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藝術家肖像
    來源:文學報 | 黑陶  2022年10月21日08:44

    中國藝術家的精神肖像,如果要描繪出來,究竟是什么樣子?作家黑陶將若干位無錫文化前賢的人格特點拼接組合起來,為這幅肖像,提供了一份有意思的參考。

    癡:東晉顧愷之

    癡,即癡迷,這是無錫藝術家顧愷之(348—409)的精神特征。

    眾所周知,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的顧愷之(小名虎頭),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其“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高古游絲描法、“以形寫神”的藝術觀念,為后世稱頌。

    顧愷之杰出的藝術成就,并非憑空易得,而是來自于他的“癡絕”。

    無錫當地流傳的一則民間故事,可以很好說明他的藝術之癡。

    顧愷之的癡,表現為認準一件事,就全身心投入,執著不移?!盎㈩^三歲死了娘”,他由祖母扶養成人。顧愷之特別想念母親,當他開始學畫時,發誓一定要畫出一張母親的容像。自己記憶中沒有母親的印象,于是他就問祖母、問父親、問鄰居、問認識母親的其他人,請他們描述他阿娘生前的相貌特征和身體姿勢。一張又一張,改了一遍又一遍,白天連著黑夜,不知道畫了多少,終于有一天,祖母含著熱淚,對近乎癡迷了的孫子說:你把你娘畫活了!

    當然,就顧愷之來說,他的癡,還表現在人事上,不過,這是他的生存智慧,是一種裝癡。他曾有一箱珍藏畫作,寄存在東晉權臣桓玄處,后來去取時,畫作已被桓玄竊取。不過顧愷之并不追問,只是自言自語:原來妙畫通神,已經成仙飛天而去了。

    顧愷之的癡,成就了他的藝術人生。

    憫:唐代李紳

    憫,即悲憫。唐代詩人、在無錫讀書成長的李紳(772—846)給我們展示的,是藝術家的悲憫情懷。

    李紳的《憫農》詩,是他不朽的傳世之作。《憫農》完美詮釋了當代詩人流沙河總結的一個古詩公式:詩=畫+說。即一首典型的古詩,由具象的畫面和抽象的議論組合而成?!稇戅r》兩首就是這樣,開頭兩句是畫面,后面兩句是議論?!八暮o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間表達的李紳對農夫、對底層勞作者的真切悲憫,搖動人心。

    尤其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句,與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樣,語淺意深,人人心中有而筆下無。這類詩歌,由個人說出,卻成為人類共同的感慨和喟嘆,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情感結晶。

    雖然史傳李紳后來生活奢侈,濫施官威,但從《憫農》文本而言,展示出的,確實是一位詩人濃重的悲憫情懷。

    藝術家必須是山川萬物、人世社會之器官,藝術家只有超越了一己小我的私人情感,與萬物、人世同悲喜,才能擁有最廣泛的歷史回聲。

    節:南宋蔣捷

    南宋蔣捷(約1245—1305后)的突出之處,在于他的節,令后人敬服的氣節、節操。

    在中國文學史上,蔣捷是留下名句、名篇的杰出詩人。個人以為,蔣捷的“聽雨”和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中國詞史上并列冠軍的兩首《虞美人》。

    蔣捷是有南宋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的進士,時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蔣捷考中進士不久,南宋即覆亡。深懷亡國之痛的蔣捷,入元之后,隱居不出,人稱“竹山先生”。有數位元朝官員向朝廷舉薦蔣捷,所謂“交章薦其才”,但蔣捷心志鮮明,遁跡不就,堅不仕元。拒絕的原因,是他內心認定,易代之后,“人間富貴總腥膻”。

    從宜興望族的富公子,到顛沛流離的異鄉客,再到心如止水的亡國遺民,蔣捷的一生,在國家危亡民生多艱的日子里度過。他的隱逸流亡之作,充滿了高潔之志、人生之慨。

    在常州《蔣氏家乘》中,刊有蔣捷像及像贊,蔣捷的贊辭有:不事二主,永矢一貞;竹方節勁,卓哉如生。

    氣節、品德,是藝術家立身之本。清代《藝概》作者劉熙載說:“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弊鳛槟纤芜z民,蔣捷堅貞不屈的氣節和操守,在史冊中永留芬芳。

    逸:元代倪云林

    談到無錫大畫家倪云林(1301—1374),無法避開他的逸。倪云林之逸,就是超逸,就是超拔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獨特精神姿態。

    “先生癖人也,而潔為甚?!保惱^儒)潔,即世之所謂倪云林之潔癖,是其逸的顯性特征。其之潔,不僅在生活上,更體現在精神人格上。吳王張士誠弟張士信,聞倪善畫,使人持絹,助以重幣,欲求其畫。云林怒曰:“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張士信深恨之。一日,張士信與人游太湖,聞近旁小舟中有異香,傍舟近之,發現竟然是倪云林。張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諸人力為勸解營救方罷,然猶鞭倪數十,云林竟不吐一語。后有人問為何沉默如此,倪云林答:一說便俗。

    倪云林狷介孤傲,不登權貴之門,不與俗士交游。他喜清靜,“衡門晝閉,徑無來跡”。

    倪云林的超逸和潔凈,表現在他的繪畫上,便是“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他追求的,只是“聊寫胸中逸氣”。

    周南老在《元處士云林先生墓志銘》中說他:“每雨止風收,杖屨自隨,逍遙容與,詠歌以娛,望之者識其為世外人?!蹦咴屏衷缫芽赐福骸拔糁毁F利達者,其綺衣玉食朱戶翠箔,轉瞬化為荒煙,蕩為冷風……此身亦非吾之所有,況身外事哉?”他向往的,是“只傍清水不染塵”的歲月和生活。

    倪云林,初識為“迂”,久之,則恍然嘆為“高士”。

    “清高絕俗、高逸曠達”(楚默),倪云林獨具之藝術家風神,就這樣存留在中國人心中,讓所有擁有領悟力的后來者,感佩、自勵。

    野:明代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人如其名號,是云霞之客。野,是他的人生情狀、精神情狀。

    這里的野,就是任野,就是任性、縱情于自我尋找的野道,就是不走眾人皆走的尋常路。

    在徐霞客時代,一般人的正途,就是學而優則仕,謀求科考成功,而徐霞客,卻身許山水,心寄天下。他的一生,從萬歷三十五年(1607)21歲第一次離家泛游太湖開始,直到逝世前一年即崇禎十三年(1640),因疾從西南被送歸故里,前后30余年,幾乎一直在不斷行走。他手攀星岳,足躡遠荒,東渡大海登普陀,西抵秦隴攀華山,北覽恒岳,南至南海,西南直到滇西邊陲,“馳騖數萬里,躑躅三十年,足踏天下半”。

    徐霞客的行走,是“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游,以軀命游”,真正可謂“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徐霞客不走眾人皆走的尋常路,任性于個人野途,而成為杰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這其中,當然與其心性、興趣有關。徐霞客少年讀書即“特好奇書,侈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志、山海圖經以及一切沖舉高蹈之跡,每私覆經書下潛玩,神栩栩動”,早年就立下“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但與此同時,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累代的科考失利,是徐氏家族的巨大陰影和刻骨之痛,也是徐霞客不走“正道”的客觀原因。至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已經決意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而以園林山水自娛。所以對待兒子徐霞客,同樣沒有科舉入仕的要求,而是任其發展天性,徐霞客因此終成一代“東方游圣”。

    與徐霞客相類似,同樣不走尋常路而獲成功的,還有無錫籍現代歷史學家、教育家錢穆(1895—1990)。錢穆同樣可以歸于“野”,他完全不是科班出身,只上過小學、中學,然后歷任小學、中學、師范、大學教師。憑借刻苦自學,成就為一代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退:清代蘅塘退士

    退,即謙退。中國藝術家以謙退為美德。無錫藝術家中,謙退的代表,當推孫洙(1711—1778)。

    孫洙自號“蘅塘退士”,他也是中國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文學選本《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

    孫洙自幼家貧,隆冬時節,家里沒有錢財買炭火取暖,他便根據五行相生原理,在讀書時,“恒以一木握掌中,謂木生火可御寒”,以此心理取暖,抵抗寒冷。天道酬勤,孫洙科舉之途順利,先后中秀才、舉人、進士。他做過幾個地方的知縣,官聲很好,每當卸任之時,百姓攀轅不舍,為他送行。直至告老還鄉,仍兩袖清風。

    鑒于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孫洙決定編選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在夫人徐蘭英的協助下,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全新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終告完成?!短圃娙偈住饭策x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3首詩。由于所選作品體裁完備,雅俗共賞,刊行后廣為流傳,“幾至家置一編”。

    在這冊傾盡心力的唐詩選本編妥后,孫洙的鄭重署名是:蘅塘退士。是甘為“退士”,而非“進士”,名號之中,寄寓了孫洙的真實內心和人生價值取向。

    無錫籍當代學者錢鐘書(1910—1998)亦是如此,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恪守謙退之道。他在給好友夏志清的信中,曾這樣說:“愚夫婦雖名心未盡除而皆世緣較淡,求之人事者亦不多,老年得此生涯已出望外,只愿還讀我書而已。”

    中國藝術家之退,是修養、胸懷、格局。他們以退,完成了各自藝術上的純粹進擊。

    傲:現代徐悲鴻

    傲,是傲骨,是傲岸。傲之無錫藝術家,以徐悲鴻(1895—1953)為表率。

    傲,是真正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這里的傲,不是浮在外表的淺薄傲氣和傲慢,而是一種內在的自信自強,一種精神上的自我傲岸。

    現代中國畫大師徐悲鴻,有兩句闡述傲的名言,流傳甚廣。其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此言恐脫胎于清代安徽歙縣人張潮《幽夢影》中的句子:“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其二,“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一身傲骨,一意孤行,真正的藝術家,當作如是觀。

    徐悲鴻之傲,建筑在向外師法造化,于內涵養自我、博大自我的基礎上。

    徐悲鴻強調師造化:“茍有以藝立身之士,吾唯以誠意請彼追尋造化,人固不足師也。”

    徐悲鴻強調藝術家的內在修養:“夫人之追求真理,廣博知識,此不必藝術家為然也。唯藝術家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貴之藝術家,或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產杰作”“藝術家應更求廣博之知識,以美備其本業,高尚其志趣與澄清其品格”。

    徐悲鴻這種藝術之傲、精神之傲,并非個例。在無錫地域,這是一派蔚然可觀的清正脈流。

    和徐悲鴻一樣在20世紀20年代留學法國,中國抽象油畫的拓荒者吳大羽(1903—1988),雖一生坎坷,但始終信念不變:“作品是藝術家脫口而出的自己的語言,人家說過的,我不說?!薄白约旱姆至浚槐赜扇松铣??!北刃毂櫋谴笥鹦∫惠叄瑸橐伺d老鄉,在20世紀40年代同樣留法學畫的吳冠中(1919—2010),其畫,名滿中西,其人,傲骨錚錚。還有無錫當代畫家董欣賓(1939—2002),他的“五十題照”詩名為“時空里我必將永恒”。一般人這樣自視,未免可笑,但如果認真讀了董欣賓的畫、書、人,就會感到,他的這種自信和驕傲,不僅令人感動,而且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肅穆之情。

    作為藝術家,生活中待人處事應該誠敬謙遜,但在藝術上,必須有內在的傲岸和傲骨。

    癡、憫、節、逸、野、退、傲。

    這七個漢字,擴展成詞,就是:癡迷、悲憫、氣節、超逸、任野、謙退、傲岸。

    用此七字或七詞,幾乎,就可以摹繪出一幅中國藝術家理想的精神肖像。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久久精品隔壁老王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538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国产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中文字幕九七精品乱码 | 国产99视频精品草莓免视看|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久久精品国产男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油按摩|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aaaaa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99re国产精品|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