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喜聞桃李滿園開”——紀念翻譯家方重
    來源:文藝報 | 韋 泱  2022年10月13日08:35
    關鍵詞:方重

    余生亦晚。我在上世紀90年代與不少翻譯家老先生有交往,卻與方重教授緣慳一面,未及親承謦欬,殊感遺憾。但這不妨礙我讀方重先生譯著,學習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人格品德。

    幼承庭訓,打實學問基礎

    晚年方重

    方重先生(1902—1991)字蘆浪,祖籍江蘇常州,于1902年出生于安徽蕪湖,因出生這天正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所以名“重”即由此而來。這是一個知書達禮、簡樸貧寒的普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方賓觀,精通四書五經,卻具有更寬廣的視野,曾自謂:受過張之洞時候的那種“新式教育”。當然,他也想把兒子引往這一教育途徑。母親是出身常州的書香世家,正巧,外祖父在家鄉創辦新式學堂,為常州縣立“冠英小學”。這樣,父親就把7歲的方重送到岳父家,由外公拉著方重的小手,走進了這所學校。

    說起方重父親方賓觀,可不是等閑之輩。他很早就考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輯,長期進行國文字典的編纂工作。我手頭一冊厚厚的《白話詞典》,就是方賓觀所編,由商務印書館初版于民國十三年三月(1924年3月)。編者在此書的《例言》中說:“本書除北語外,所收方言以蘇滬為較多,有兩個原因,一、白話小說以北語和蘇白為多,取材容易些,應用亦繁些。二、上海是交通中心,各地的方言都容易混合,容易傳播,可謂最有介紹做標準語的資格”。近百年前方賓觀對國語及其標準和應用,便有這樣的認識,實屬不易。他把兒子送入的這家小學,除語文、算術、英語、史地外,還有供學生玩玩的寫字畫畫課,以多方面啟迪學生智力。六年后的1915年,方賓觀又把兒子送到上海,讀同樣的新式學校“民立中學”。中學基礎打扎實了,他一舉考取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中等科二年級(相當于現在的高二),那里有孟憲承、林語堂等一流教師,方重的英文水平自然穩步推進。升入高等科時,他已矢志獻身文學事業,主修英國語言文學專業。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方重與同學們走在游行隊伍前列,喊著激昂口號,沖進賣國賊曹汝霖的家。他后來回憶說:“當時我只是憑著凡有志熱血男兒都有的愛國熱情參加了這次運動,沒想到,從此奠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可以說,方重是一名愛國的老資格翻譯家。1923年,方重從清華大學畢業,赴美留學,先后入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師從國際著名喬叟研究學者塔特洛克教授等,從事英國語言和文學研究。幸運之神來了擋也擋不住,方重在那里與留學南加州大學的常州姑娘葉之蓁邂逅,并喜結連理。1927年,北伐戰爭取得節節勝利,長期軍閥混戰的局面有望得到終結。聞知這一振奮人心的國內形勢,方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完《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和中國》博士論文后,不等學位證書到手,就毅然攜帶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兒,回到祖國,投身教育事業,以實現自己“教育救國”的理想。

    在清華同窗聞一多的推薦下,方重回國后,即赴南京,擔任第四中山大學(中央大學前身)英國文學教授。不久,又因聞一多之邀,出任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方重的嚴格施教,在珞珈山的武大是出了名的。當年學生、我國語法學家章振邦先生不忘恩師:“先生奉行啟發式教育,教名家名著,并不照本宣科,而是擇其精華,深入講透,其余的留給學生去閱讀和思考。所謂舉一反三、授之以漁吧。”如此,方重培養出章振邦、葉君健等一大批外語人才。

    在武大教學管理中,方重也是以嚴謹著稱。僅武大圖書館所藏英語類圖書,尤為齊備豐富,書名一目了然,書籍井井有條,以外國作者的出生年代為序,重要英語作家的作品應有盡有,至今都有增無減。這與當年方重任武大外文系主任,前后15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兩項第一,蜚聲中外文壇

    武大教學之余,他勤奮譯書,先后在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了《近代英國散文選》《英國詩文研究集》,以及喬叟作品兩種《特羅勒斯與克里西德》《坎特伯雷故事》。那時在重慶,印刷條件甚差,都是黃黃的土紙本。

    1944年,應英國文化協會和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的邀請,方重前往英國講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先后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以及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其間,他接觸到更多的英國原版文學作品,尤其是關于喬叟的第一手資料。他想,可以結合早年導師關于喬叟的教學課題,把從30年代后期著手翻譯的喬叟作品,持續進行深入研究。他參照牛津大學1912年初版《喬叟全集》,以及1943年美國紐約出版的喬叟作品英文今譯散文體本和詩體本等,投入艱苦的增譯補譯中。

    喬叟用的是古代英文寫作,翻譯起來難度頗大。以《坎特伯雷故事》為例,其中《梅利比的故事》《牧師的故事》是散文體,其他多為敘事詩體,為了統一體例,譯者基本以散文體翻譯為主,重點在表達作品的敘事內容,又輔以注釋,對作品的風格韻律加以說明,而有的抒情詩,則按原作的格律譯出。翻譯之難就在于此,尤其是詩體作品,要恰當而準確地譯出原作內容、韻律、頓步等,對譯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而作為中古英語譯者的方重,對此慎之又慎,反復斟酌才下筆,可謂殫精竭慮。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方重才將喬叟全部作品譯完,成為中國翻譯家中,完整研究譯介有“英國詩歌之父”的偉大文學家喬叟作品“第一人”,1955年由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坎特伯雷故事》,1962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喬叟文集》(上下卷)。

    記憶中,我第一次擁有的喬叟作品,即是這套兩卷本的《喬叟文集》。時至20世紀80年代初,在新華書店工作的好友小蔣,提前一天到我家,天已經擦黑了,他悄悄告訴我,明天一早書店開售外國文學名著。翌日天未亮,我就到書店門口排隊。每人隨機購買,限書一種。我買到的正是《喬叟文集》,如獲至寶。

    在英國講學的兩年多時間,方重主要向西方學生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講中國的唐詩宋詞,講中國的歷代散文。尤其是講到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其曲折人生、性格習慣、思想作品等等,引起了外國學子的極大興趣,一些學生還試著用英文來翻譯陶淵明的作品。

    方重一一認真閱看,既為他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真求學的精神所感動,又為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因為他們理解上的偏差謬誤而感到不安。同時,他也感慨:“我在英期間,為了使英人更多了解中國文化,曾對照我國古代詩歌多種英譯本,發現不少譯文不甚確切,因此,在研究喬叟之際,傾力翻譯陶的詩文,為中英文化交流作些努力。”他這樣說,也落實在行動中,把陶淵明的全部作品找來,優選后以中譯英,讓更多的外國學子、學者進一步了解這位中國古代大詩人。1955年以來,方重把陶淵明的大部分詩文譯成英文,并撰寫了這方面的學術論文多篇。到1980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陶淵明詩文選譯》英譯本。經過前后近40年的努力,終于完成夙愿。北大教授王瑤讀了此書后說:“方重先生真是一位理想的學者、翻譯家,他的工作對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民的互相了解,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貢獻。”

    方重認為,要較為透徹地了解一位古代文學家,就要閱讀他的全部作品,比如陶淵明,他有《閑情賦》《歸去來兮辭》等,可稱為田園詩人。但在他這些歸田退隱的詩文中,還有“濟蒼生”的抱負,流露出關心世事與忘懷得失的矛盾心理。同時,只有對作者的思想有更充分的認識,閱讀分析其作品,才能更深刻更有分量。可以說,方重是國內講述研究陶淵明,并把他的詩文完整翻譯并介紹到國外的“第一人”。

    他始終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把中華文化精華傳播海外,以振國威。把西方科學文化精華吸收進來,以振民風”。

    老驥伏櫪,奉獻教學翻譯

    方重曾說:“我畢生只做了教學、翻譯兩件事”。圍繞這兩件事,他做了無以計數甚至事無巨細的工作。

    1947年,方重完成兩年多的英國講學歸來,應聘到浙江大學任教,后擔任外文系主任。1953年調到上海復旦大學、華東師大任教。1957年調任上海外國語學院西語系主任、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這年,成立上海外文學會,方重當選副會長,兩年后升任會長。外文學會是上海外語翻譯的專業團體,隸屬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更是翻譯工作者的家園。他每年要撰寫學會總結,起草年度工作計劃,主持各類研討會、座談會,比如“學會如何貫徹雙百方針”“如何區分外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華與糟粕”等等。如今還有會員記得,方重主持學會年會時,一口流利的英語開場白,讓大家開懷暢笑。他還要編印出版《外國文學研究》叢刊、外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名著等書刊,以及編印《上海外文學會簡報》,落實會員的研究課題,解決會員外國原版書缺乏、翻譯資料難尋等困難。他不僅幫助會員完成課題,包括給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作增補和校訂工作,這占去了他大量時間,自己還翻譯了莎士比亞名劇《理查三世》,研究莎劇的藝術成就等,他也是中國研究和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最早的譯者之一。50年代后期,外文學會已發展擁有四五百名會員,包括“文史哲理工經”等各個領域的翻譯精英,如巴金、朱雯、吳朗西、羅玉君、李青崖、草嬰、任溶溶等,有近30種大小語種,頗具規模。會員們互相交流、研討批評蔚然成風。

    1984年,《中國比較文學》創刊,他被選為副主編,在創刊號上就比較文學的工作重點,他提出《應以中國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見解。他指出:“比較文學”這個詞,是從西方傳來的,但“比較”這種方法,卻是中國古已有之。我們中國人搞比較文學,就應當以中國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如中西比較,中亞比較,中非比較,目的是促進本國文學發展。方重在對喬叟、陶淵明的翻譯研究中,體會到不少中西文學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點。他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中國文學史為什么沒有出現史詩的問題。在比較文學領域里,方重也是國內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專家之一。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廖鴻鈞說:方重很早就具有比較文學眼光,提倡中西不同語種的學者廣泛交流。對于中國比較文學,方重可謂開疆辟土的功臣。

    1986年,方重在“上外”成為第一位英文專業博導。他說:“我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總覺得有許多事情來不及做。愿今日的大學生研究生,到了我這樣的年紀回顧一生時,會比我少一點遺憾。雖然年屆80歲高齡,我仍在帶研究生,從事繁忙的翻譯工作,以及外文學會的工作”。

    我的忘年交、95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吳鈞陶跟我談起方重,也是充滿敬意。吳老說,由于自己從小生病,未初中畢業,在病榻上“躺平”6年,只有病歷沒有學歷,且成了殘疾人。但自學外語,將魯迅和杜甫的詩歌中譯英,其中得到了方重教授的諸多指導和幫助。吳老向我描述了方重的形象:不高的個子,膚色白凈,頭發花白,戴著眼鏡,一派溫文爾雅的氣質,卻是一位常常在家搗鼓煤球爐,在校提著暖水瓶,到開水間打水的淡定長者。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工作時,吳老有幸成為方重《坎特伯雷故事》重版再印的責任編輯,兩人建立了深厚友情。在方重八十大壽時,吳老寫了一首七律祝賀,其中有“吟詩喬叟垂文史,采菊陶翁傍棘籬”之句,高度概括了方重一生對中外文化的貢獻。而方重自己晚年有詩云:“八旬半盲方重老,山光水色夢中繞。喜聞桃李滿園開,尤憐落英墻外飄。”詩中表達了盼海外學子早日歸來、服務祖國的殷切希冀。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在放|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热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56prom在线精品国产|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97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 | 91精品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