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回顧和總結的底氣
創意合作部是一個年輕的團隊,除了我這個“60后”,全是“70后”“80后”,由此我混跡其間,常常忘了自己的年齡,感覺也和他們一起成長,感受和親歷著作家出版社前進的腳步,一晃已近9年。于今,我已到退休之年,卻真切地感到依依不舍。但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如果沒有這種新舊的更替,社會怎么發展和進步?
2014年,我來到出版社,組建了這個叫“創意合作”的部門,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負責對外合作的事情,利用社會資源,包括圖書項目和選題,并按照既定的要求和模式編輯制作成書。這是個沒有挑戰的工作,長此以往,編輯會喪失獨立策劃和創新的能力,成為為人作嫁衣的編校者。我自23歲做編輯起,就不喜歡為人作嫁衣這個詞,我比較認同薩克斯·康明斯的比喻,編輯應該是一個“清潔維修工”,而且他說:“書是集體努力的產物。”我相信這一點。
作家王松幾次說我在編輯他的書的時候起“飛智”,“飛智”是相聲界的一個詞,就是突發奇想,以致產生超出常規的創意和效果。這當然是王松對我的鼓勵。一本書,從作者開始創作到完成稿件,再由編輯審校、修改、編排,然后組織設計、印刷,最后推向市場,編輯在其中起到了類似電影拍攝過程中導演的作用。他需要與作家溝通,需要做出判斷、提出建議,甚至修改加工,需要全方位地對一本書負責。后來出版社領導看到了合作出版的弊端,逐步壓縮合作出版的規模,開始更多發揮年輕編輯們的自主創新和開拓能力。于是編輯們放開手腳,不僅主動策劃選題,還積極參與和組織營銷和宣傳工作,策劃和出版了一系列好書。最明顯的進步是在2020年上海書展上,全社一共舉辦了7場新書發布和簽售會,我們部門就占了5場,分別是張平的長篇小說《生死守護》、王小平的長篇小說《三色鐲》、王松的長篇小說《煙火》、潘亦霖的訪談錄《我,來自廣院》和王霄夫的長篇小說《上海公子》,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其中《三色鐲》一書在上海書展上千場活動中,被評為“書展十大活動”。一旦開動腦筋,這些年輕編輯的能量是無窮的。
這些年,我們一共出版了400多種圖書,其中《苦難輝煌》已經成為出版社經典的暢銷書和常銷書,共出版了平裝版、精裝版、大字版、青少版和典藏版五個版本,至今已經發行過百萬冊。還有《一個人的張燈結彩》《穹廬》《暖夏》《駐村筆記》《騎馬周游世界》《我是夏始之》《海奧華預言》《大河初心——焦裕祿精神誕生的風雨歷程》《北平無戰事》《紙上繁花》《英格力士》《做局人》《銅行里》《從黃土高原到白山黑水》《婦女簡史》《人類筆記》《生死疊加》《小別離2》等,其中《文壇新觀察》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暖夏》入選2021年度“中國好書”,《駐村筆記》《騎馬周游世界》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加油站的故事》獲第八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我是夏始之》獲得第十九屆百花文學獎,《生死守護》獲首屆曹雪芹華語文學大獎、第三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并入選“2020年度影響力圖書”。
回看這些年,我感覺我們確實收獲滿滿,甚至超出了我的預想。編輯們能干卻又低調,默默地為出版社添磚加瓦,創造著輝煌。作家出版社的傳統是強調編輯個人的獨立操作能力,而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更注重相互之間的合作和互補,比如在書的編輯、推廣和宣傳方面,充分發揮協作精神,使編輯部成為一個團結和諧的集體。在這里我要寫下這些編輯的名字:丁文梅、宋辰辰、楊兵兵、朱蓮蓮。
最后有一件事,讓我至今耿耿于懷。在去年的全社編輯總結會上,我因為面臨退休,回顧了自己到出版社以來的難忘經歷,發表了一通心得感慨,有些傷感和激動,或許正是因此,我被評為出版社2021年度的優秀編輯,我知道這是社領導和同仁們對我的勉勵,但我從心底里希望這個獎勵應該給我們部門的年輕編輯,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我有回顧和總結我們工作的底氣。所以我要感謝他們,也感謝這些年的美好時光。祝福作家出版社在新的十年里更好,再創輝煌。
(作者單位:作家出版社創意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