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孝:真誠和深刻,是擺在寫作者面前的兩座大山
下面的文字,是2021年我寫完《沈穎與陳子凱》(發表在2022年第九期《作家》)的初稿部分時,記錄下的隨感。現在來看,這個小說,并沒有完全按照我的計劃去完成,最大的改動是從當初的三部分,變成了兩部分。《吳安住》寫完初稿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敘述方式,最終只好放棄。當然,在后續的二稿,以及三稿時,我也沒按照計劃去寫隨感。但當時的狀態,倒是歷歷在目。如讀過這個小說的朋友所言,能明顯感覺到字里行間的煙味,寫得不輕松。一年多后,進行回望,如果說《沈穎與陳子凱》帶給我什么,那就是暴露了我自身的諸多問題,而這理應在后續的創作中,令我受益。
初稿大概是2021年一月十幾號開始寫的,具體記不清了。關于這個念頭,最早來自2019年偶然發現的一個案件。當時根據內容,寫了幾百字的大綱。寫完《王能好》后,按照自己的想法,下一個長篇是由三部分組成,10年代,00年代,90年代,三個年代,二十來歲的鄉村青年,進入城市,是個體參與城市化進程的小說。2020年12月,大約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寫完《王能好》最后的結尾。然后停頓了一星期,用以休整,開始寫這個。按照我本來的規劃,其實從《王能好》我就有這個念頭,每天寫完規定的份額后,把這天寫作時一些感受及時記下來。但沒能成行,一天寫完,雖然沒多少字,就不想寫點別的東西。我想,從眼下這個長篇開始,分階段的對自己進行總結。這也是初稿隨感的原因,一個是記錄自己寫作的點滴,二來明確自己寫作的習慣。我這個人善忘,寫完一個小說,隨后覺得沒什么太艱辛的,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談不上輕松。但還好,我保持住了這樣的習慣,與困難為敵。
在寫作上,我一直糾結的問題,是語言和切入點。語言,我想隨性點,舒展度要好,不是那么緊。《沈穎》這一節,一開始寫,總是找不到語感,細節上怎么去展開。寫了有幾千字后,我才忽然想起來,初稿,不需要太精心雕琢,應該寫下自己大致的想法和故事情節。有了這個開悟后,我就順著心去寫。把重點不是放在語言上,而是整個情節的展開。還有每一個部分,如何去講述,講述的方式。初稿理順了故事線,需要在二稿的基礎上,細節進填充,以及語言進行精細。有些暫時沒想明白的,也需要再去設想。二稿是攻堅,初稿中積累的問題和麻煩,需要逐個去解決。在寫初稿的這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除了中間春節,停頓了一個星期左右。其余的時間里,基本每天保持一兩千字的速率。自己內心的一些變化,無一例外會印刻在文字之中。從本身的狀態來說,有種莫名的煩躁,告訴自己,要多寫,尋求一種新意。總是伴隨著焦慮,沒有找到一種合適和準確的語言。所有的這些困擾,其實都是自身能力有限。有時會置身于讀者的角度,這個小說講述的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東西。
拋開漫長的學徒期,從自覺性寫作的2010年算起,已經過去12年。只論寫作,這12年對我來說,沒有驚喜——沒寫出超出期待的東西。也沒有虛度——寫作或者為其所困,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時間。寫出來的既成事實,大概就是我能力所及的。我的創作譜系,目前為止,分為兩類,一是以《小鎮憂郁青年的十八種死法》為例的聚焦青年焦慮生存狀態。二是從《余事勿取》開始的鄉村題材的小說。創作主題的變化,一是,厭倦了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反復去寫那點可憐的感受。二來,更在意身邊人的生活。其中不變的是,我一直在寫熟悉的人和事,切實描繪眼前的一切。
作為讀者,我多少有些閱讀障礙,尤其是面對文學作品,品味單一,也欠缺包容性。我讀不了逃脫個人經驗的書寫,這樣的文本無法和讀者(主要是我)建立起信任感。面對龐雜的文學流派,和不同文體的糅雜,吸引我的還是現實主義。就我這般文學審美,當然也決定了,我的寫作也是如此。僅從現實主義作品來講,在寫法和形式上,也不用去拘泥。但必須要遵循的一點,言之有物。這方面,我并沒有形成系統化的認知,僅從直覺上去感受。一如在寫的過程中,去發現自身的問題,再去糾正。那些我欽羨的小說,指引著我。一些小說值得反復提及,魯迅的《在酒樓上》,韓東的《扎根》,安妮·普魯的《手風琴罪案》,丹尼斯·約翰遜的《火車夢》,舍伍德·安德森的《雞蛋的勝利》等。
今天,我讀了某大學文學院師生對《王能好》的研討文稿,共一萬六千言。溢美和夸贊暫且不提,其中指出的敘述和結構上的問題,倒是讓我反思了一陣,自然我心里有去反駁的言語。但一方面,當下的文學生態,能從這些身居學院的師生這里,聽到沒有太多遮掩的表述,這種姿態,即便是批評,也讓我舒暢不少。經過這幾年的奮筆疾書,我有效地給自己貼上了“鄉土作家”的標簽,這從側面表明,自己創作大致還是可以的。寫《王能好》,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作為一個創作上還算活躍的中青年寫作者,無疑這兩年還是有了明顯的變化。去年,寫完《沈穎與陳子凱》。今年,寫完《土廣寸木》。還有散落其間的十余個短篇。面對這些,我只能說,你并不是越寫越好,期間難免有所謂的振蕩,而這都可以歸類為,你在追求進步的途中所經歷的彎路。
下面,就當是自我剖析吧。一,寫出好東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寫出還算像樣的東西,也不輕松。當然,以上兩點,要看你的標準是什么。這個標準因人而異,我的可能比較高一點。三,但凡能寫得像樣一點,就會被認可。四,真誠和深刻,依舊是擺在當下寫作者面前的兩座大山。有人可以輕易跨過去,更多的人只能在閉塞中度日,且不自知。我可能正在爬山,顯然步伐還有點吃力。山中有前人留下的足跡,另辟蹊徑對我來說,有些冒險,我也準備不太充分。循著足跡去爬山,又實在心有不甘,心想這樣爬上去,又有多大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