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把天空當幕布,把大地當舞臺” ——訪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
    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2022年10月24日11:46
    關鍵詞:曹林

    2022年,舉世矚目的第24屆冬奧會、冬殘奧會在“雙奧之城”北京成功舉辦。繼2008年奧運會后,再度以高科技和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打造的精彩紛呈的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又一次吸引了全球數億觀眾的目光。“在充分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心態下,中國舞美人的設計體現了我們把天空當幕布,把大地當舞臺的宏大胸懷。”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度過了40歲的生日。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從對日常生活、戲劇舞臺詩意的營造到對國家重大慶典、重要演出的精心設計與熱烈烘托,40多年來,中國舞美事業的飛速發展,亦有力彰顯了一個國家民族與文化自信心。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舞美事業的親歷者、見證者與推動者,面向新時代新征程,中國舞美未來如何繼續走好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發展之路,以舞臺美術的創新創造服務人民、講好中國故事?日前,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曹 林

    “一頭接著文化,一頭接著科技”

    記者:2022年4月,歷經7年艱辛努力,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圓滿結束。中國人民攜手各國人民,舉辦了一屆收視率最高的冬奧會,其中四場開閉幕式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貫穿始終,中華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輝映,詮釋了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中國舞美藝術家和無數行業工作者奉獻了精彩的創意和智慧,作為中國舞美學會的會長,您有何感受與體會?

    曹林: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這種大型活動的舞美創作我們一直都在做。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舉辦全運會到1990年代舉辦亞運會,再到新世紀舉辦奧運會、冬奧會,用燈光、音視頻等為這些大型演出做氣氛的調動,背后都有舞美人的付出,可謂真正的“幕后英雄”。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舉辦的各種國際大型的活動也越來越多,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檔次越來越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強。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以后,高科技在舞臺呈現、激發想象等方面的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國家大型慶典活動中的舞美設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創意上能夠兼顧“兩頭”。當下的中國舞美設計師對舞臺空間的認識是非常開闊的。特別是在具有充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心態下,舞美人就能有一個宏大的胸懷來對待創作:把天空當幕布,把大地當舞臺,在生活空間之外營造一個大的藝術劇場,把舞美的視覺聽覺效果做得非常震撼。比如2008年奧運的“大腳印”,中國人在天空中邁出的堅實的每一步,都有很多寓意。這樣的創作一頭接著文化的表達,一頭接著科技的表現,科技手段的強力支持與雄厚經濟基礎的支撐,使得我們今天的舞美創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設計師只要能用畫筆把想法演示出來,那么就能有眾多的科技人才幫你解決技術問題。

    其次,科技與藝術的高度結合使創作邊界發生了融合。以前我們辦一場活動,能很容易說清楚燈光設計是誰,服裝、化妝設計是誰,但現在可能就“說不清”了,它可能會是一個特別龐大的、技術與藝術力量高度融為一體的團隊。他們用虛擬數字藝術、機械物理裝置,共同為觀眾打造表演場景與觀看體驗高度融合的沉浸式演出。這是當下舞美創作的一個特點,也體現了我們近10年來從創作上倡導的,打破嚴格“行當”劃分的“大舞美”設計理念。在這次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上,就尤其體現了這種跨界思維的優勢,從開始的概念設計到中間的施工完成,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全過程”的一個整體思考的成果。其中,還可以看到我們的顯示技術已達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平,比如一個投影畫面,可能需要多臺投影機同時打上去,后面需要一個非常復雜的計算機處理系統來支持,表現出我們數字技術的雄厚實力,這也是中國舞美行業目前進步最大最快也最明顯的一個領域。

    京劇《天下歸心》(2013年),高廣健 舞美設計,獲2015布拉格PQ展設計金獎

    記者:從2008年奧運會到2022年冬奧會,中國舞美事業走上了一條飛速發展的道路,這樣的轉折是如何發生的?

    曹林:如果單就大型活動的舞美創作而言,轉折點就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那年奧運閉幕后,中國舞美學會馬上牽頭召開了一個“奧運會舞美設計高峰論壇”。當時除了總導演張藝謀外,全體主創、舞美悉數到場,那次大家討論的主要有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借此契機在創作理念上進一步提升,二是如何實現藝術與技術的高度融合,三是如何展望未來,把民族化、本土化做得更好。2008年奧運會時,我們的主創團隊里有很多外國同行,比如英國的舞臺美術和建筑設計師馬克·菲舍爾、日本的服裝設計師石岡瑛子等。當時中國雖然在舉辦大型活動方面積攢了幾十年的經驗,但如何面對當代審美與當代科技,我們有時還是把握不好,所以請了很多“外援”。而到了這次北京冬奧會,國內的創作團隊就能勝任所有工作,從藝術創作到技術呈現實現了本土化、國產化,這一點發生了很大變化。回到2008年奧運會,最終呈現給世界的其實是一個相對中庸的方案。當時有多個國際團隊拿出了七八個方案,奧運會結束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討論每個方案的亮點以及有哪些技術隱患。另一方面,從藝術的角度,也在思考還可以給科技領域提出哪些新的訴求和解決方案。應該說那是一次專業性極強的自我“復盤”。當時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在舞美這個領域,藝術一定是起引領作用的,技術是支持性的,它們是一架馬車上的兩個輪子,相互促進。這個過程中藝術要提要求,但同時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性也會刺激藝術家再來優化他的創作。在這次總結中,各種各樣的創作將我們的視野整個打開了,思想上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由此又帶來新一輪改變和提升,即2008年奧運會時,很大程度上還是藝術先介入,然后技術跟進,再融合為一體,而到這次冬奧會的舞美創作,則是藝術和技術同步介入,大家坐在一個桌子上來討論,從而獲得了相互啟發。

    2008年之后不久,中國舞美設計界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轉折。2009年,中央戲劇學院劉杏林教授設計的越劇《唐婉》,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世界舞臺設計展(WSD2009)上獲得了金獎,中國舞美領域在此之前還沒有獲得過如此高的榮譽,這一年也成為中國舞美設計師走上國際舞臺的重要轉捩點。2010年,這部作品又受邀到美國參加了全美舞美設計和舞臺科技展。在此之后,高廣健、周正平等中國舞美設計師先后在布拉格國際舞美四年展(即PQ展)等國際展會上紛紛獲獎,這對中國舞美同行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在中國舞美歷史上,舞美人終于從幕后走上了“前臺”甚至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榮譽,這對整個中國舞美行業是一個很大的提振。同時,這些作品的獲獎也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舞臺藝術審美創作與審美接受水平的整體提高。老百姓去劇院不再只是看看演員、聽聽名角、品品劇情,還要鑒賞舞臺視聽的藝術效果,甚至還要關注劇院環境的硬件建設。另一方面,這些作品在國際上獲獎還帶來一種明顯的引領、示范作用,國際評委為什么會給作品打高分、給低分,有一套評定標準,其中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作品既能顯示當代審美立場也能表達民族精神。因此,這些作品的獲獎本身也預示時代審美發展的趨勢。

    話劇《人類的聲音》(2019年),劉科棟 舞美設計,獲2021開羅國際實驗戲劇節最佳設計獎

    “舞美設計帶動了整個戲劇舞臺面貌的改觀”

    記者:近年來無論是在中國的話劇、戲曲還是歌劇、舞劇的舞臺上,我們看到舞美創作在舞臺情境營造、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舞美與科技的融合、舞美在藝術思考方面的開掘越來越深,也更具國際視野。在您看來,中國當代舞美創作的發展經歷過哪些重要階段?

    曹林:中國舞臺藝術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花色品種相當豐富。一方面我們有從國外引進話劇、歌劇等“西洋”的一塊兒;另一方面我們有自己本民族以京昆為代表的300多個戲曲劇種,即所謂“本土”的這一塊兒。從舞臺美術的表現上來說,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們的舞臺藝術出現了一個重要轉折。當時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排演了話劇《伽利略傳》,這部戲最大的意義在于打破了舞臺藝術形式的單一化。我們從以前只強調現實主義表現風格,走向了多元化的創作趨勢與方向。《伽利略傳》的舞臺設計出自留德設計師、舞美學會的前任老會長薛殿杰之手,他學習了布萊希特的表現手法,舞臺美術設計上不再只是一個寫實的布景,而變得很意象化,這種間離效果強調了戲劇的假定性,與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的虛擬性不謀而合。

    1980年代開始,隨著北京人藝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的出現,空間設計開始打破鏡框式舞臺的限制。舞臺機械的使用則更加豐富了時空變化,劉元聲設計的《桑樹坪紀事》較早地使用了一個可以360度旋轉的轉臺,成為當時非寫實場景的代表性作品。戲劇舞臺開始重視空間設計和舞臺機械的使用,藝術與技術的關系也被提到一個比較重要的議題上來。到了1990年代,比較有典型性的作品是1998年在太廟演出的歌劇《圖蘭朵》,舞美設計曾力、高廣健把設計思路拓展到傳統劇場空間以外,使這次演出成為較早的一次實景演出。同時,在1990年代,隨著國有劇院團改革的開始,有不少舞美人開始改行從事商業設計,使設計領域更加活躍了。這些時代變化反過來在某種程度又倒逼舞美設計者打開眼界、打開思路。我們看到舞臺設計的面貌更加豐富了,既有寫實的舞臺樣式,也有大量小劇場實驗性演出,創作活躍,風格多樣。在當今中國實驗性戲劇創作中,可以說舞美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因為它首先從空間概念上更正了原來對小劇場戲劇這個詞的理解,“小”不只是物理空間上的小,更強調當代劇場藝術的獨特性,舞美設計本身就帶有獨特的表演功能。直到近年來,在整個戲劇舞臺上,我們感到發展最快的也是舞美,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舞美設計的變化帶動了整個戲劇舞臺總體面貌的改觀。

    記者:2020年是中國舞美學會成立40周年,學會在疫情影響下克服困難舉辦了一系列慶典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四屆全國舞臺美術展(簡稱四屆展)。四屆展呈現了中國舞美行業40年來發展的一個縮影。此次大會也成為了繼2019年的世界燈光設計師大會之后學會舉辦的又一次重要的行業盛會。作為學會會長,您對舞美學會承前啟后、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方面有哪些思考?

    曹林: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性的舞臺美術展一共舉辦過4屆。1982年的第一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那時我們學會剛剛成立,國家正處于改革開放之初,那次展覽就完全是回顧總結性的。第二屆展覽2003年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當時國有院團的改革剛剛開始,江蘇多個省級院團合并成立了一個江蘇演藝集團,所有的人財物力資源都集中到了一起,所以第二屆舞美展在江蘇舉辦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探索性,除了2/3的展覽內容是“藝術”,還有另外1/3的內容是“技術”,展會引進了很多舞美企業參與,對于未來演出怎么能跟市場結合起來,這一屆展會上大家也做了很多思考。第三屆舞美展的舉辦時隔12年之久,2015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舞美展會。展會期間,國際舞美組織的主席,歐美地區、阿拉伯地區共二十幾個國家的同行都前來現場參觀,并參加論壇研討、開設講座等等,在舞臺創作、人才培養還有科技研發、舞臺工程等這些方面大家都有一些深入的交流。2020年因為疫情,“四屆展”順延一年舉辦,雖然籌備的過程變得更從容一些,但整個展會規模就從原計劃利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12個館到最后只用了8個館,主要是在對外交流方面受到了較大影響,但整體上辦得還是很成功的。比較有啟發意義的有“文旅路演大會”,還有十七八個行業高峰論壇全都集中到了北京,線下舉辦線上直播,從專業劃分上,每個板塊都有涉及,從整體理念上以“未來已來”為主題,舞美人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時代背景下,探討數字藝術帶給我們的對空間的認識,在鏡框式舞臺演出之外,思考未來還有哪些可以開發的演出形式。“四屆展”還在展陳形式上進行了一些突破,表現了我們對當下與未來舞美創作的一些思考。

    中國舞美學會近年來舉辦的“世界燈光設計師大會”“第四屆中國舞臺美術展”等交流活動,目的都是為了搭建平臺、把服務工作做好。無論是組織展會,還是舉辦學術論壇、講座、培訓,只有真正把工作做好,才能吸引同道來共同參與,這不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學會牽頭在各地舉辦的各種舞美交流活動也很多,有的依托地方各省市的舞美學會和地方文化機構來共同合作,效果都很好。比如我們每年會舉辦一次的“先鋒戲劇青年設計師提名展”,每年在不同地方舉辦,今年將在杭州舉辦,每一屆都會推出一批新的青年設計師人才。此外今年還想辦一個世界舞美教育大會,聯動三家院校一起來做,這些想法也在籌劃之中。

    評劇《新亭淚》(2019年),伊天夫 舞美設計、燈光設計

    “我們到了必須自我革新的時候”

    記者:除了擔任學會的職務外,您的另一重要身份是高校藝術專業的教授。多年來教學相長的經歷和多重視野的影響,使您對高校的舞臺美術教育工作產生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觀點,在您看來,作為藝術教育的舞美專業,其特殊性和教育難點在哪里?加強舞美評論建設可以從哪里入手?

    曹林:去年11月,由中國舞臺美術學會主辦的“2021CISD第八屆國際舞美大師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滬召開,論壇由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以“戲劇的奇觀與激變”為主題,邀請到了德國著名導演、舞美設計大師阿契·弗萊耶先生進行演講并與國內同行進行線上交流。弗萊耶始終站在導演的角度整體看待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和人物造型設計等元素,同時他還是一個表現主義風格的畫家,他會時常用繪畫邏輯來思考戲劇創作。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啟發,即整體設計的藝術觀念已對當今的舞臺創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時代背景下去審視當下舞美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可以說“我們到了必須自我革新的時候”。

    當然,這些年在國家級、省級、地市一級,還有各個不同的演出機構里,舞美從業者已經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后備力量。這些人才以前主要來自國內幾家專業藝術院校,近幾年開始有大量“海歸”人才回流到國內行業領域的各個層面,除了專業藝術院團,還包括電視臺、旅游演藝機構、網絡平臺、大量的文創機構等,分工很細。這些新一代的人才有著很強的后續爆發力,VR、AR、數字虛擬技術這些與他們有著天然的親近。就拿這次冬奧會舞美設計來說,設計師整體年齡段主要就是“80后”“90后”這代人。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院校都在努力建設、健全、更新舞美教育體系,2012年教育部新的學科目錄劃分出來以后,藝術學科的單獨出現無論對教學研究還是創作都帶來了許多好處。舞臺美術設計領域博士點的出現也成為整個行業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的一個重要表征。

    從整體上看,舞美從業者的理論水平還比較薄弱,舞美界對文藝評論的關注度也不夠。以戲劇評論為例,對文本的評論比較重視,但對戲劇表現形式尤其是對視覺的表現往往一帶而過。這幾年,舞美隊伍里慢慢也有一些注重理論研究、注重從內部來剖析、研究舞美發展的文藝評論的人才,這是很難得的。真正從外部打開視野,結合舞美自身的藝術特征來進行舞美專業的評論是很重要的。從外部環境來說,我們應該注重培養一支這樣的文藝評論隊伍,努力做到不只是就事論事,而是能夠從哲學、美學的高度,從藝術理論的高度展開舞美批評。從內部人才培養角度來說,由于舞美批評的學科交叉性比較強,所以門檻也比較高,不是靠單專業單學科能夠解決問題的,需要相對漫長的積累過程,才可能實現人才的成熟。之所以我們國家現在好的舞臺美術方面的評論較少,這需要一個過程。

    在我看來,寫好舞美評論首先需要作者心中有一個對“宏觀”的把握,這個宏觀既包括對國家大的文化政策背景的把握,也包括對當下國內外舞美發展現狀的了解,以及對本行業相關領域的了解,比如對文旅融合發展現狀的了解等。微觀方面就是要看對本專業的熟悉程度。評論工作者要多看戲,每年看幾十臺甚至上百臺戲,你才能對當下乃至未來的戲劇舞臺發展趨向有一個基本判斷。在這樣的前提下,還得對舞臺美術從藝術到技術上都有一個非常細致的了解才行。再一個就是對國內外的信息、對行業發展前沿要非常敏感,要了解整個大的藝術生產鏈條中每個環節的前沿狀況,因為舞美行業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從藝術創作到人才培養,從國際交流到技術研發,包括橫向的跟其他領域的很多關聯,這些都需要有一個敏銳的把握。

    文藝評論對舞美創作的引領是非常重要的,以前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得到重視,這些年工作逐漸做起來,互相促進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對于舞美設計而言,評論工作者既是旁觀者也是一個藝術欣賞者,同時也是藝術理論的建設者。在評論過程中,對同類型和相關創作理念的評析介紹及研究也會給創作者帶來很多新啟發。今年的國家藝術基金有給文藝評論方面的支持,通過這些項目,人才匯集的面會越來越廣,舞臺美術評論人才一定會從中受益。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7 | 97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入口|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jizz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老女人精品视|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av一区最新精品| 国产精品91在线|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清白在天天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jiucao在线观看精品|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遮挡|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2021精品国产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