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江城奇人黃樹森
    來源:長江日報 | 郭珊  2022年10月25日08:41

    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獎名單公布,評論大家黃樹森之名赫然在列。我接到任務,為頒獎特刊撰寫一篇有關他生平、成就的人物小傳。說來也是因為和黃老師特別“有緣”。做了20年的文化記者、編輯,交往過的名人自然不算少,但在心目中,他卻是授業恩師一般的存在——碰面不多,但神交不絕,多年來積攢下的采訪筆記、通訊往復,保存尤為完整。時隔多年重溫,仍見字如晤,時時感受到一股思想活水的浩浩湯湯,一字一句發射出“脈沖”一般的強烈震感。

    我曾經把這種隔代的“投契”,理解為文化地緣上的親近所致——他原籍武漢,而我是重慶人,渝漢方言、習俗本就沾親帶故,均是長江一脈的水陸要沖,遍地都是江湖傳奇。他素以眼光“毒辣”、思維“鬼馬”、敢于“嗆聲”、筆力“生猛”著稱,身邊人都習慣恭恭敬敬稱他一聲“黃老板”。在千里之外流行清蒸、白灼的嶺南,這紅油鹵湯里滾過的交情,自然顯得非同一般。

    俗話說,不是猛龍不過江。“務實”,是廣東人的祖傳技能;而文化之類“務虛”的事業,就成了各界“過江龍”大顯神通的舞臺。黃樹森自20世紀50年代求學于中山大學以來,一直留在廣東從事文學編輯、文藝研究和評論事業。70年代末,在那個文化界春雷乍動、萬物啟蟄的年代,“黃樹森”之名開始頻頻見于全國文壇,勇批“文藝黑線”論,痛斥教條主義,為“香港電視”辯護,替“恭喜發財”張目,曾是內地率先引進港臺小說和新派武俠小說的“第一人”,正像其名,他親身見證了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許多新潮流,是如何隨著舊體制的解體、舊觀念的湮滅而悄然萌動,從“咬破小孔”鉆出地表,直到構織為一大片繁茂蓊郁的南方人文“熱帶雨林”。

    新千年后,他又牽頭主編《廣東九章》系列,借韓愈、蘇軾、梁啟超、魯迅等古今名人對嶺南的點評,深入探尋和提煉廣東“經濟強省”光環背后的“人文基因”,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粵商文化、僑鄉文化……

    1935年1月出生于孝感、今年已屆米壽之年的“黃老板”,做了一輩子替嶺南人文把脈、掘寶的工作,但某種意義上來說,其文風與個性仍深得故鄉風俗熏染,至少對于我這個從未實地造訪武漢的人而言,結識十余年來,竟慢慢從中摸索出一條通往鄂地精神秘境的私交小徑。

    比方說,他向來反感“峨冠博帶”的學院式文章,厭惡套路、模板、空話、扯淡,講究“平常心、說人話”,正如洞房花燭夜就該直奔主題,繁文縟節只會勞神敗興,辜負良辰,這一風格頗為符合“九頭鳥”給予外人機敏、實在的印象;再如他縱橫文壇六十載,政、經、文、娛,都能施展輕功騰挪閃轉、去去就來,更練就了一門“蘭花拂穴手”,無論何許話題,抓、捏、鎖、拆,又快又準,頃刻間令人麻、啞、暈、笑。“板眼”之多,所涉之廣,四沖八達,既縝密又透氣,亦不啻為“九省通衢”之于人格相互參證的一重投影。

    在廣東文化圈內外,流傳著由他總結出的一套“評論十八律”,包括:評論要像“公雞早叫”,搶占先機;要講求氣勢,“像武俠小說開頭的樣子”;還要時常改變打法,好比戀愛的招數;至于評論的標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好比臭豆腐,他說臭不可聞,你解讀起來卻是‘另類的香’。”

    大凡名嘴多半是老饕,“黃老板”也不例外,“十八律”中特別申明:評論的地點很重要,“在滿漢全席上談問題和在麥當勞里談,絕對質量不一樣!”

    好幾次接受“黃老板”的親炙都是在飯桌上。話匣一開,照例是東西南北,無遠弗屆,萬事萬物都滋味入骨,樣樣可以拿來下酒。來廣東已經60多年,而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母親做的一手湖北家常菜:藕夾、豆絲、糍粑、排骨藕湯、黃陂三鮮……

    關于早年經歷,他寫過一篇《少小離家》的長文:他出生于“鐵路世家”,父親之后三代人很多都在鐵路系統就職,遍布機務、電務、車務、警務、測量等各個行當。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人就要打進武漢,父親決定帶著全家人“跑反”,一場持續十多年、地跨鄂、湘、桂、黔諸省的遷徙流離就此展開,光是小學就讀過六所,兜兜轉轉才在武漢畢業,然后在桂林讀完初中,在衡陽讀完高中。長途跋涉,饑寒交迫,不僅令他“頭頂生瘡、腳底流膿”,更是從小就見識到世相人心的斑駁紛繁。

    “人生的三個終極恐怖:死亡、未知、孤獨。我的童年和少年,三者有了其二。”他這樣寫道,“火車的南來北往,列車上的三教九流,鐵皮車廂里的嬉戲打鬧,潛移默化中練就了我的‘鐵道江湖’,一早決定生命的道路和趨向——體面和尊嚴。”

    直到1955年南下廣州,看到了紅棉、烏欖、炮仗花,就此平安落定,半個多世紀過去,“漂泊中的靈動生機,江湖中的忍耐適度,做人的獨立自由”,成為那場“淬礪”記憶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少了一端,便不完整。

    十年前,他曾經受邀回武漢參加一個辛亥革命文物捐贈儀式,趁著行程間隙前往襄陽、武當、十堰、神農架、三峽探訪。最初離開湖北時,他才四歲,故鄉的山川草木幾乎都是陌生的,然而,他詫異于小時候母親教的童謠俚語依然爛熟于心;更意外的是,自己竟然還能操著一口湖北話跟人交談。

    就在那次故地重游期間,兒時的記憶,風起云涌齊齊襲來。尤其是從武漢到襄陽途中,臨近出生地孝感,愈發讓他感到心緒不寧,血脈僨張。他清楚地記得,父親在逃難時,經常對他念叨:你是夏口人,母親是黃陂人。記得母親裹著小腳、穿著大衿衫、體態豐盈抱著一歲的他,在孝感火車站月臺上拍攝的那幅照片。一種強烈沖動,使得他在手機上輸入一段話,與親友共享:“過境孝感,此系俺娘生俺的地方。時為一九三四年臘月初六。”在襄陽,他起了個大早,穿家過巷,去找一種兒時吃過的“面窩”……

    他驀然驚覺,生命的密碼、支撐、記憶,皆源于一種人之初的認同感,存在于體內深處,等待著在某一刻叩問之下蘇醒、明朗,直至戰栗。也許,一生的著作等身,一切的洞見和探求,撥開時代的層層疊映,際遇的順流逆流,最終都是遠行過后一場向著血肉母土溯源而上的漫長還鄉。

    在那之后又過了十年,盡管已經進入“不問滄桑,只道天涼”的人生階段,但“黃老板”還是個容易“動情”的人,一不小心,就忘記了醫生和家人“喜憂兩忘”的忠告。他深深懷念母親生前的教誨:“你吃我的,是睡著吃;將來我吃你的,是站著吃”,提醒后輩勿忘“以孝為先”的家訓;而前兩年,他讀到了曾與海瑞齊名的清官陳瑸與康熙對話整理成的《天語下問》一文,有感于陳瑸對“正心誠意”的恪守及其今日的寂寥無聞,他一口氣寫下七八千字予以“怒薦”。

    “家”與“國”,“孝”與“誠”,這些他試圖極力挽救的“記憶”,也成為理解黃樹森其人最重要的一行注腳。

    想起他的“評論十八律”,位居其首的,是看似平常的四個字:“心懷誠意”——“讓人在夏天感到秋涼,瞌睡時給個枕頭,正要渡河而恰逢船來,好的評論便該如此。”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不知這位暮年的智者想起家鄉時,是否就像我此刻感念他的恩惠時一樣,聽見黃鶴樓上又飄來悠遠的笛聲呢?

    (作者系南方日報文體新聞部副刊負責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chinesehd精品酒店|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免费下载|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手机看片在线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香蕉伊思人在线精品|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91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97精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