族的血脈能呈超導態”,可以說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