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媒介融合:時代新語境與文學研究新思維
    來源:文藝報 | 劉小波  2022年10月08日09:16

    近些年來,文學終結論不絕于耳,尤其是大眾文化興起,視聽藝術形式對傳統的語言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時間證明,文學并沒有真正終結,而是在媒介語境中走上了融合發展之路,融媒體發展促使文學迎來新的生機。近十年來,媒介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融媒體對文學的影響也進一步加深。從創作層面來講,融媒體對作家與創作影響至深,而文學的研究也與此分不開。融媒體對文學研究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文學媒介學的勃興就是表征之一。文學媒介學的關注點除了集中在傳播載體層面,也需要回到文本本身,注重文本編碼時的跨媒介特性。

    媒介勃興與作為“事件”的文學

    媒體的全面介入使得媒介問題變得極為重要,媒介自然也會進入到文學、藝術領域,文學媒介學、藝術媒介學漸成氣候,文學媒介學的相關成果不斷涌現。這種時代的新變化與新語境讓我們面對文學這一古老的藝術時,也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研究思維,將靜態的文字文本,轉換為一種動態的、復合的文學事件來對待。文學從將各種介質材料組合進文本編碼,到經過媒體傳播,再到受眾接收解碼,是一個傳播過程,也是一個媒介事件。“作為事件的文學”成為學界的一種重要的聲音,近十年來,事件思想不僅在國際學界得到持續、前沿、開放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包括哲學、政治學與文學等學科在內的我國學術界的興趣,就連文學史的書寫也變成了一個“事件”,而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經過傳播,文學成為“事件”。比如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前,媒體都會炒作作家的賠率,中國作家也經常“榜上有名”,文學獎儼然成為一個媒體事件。國內一些文學獎項也在媒體助威中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比如以“小冰”寫詩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機器人文學出現,引發了文學倫理新的思考。

    微博文學、手機文學、網絡文學、人工智能文學等文學形態則讓新媒介直接切入文學。雖然文學的多媒介特性一直都有,當前時代更為明顯,傳統的出版物中其實已經蘊含著媒介思維,而那些新興的出版形態更是一種多媒介的產品,這樣的出版物已經探索了一種圖書出版與視覺的互動,打破了傳統書籍的形態,視聽文本在未來也并非不可能,網絡文學中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少具有超鏈接功能的互動文本,“制作”“算法”“自動化”等手段和詞匯也開始進入文學界。

    正是媒介的全面介入,讓跨媒介敘事蔚為大觀,廣義敘事學便是立足于此,逐步興盛。比如趙毅衡的《廣義敘述學》、傅修延的《中國敘事學》、李怡的“大文學觀”都是典型的跨媒介研究,涉及多種藝術門類。這種媒介思維下展開的研究并不只考察當前語境中產生的文本,也會回溯那些文學史上的文本。在當前語境下,再回頭去考察百年中國白話文學史,就可以對一些曾經所忽視的東西進行補課,比如文本中的媒介問題。在新思維下打量舊文本,可以獲得新的闡釋。近年來的相關成果也有出現,文學研究既要關注作為成品的作品,也要思考那些編織進文本的介質材料。

    融媒體與當下文學生態

    融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作家培養機制和作品發布渠道。當下活躍于文壇的新生力量幾乎都不是憑借傳統模式走上文學之路,而是依靠博客微博、豆瓣網、貼吧、手機APP等平臺走上寫作之路的,尤其是“80后”“90后”作家們,很多都有網絡平臺寫作的經歷,甚至是依靠這些網絡寫作傳播平臺起步,由此他們會在自己的簡介中加入網絡ID。比如紅極一時的豆瓣小站,就是很多作家創作生涯的第一站,再比如一款名為“ONE·一個”的APP,也是不少青年作家的出道平臺。當然,文學之路起步之后,他們便很快將現代與傳統接軌,走上融合之路。近年來,以《收獲》為代表的傳統文學刊物,也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應用的推廣,使傳統文學跨界出圈。中國作家網也設置原創頻道及征文大賽,讓作品發布渠道更加便捷通暢。融媒體對文學形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文學明顯變得更加“自由”。僅從體量上來講,就向兩端無限延伸,一是“微”,一是“大”。手機短信文學、博客文學、微博文學、APP文學、朋友圈文學等微文學逐步興起并壯大;另一方面,文學的體量不斷加大,網絡文學中百萬字、千萬字篇幅的作品屢見不鮮。

    在研究層面,融媒體對文學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微批評逐步興盛,業余批評和職業批評并行不悖。網絡提供了各種普通讀者也可參與的批評渠道,豆瓣點評、微博點評、知乎問答、購書平臺對購買圖書的評論、朋友圈所發表的感悟等等,都是網絡微批評的一分子。并且,很多職業批評家也會借助這些網絡手段進行文學研究,對專業的學術研究而言,也是很有幫助的。文學的媒介研究在近年的學術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出版了胡友峰的《媒介生態與當代文學》、單小曦的《媒介與文學:媒介文藝學引論》、黃發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金惠敏和王福民的《間文化·泛文學·全媒介》、王俊忠的《融合:文學與媒介》、孫正國的《文學的媒介遭遇:〈白蛇傳〉的敘事研究》等成果。這些多集中于外部的研究,是對傳播途徑變遷的探討。文學媒介學的論域集中在報紙、期刊、文學出版、文學機構、文學評獎等方面。融媒體對文學的影響體現在作家培養機制、發表出版模式、傳播手段等多個方面。目前文學媒介學中的“媒介”一詞的內涵,基本上集中在傳播載體這一層面上,主要研究文學的傳播載體,如期刊報紙、網絡新媒體、文學制度機制等。無論是媒介作為藝術材料、傳播手段,還是作為藝術的形式,在一定意義上是不可割裂的,共同參與構成了藝術創作、傳播和接受全過程。一方面是文學媒介學的興起,另一方面對文本本身也有新的研究路徑。

    縱觀整個藝術發展史,媒介一直是藝術實踐的必需要素。在藝術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媒介變革,無論是“材料”還是“傳播”意義上的變革,多會引發藝術形式與審美的重要變化。媒介是符號表意的成分之一,有時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對藝術意義的解釋,往往集中到媒介的運用。有理論家認為現代藝術的特點是“節節向工具讓步”,也就是說,媒介成為藝術的主導成分。符號信息的發出、傳送、接收,現在可以克服時空限制,越過巨大跨度的間距相隔,這是人類文化之所以成為符號文化的一個重要條件:被媒介技術改進了的渠道,保證了文化的表意行為能夠被記錄、檢驗,保留給后世。媒介與技術,媒介與人的感知渠道,媒介與人類文化的符號表意都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媒介所包含的外延十分寬廣,既是一種傳播載體與手段,也是一種文本編制材料,更是一種藝術(有意味的)形式。簡單來說,媒介就是組成文本的材料和介質及傳播載體。但是很明顯,當下很多的藝術媒介學研究成果將媒介研究限定在傳播載體上。所謂的文學媒介學也大多集中在傳播載體的討論上,對最原始的組成材料及最高級別的藝術形式關注較少,而藝術的跨媒介特性不容忽視。

    跨界出圈與文學的跨媒介編碼

    當下是一個傳播的時代,大眾傳播全球性的崛起已改變了日常生活的經驗性內容。傳播技術革新、媒介從技術升格為文化、傳播對日常生活無孔不入,都是媒體時代的表征。在文學傳播上,各種現代手段的運用,讓文學“起死回生”,微信公眾號成為所有文學刊物的重要門戶,影視反哺文學的現象也很多,很多文學刊物、圖書出版也開始注重與短視頻平臺的結合,技術的發展在擴大著文學的影響力。而縱觀融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并沒有削弱文學本身,在內容上并不抵牾,在傳播方式上更為有力。

    傳播手段多圍繞在文學外部,一般的媒介研究也側重媒介作為傳播載體和形式的研究。但同時,媒介本身就構成了藝術編碼的材料,跨媒介藝術蔚為大觀。文學的跨媒介編碼,是對冷媒介的一種“升溫”。借助其他媒介,文學可轉換為一種熱媒介。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有冷熱之分,熱媒介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多,清晰明確,無需更多感官和聯想就能理解;冷媒介則相反,顯在的信息含量少,需多種感官聯想配合理解,增強解釋。按照這樣的邏輯,歸結起來,一個藝術體裁的冷熱程度,要看使用媒介的種類和數量。大致來講,文字媒介熱度低于音樂和圖像,同時,媒介越多,其熱度越高,媒介越少,其熱度越低。因此,藝術編碼多是跨媒介的,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對自身“升溫”,防止被淘汰的命運。

    其實除了文本外的傳播環節,在文本生產的階段,任何藝術都不是單獨媒介構成的,不同的藝術體裁在文本編碼中所使用的媒介數量不盡相同。一直以來,文學都存在跨媒介敘事現象。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編碼所用材料算是使用媒介較多的一類。文學的圖像化、文學的戲劇化、文學的影視腳本化、文學的音樂化等提法都不僅僅是一種闡釋的強加,而是真正基于文學文本在編碼過程中使用了其他媒介。文學的影視化最為明顯,視聽藝術和文學相輔相成,文學的“腳本化”必然會注重媒介特性。伴隨著這樣的發展趨勢,未來文學作品的媒介性會更加凸顯,文學中的媒介也必將更加多樣。當媒介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媒介時代成為學術研究的時代背景,這一問題不應再忽視。比如近年來的文學影視互文研究、文學圖像學、聽覺研究等,產生了傅修延的《聽覺敘事研究》、趙憲章的《文學圖像論》及其主編的《中國文學圖像關系史》《文學與圖像》等成果,其背后的邏輯就是文學的跨媒介編碼及研究。

    藝術因媒介而發生深刻變革,媒介的變化遠遠不止傳播方式的變遷,而是涉及“文學場裂變”的根本性轉變。文學的媒介化使得文學的創作和閱讀進入“數字化”時代,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交流程度空前提高,創作空間也被無限放大,創作題材不斷被釋放。媒介生態對當代文學產生了深廣影響。而在傳統的文字媒介中嵌入其他的媒介形式成為文學編碼的重要模式,這既是傳統的延續,也是當下媒介語境中文學創作的新要求。傳統的文學媒介的提法集中討論文學的傳播環節的問題,很少的部分涉及文本本身,這樣傳統的研究或許并不能解釋文本的編碼問題,還需要回到文本本身來思考這一問題。最近十年,這樣的研究苗頭已經出現,期待能有更多的成果問世。

    (作者系《當代文壇》編輯部主任)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亚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ⅴ| 亚洲永久精品ww47|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99大香线蕉| 欧美精品VIDEOSEX性欧美|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99re九精品视频在线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99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久久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