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科幻小說何以獨具一格?
原標題:冒險故事、歷史架空和提出問題:捷克科幻小說的諸面向
對于科幻小說的起源,目前尚未有定論——無論是認為科幻小說起源于瑪麗·雪萊、儒勒·凡爾納,還是古老的神話。類似的,我們也無法確定捷克科幻小說起源的確切時間,或引領捷克科幻小說的具體人物,但這么幾位人物在早期捷克科幻歷史中占據了重要位置。19世紀末,卡雷爾·普萊斯卡奇(Karel Pleska?)〔著有《月球上的生命》(Life on The Moon)〕和斯瓦托普盧克·切赫(Svatopluk ?ech)〔著有《布勞切克先生的月球之旅》(The Excursions of Mr. Brou?ek to the Moon)〕創作出了具有科幻元素的作品,為其他科幻作家鋪平了道路。在世界科幻的背景之下,相應的捷克科幻作品出現得稍晚了一些,因為捷克的民族復興運動(Czech National Revival)2必然先于捷克科幻小說的誕生——這場運動指的是經過嚴重的德國化時期之后,捷克人民為恢復捷克文化做出的努力。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新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科幻小說數量開始增長、變得多樣化,出現了有趣的冒險故事和社會寓言。
兩次大戰之間:機器人和泥人3(golems)
關于捷克的冒險故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J·M·特羅斯卡(J·M·Troska),他的科幻冒險故事與英美“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并行:故事中充斥著飛船、外星行星、奇怪的射線、海底深處和勇敢的英雄。月球上有亞特蘭蒂斯,火星上有烏托邦文明,小行星上有居民,金星上有恐龍人(dinosauroids)……不過,雖然特羅斯卡寫了那么多奇妙的冒險故事,但是他的小說在當今受眾不多。
不過,與他同時代的一位人物,常被認為是“捷克科幻小說之父”,其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這位人物當然就是令人難忘的卡雷爾·恰佩克(Karel ?apek),從他的戲劇作品《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R.U.R.)中產生了“機器人”(robot)一詞〔“機器人”一詞由卡雷爾的兄弟約瑟夫·恰佩克(Josef ?apek)為該劇發明〕。最近,這部作品剛剛舉行了百年紀念活動——該劇于1920年11月首次出版,并于1921年初上演。百年紀念活動激勵著人們在恰佩克的文學遺產基礎上,創作出新作品,其中最突出的作品是一本論文集《機器人100》(Robot 100)〔由伊特卡·切伊科瓦(Jitka ?ejková)編輯,2020〕和一本選集《機器人100:故事》(ROBOT100: Stories)〔由小亞羅斯拉夫·洛沙(Jaroslav Ol?a, Jr.)和里哈爾德·克利奇尼克(Richard Klí?ník)編輯,2020〕。雖然“機器人”這一詞在當時是新詞,但這個概念卻不是。自捷克推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4誕生以來,能夠自由行動的仆人的概念(無論是用粘土做模型而來,從原始物質中生長出來,還是用金屬和硅創造出來),就一直出現在推想小說中。特別是在德語區捷克文學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古斯塔夫·梅林克(Gustav Meyrink)的《泥人》(Golem,1915),以泥人主題為特色。
現如今知名的布拉格的泥人傳說,據傳泥人是由16世紀的拉比·勒夫(Rabbi L?w)5造出來的。傳說可能起源于19世紀上半葉的本土德語文學,并逐漸流傳開來。在捷克語的推想文學中,伊日·卡拉塞克·澤·洛維茨(Ji?í Karásek ze Lvovic)的小說《蓋尼米得》(Ganymede,1925)6為泥人這一主題提供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視角:一位雕塑家想從泥土中造一個朋友出來,而不是造一位仆人。他打算在復活雕像時說出下面這段話:“我將你從死泥中復活,不是為了服侍我,而是由我服侍你。你將成為我的朋友,我將凝視著你明亮的眼睛,從中讀出你的愿望,為了讓你快樂,我會實現這些愿望。為了你的愛,我會為你做任何事,哪怕你希望我穿過火、趟過水或從塔上跳下……”《蓋尼米得》的這一立場有別于早前的法國小說《未來的夏娃》(The Future Eve,1886),作者是奧居斯特·維利爾斯·德·利斯勒-阿達姆(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據法語音譯)。《未來的夏娃》中女性人形機器人(gynoid)阿達莉(Hadaly)和厄瓦爾德勛爵(Lord Ewald,據法語音譯)的關系并不平等。《蓋尼米得》也同樣區別于《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的機器人僅被人類視作奴仆,直到機器人叛變并開始屠殺主人。不過,即使是卡拉塞克(Karásek)標題中的蓋尼米得也背叛了造物主,殺死了給雕塑家做泥塑模型的年輕人。
除了《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以外,卡雷爾·恰佩克還創作了許多開創性作品。小說《克拉卡蒂特》(Krakatit,1922)論述了制造一種可以毀滅世界的可怕武器的道德后果,在某種程度上預言了20年后原子彈的發展。聞名于世的《蠑螈的戰爭》(War with The Newts,1936)描述了人類“馴化”智慧蠑螈并最終與之開戰的故事,寓意納粹主義崛起,并在某種程度上諷刺了殖民主義。戲劇作品《馬克羅普洛斯事件》(The Makropulos Affair,1922)、《創造者阿達瑪》(Adam the Creator,1927,與兄弟約瑟夫·恰佩克合寫)和《白色病》(The White Disease,1937)分別涉及的推想主題包括永生、為了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先毀滅世界、和平主義和醫學倫理對于一個瀕臨戰爭邊緣又有著致命流行病的國家的價值。恰佩克的作品大多以科幻元素為手段,寓意人類與技術、戰爭和狂熱主義之間的關系。
二戰后:鐵幕和鐵幕倒塌,
新的科幻亞類型和科幻雜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標志著整整一代作家寫作生涯的戛然而止。自20世紀40年代末始,一種新文學類型誕生了,始于1948年的共產主義政權對這一文學類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鐵幕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很少能看到西方科幻小說。科幻作品在捷克一直很稀缺,直到1957年,隨著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7的發射,激發了世界各地更多科幻小說的誕生,這其中也包括共產主義時期的捷克斯洛伐克,那里的人民開始接觸到更多來自蘇聯的科幻小說翻譯作品。那時的科幻小說傾向于展示一個由嚴肅的太空探索和看起來“無菌”的科技主導的光明未來。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科幻小說部分地“回到了地球”,變得不那么純粹樂觀。至20世紀70年代的捷克正常化時期(Normalization period)8,以鎮壓公民為標志,科幻小說又變少了。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科幻大會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如Parcon。約瑟夫·內斯瓦德巴(Josef Nesvadba)和盧德維克·紹切克(Ludvík Sou?ek)仍是捷克共產主義時代最著名和最多產的科幻作家。特別是內斯瓦德巴,他的作品享有世界級聲譽,有幾十種譯本。
自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the Velvet Revolution)9以來,捷克科幻小說在很多方面都追隨著英美科幻小說的轉變,比如蒸汽朋克(steampunk)或賽博朋克(cyberpunk)這些(當時的)科幻新亞類的發展,但它也有明顯的特點。捷克的奇幻作品受到本土歷史和神話的影響,科幻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這些歷史和神話。20世紀90年代最著名的一些科幻作品當屬歷史架空類(alternate histories),如夫拉蒂舍克·諾沃特尼(Franti?ek Novotny)的《瓦爾哈拉(英靈殿)》系列(valhalla cycle,該系列處于奇幻和科幻小說的邊緣,更偏向奇幻),或者反映當時捷克日常現實并以科幻元素改變現實的小說,如翁德熱伊·內夫(Ond?ej Neff)的《黑暗》(The Dark,1998),小說描繪了電力突然停止運作,世界陷入混亂的場景。還有許多同質化的太空歌劇和冒險故事,這些作品有時是為國外已有的系列作品作貢獻,如《馬克·斯通》(Mark Stone)。類似的趨勢也體現在奇幻小說中,捷克作家——通常用英語發音的筆名——創作新的冒險故事,如《野蠻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全新的、更具嚴肅主題的原創太空歌劇開始出現,如維爾瑪·卡德萊奇科娃(Vilma Kadle?ková)的《福馬爾希瓦》系列(Fomalhiwa)。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本專業科幻小說雜志《伊卡列》(Ikarie)誕生于1990年,首次向讀者介紹了大多數后來聞名遐邇的科幻作家。這本雜志不僅是捷克科幻新人作家的“游樂場”,還首次向讀者和作者展示了大量來自國外(主要是,但肯定不只是英美世界)的各種科幻小說。它對民主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捷克共和國,自1993年起為斯洛伐克)10的科幻小說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幸的是,由于廣告收入下降,2010年底雜志被出版商停辦。雜志的工作人員并不肯放棄,找到了一個獨立出版商,因前出版商仍然持有《伊卡列》的版權,于是雜志以新名字《XB-1》(就跟《伊卡列》一樣,新舊雜志的名稱都出自捷克斯洛伐克經典科幻電影《伊卡列XB-1》)順利地繼續出版。2013年,由于財政困難,雜志再次面臨停辦,但因一位新投資人而得以幸存。2020年,通過眾籌活動,雜志得以繼續發展。
《伊卡列》(《XB-1》)雜志會出版所有推想文學類型,但最常見的是科幻小說。另一個,成立于2002年的《要塞》(Pevnost)雜志則更注重奇幻小說。《要塞》也經歷過財務難關。對此,我們并不驚訝。捷克共和國約有一千萬居民,卻仍然成功地讓兩本付費類型雜志通過正常發行渠道傳播開來——這才令人吃驚。因為大多數與捷克類似規模或比捷克大的歐洲國家只有免費的粉絲雜志或網絡雜志。捷克的市場可能不大,但科幻小說粉絲群體卻相當活躍。
就背景而言,捷克每年通常出版約17000種圖書(大約90%是新書,10%是重印本)。其中約17000種是小說,約700種是推想小說,這700種中,奇幻小說占比約高于一半,科幻小說則占近30%,恐怖小說則占不到20%〔上述小說類型還未分成更具體的類別,如青少年文學(YA11)、愛情類型(genre romance)等〕。以上大部分是翻譯作品,而捷克本土科幻作家創作的小說、選集或故事集的數量每年約在100種上下,翻譯作品的增長趨勢在科幻小說中比在整個出版市場中更加明顯。總體而言,翻譯作品占捷克共和國出版的所有書籍的三分之一以上,一半以上的翻譯作品譯自英語書目。但這并不代表捷克科幻小說在衰退——捷克科幻小說發行數字可能不大,但小說質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似乎一直在穩步上升。
捷克科幻小說在國外的崛起?
眾多當代捷克作家都在寫科幻小說,本文無法在此一一列舉——即便只列舉前途無量、卓有成就的捷克科幻作家,也實難做到。畢竟,前面章節中還可以提到許多科幻作家:夫拉蒂舍克·別豪內克(Franti?ek Běhounek),揚·韋斯(Jan Weiss),夫拉斯蒂拉夫·托曼(Vlastislav Toman),伊日·W·普羅哈茲卡(Ji?í. W.Procházka),埃娃·豪塞羅娃(Eva Hauserová),伊日·庫爾哈內克(Ji?í Kulhánek),約瑟夫·佩齊諾維斯基(Josef Pecinovsky),還有許許多多……翁德熱伊·伊雷什(Ond?ej Jire?)、亞羅斯拉夫·伊蘭(Jaroslav Jiran) 或伊萬·阿達莫維奇(Ivan Adamovi?)等,也值得一提,正因為他們匯編了不同時期的捷克科幻短篇小說,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相關背景信息。
目前,維爾瑪·卡德萊奇科娃(Vilma Kadle?ková)繼續在《菌絲體》(Mycelium)系列中,創作發人深思的太空歌劇,該劇所處的背景宇宙與《福馬爾希瓦》系列相同。《菌絲體》系列的波蘭語和英語翻譯工作正在進行中。另一個廣受好評的原創太空歌劇系列是由揚·赫拉夫卡(Jan Hlávka)和亞娜·維比拉洛娃(Jana Vybíralová)共同創作的《阿爾戈爾》(Algor)。揚·科陶奇(Jan Kotou?)一開始是軍事科幻小說作家,隨后轉攻歷史架空和太空歌劇,作品相當成功。他的《中央帝國》(Central Imperium)太空歌劇系列的三部小說正被譯成英語。一些喜歡在不同文學類型之間來回切換的科幻作家也十分喜歡太空歌劇這個亞類,比如卡羅莉娜·弗蘭索瓦(Karolina Francová)和盧切·盧卡喬維喬娃(Lucie Luka?ovi?ová),以及我本人。
末世科幻小說(Postapocalyptic)和惡托邦(dystopias)在全世界都十分受歡迎,捷克共和國也不例外,包括帕維爾·巴雷什(Pavel Bare?)的《克羅諾斯計劃》(Project Kronos)、克里斯蒂娜·斯內戈尼瓦(Kristyna Sněgoňová)的《云城》(Cloud City)或馬爾廷·沃皮耶恩卡(Martin Vopěnka)的《新星球》(New Planet)等小說。暢銷書作家弗蘭蒂舍克·克特萊塔(Franti?ek Kotleta)、什捷帕恩·科普日瓦(?těpán Kop?iva)以及佩特爾·黑特沙(Petr Hete?a)的作品中有著大量動作場景,常將科幻小說與賽博朋克結合起來。
捷克的硬科幻(Hard SF)小說主要以短篇小說為代表。2015年,我編輯了一本名為《無主之地》(Terra Nullius)的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t) 硬科幻小說集。本集中,除了其他科幻故事以外(ia12. Stories),還收錄了專攻硬科幻的作家寫的科幻故事,包括馬爾廷·吉拉爾(Martin Gilar)、托馬什·佩特拉塞克(Tomá? Petrásek)以及哈努什·塞內爾(Hanu? Seiner)。英語讀者可以在Tor.com、《奇異視野》(Strange Horizons)雜志和《奇幻與科幻小說雜志》(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F&SF) 中讀到塞內爾的翻譯故事。他的短篇小說是目前最出彩的捷克科幻小說之一。可惜的是,塞內爾的作品不常出版。
雖然,本文主要關注科幻小說,但若不在此簡要提及奇幻和恐怖故事,那就不完整了,因為奇幻和恐怖故事是除科幻小說外,奇幻文學(fantastical literature)的重要組成部分。像前面已經提到的伊日·卡拉塞克·澤·洛維茨(Ji?í Karásek ze Lvovic)這樣的作者,身處捷克現代奇幻和恐怖小說的晨曦之際。再比如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和古斯塔夫·梅林克(Gustav Meyrink)這一類作家,他們雖用另一種語言寫作,但講德語,常駐布拉格,他們的作品對世界奇幻和恐怖小說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捷克共產主義時期,奇幻作品是相當罕見的,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類型作品百花齊放,填補了之前的空白。劍與魔法(Sword and sorcery)、中世紀奇幻(medieval fantasy)和奇幻冒險故事(fantasy adventures)在20世紀90年代占據主導地位,而在這之后,城市奇幻(urban fantasy)作品大量涌現,隨之而來的是,帶有蒸汽朋克色彩的煤氣燈奇幻(gaslamp fantasy)和其他亞類。目前,捷克奇幻小說蓬勃發展,且似乎由才華橫溢的年輕女作家主導,如米哈埃拉·梅爾格洛娃(Michaela Merglová)或佩特拉·斯洛瓦科瓦(Petra Slováková)。
捷克科幻小說在不久的將來會走向何方?年輕一代科幻作家漸有直接用英語寫作、更積極尋求翻譯機會的趨勢,例如揚·科陶奇(Jan Kotou?)、盧切·盧卡喬維喬娃(Lucie Luka?ovi?ová)以及我本人。這一代人也與國外的科幻小說有著更直接的聯系,常常閱讀新近出版的英語作品,并與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幻作家、譯員和編輯保持聯系——這些國家并不一定以英語為第一語言。雖然英語仍然是通用語言,并促成了大多數國際交流,但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類型變得越來越國際化,國際作品開始出現在主要科幻小說獎項中,過去,這些獎項雖自稱是“世界獎”,但都只關注英美國家作品。這一切變化也同樣會影響捷克科幻小說,捷克科幻小說努力尋找著自身在獨特性和全球化之間的位置。也許,捷克科幻小說會繼續追隨全球科幻形勢,并加入“本土風味”,但我們是否可以期待,未來會出現一部真正影響世界的捷克科幻作品,如恰佩克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一般呢?
我想可以的。雖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但這話已被推翻了許多次。也許,當代和未來的捷克科幻作家中會出現一位深具原創性的新人思想家,這位思想家會提出一個全新的科幻概念,幫助我們思考世界,實實在在地創造未來。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中國,科幻作家們正在積極努力地做著這件事——畢竟,除了塑造未來這個目標以外,科幻作家還有其他更宏偉的目標嗎?
注釋
1 除文中特別說明外,本文中出現的所有人名、書名均按照捷克語音譯,所有腳注均為譯者注。
2 捷克民族復興運動,指的是18世紀至19世紀之間,發生在捷克土地上的民族復興文化運動,該運動旨在恢復捷克語言、文化以及民族身份。
3 泥人(Golem,音譯為戈侖),又叫魔像,是傳說中用巫術灌注黏土而產生自由行動能力的人偶。
4 推想小說是一種廣泛的文學分類,包括科幻、恐怖、奇幻、架空歷史、烏托邦和反烏托邦、超級英雄,共通的特點是其中包含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
5 拉比·勒夫是16世紀一位重要的猶太神秘主義者和哲學家,傳說他用伏爾塔瓦河岸的粘土創造了一個泥人,并通過儀式和希伯來語咒語使其復活,以保衛布拉格的猶太區免受反猶太主義的攻擊和大屠殺。
6 蓋尼米得,據英語音譯,又稱加尼米德、伽倪墨得斯,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的一位王子,以美貌著稱,宙斯因為喜愛他將他帶走作神的斟酒者。
7 即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1),又稱人造地球衛星1號,是蘇聯研制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8 正常化時期指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薩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書記,進行所謂“正常化”,開始壓制國內黨內的自由化傾向,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結束。
9 天鵝絨革命(捷克語:Sametová revoluce,斯洛伐克語:ne?ná revolúcia),又譯紅絲絨革命,狹義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從1989年11月16/17日開始到12月29日結束(東歐劇變時期)發生的反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統治的民主化革命,從而結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黨專制,并且讓捷克和斯洛伐克兩者的矛盾關系上升,為之后的和平分裂埋下伏筆。因為其轉型過程太過順利和平,如同歐洲絲綢——天鵝絨一般平滑柔順,故而得名。
10 這里指的是“天鵝絨分離”(捷克語:Zánik ?eskoslovenska,斯洛伐克語:Rozdelenie ?esko-Slovenska),亦稱天鵝絨的“離婚”。即,自1993年1月1日起,原先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此名稱是來自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意為“如同天鵝絨一般順利絲滑的解決爭端”。
11 YA是Young Adult的縮寫,意為青少年。YA fiction指專為12~18歲青少年創作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