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抗戰文藝先驅 國家話劇院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國慶首演
慶祝新中國成立73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7周年,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周年,10月1日至7日,由田沁鑫導演,葉小綱作曲,秧禾之文工作社編劇,中國國家話劇院與國家大劇院、央視網合作推出的國話首部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全劇以波瀾壯闊的筆觸展現了1931至1945年的14年抗戰歲月中,胸懷愛國之志的文藝家們為尋找中國出路的求索、掙扎與奮斗,以當代舞臺語匯展現了民族危難時期中國文藝的精神和力量。
《抗戰中的文藝》劇照 高尚 攝
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話劇院藝術家回信精神的行動之一,該劇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優秀藝術家們的一次集體亮相,也是國家話劇院致敬為中國自立自強作出貢獻的文藝先輩之作。全劇以歷史中真實的人物為劇中角色,涉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漢、夏衍、歐陽予倩、洪深、聶耳、冼星海、丁玲、張瑞芳、舒繡文、白楊、秦怡等眾多文藝名家,展現了左翼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各藝術樣式。劇作飽含民族情感,致敬抗戰中的文藝經典作品,鋪陳抗戰文藝的壯麗畫卷,在表現手段上嘗試將裝置藝術、影像藝術和戲劇表演藝術相結合,在光與影、演與歌的詮釋中追憶崢嶸歲月,繼承中國革命文藝精神,書寫新時代的精彩華章。
《抗戰中的文藝》劇照 塔蘇 攝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提及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與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前身、1941年成立的延安青年藝術劇院有著非常深的淵源。抗日戰爭勝利后,延安青藝與延安魯藝部分成員組成東北文藝工作第二團。1949年,這支演出團隊進入北京,成立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吳雪、雷平、白凌、李之華等延安青藝的同志一同進入中國青藝,開創了新中國的話劇事業。這支來自延河岸邊的文藝隊伍始終秉承革命傳統,到群眾中去,為人民創作演出優秀作品。
據介紹,自2021年開始,主創團隊一直以昂揚向上的創作態度、秉承中國國家話劇院建院初心創排該劇。“編劇歷時一年多查閱資料,梳理抗戰14年文藝心路,為劇院提供了一部很有價值的劇本。”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說,來自音樂、美術、電影等不同藝術門類的主創藝術家們以各自的理解積極投入該劇創作,尋找抗戰中的文藝的精神。排戲過程中,演員們對劇中角色從逐步認識到理解,飽含感情,一起致敬光輝歲月。劇組凝聚力量,用戲劇理解抗戰文藝精神,呈現了那個時代文藝家們用文藝的方式支持抗戰的壯麗畫卷。
在主創團隊方面,該劇視覺總監費俊、演員總監郝為、執行導演高蕾蕾與劉丹、舞美設計王琛、燈光設計王琦、多媒體設計胡天驥、影像美術徐海東、造型設計陳敏正、聲音設計王丹戎、非原創類音樂編曲吉鵬、道具設計金繼峰、影像制片人楊洪濤、影像導演宋成等。在舞臺呈現上,團隊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話劇演出,也完成了一場裝置影像藝術與戲劇藝術結合的實驗。全劇空間簡潔,結構豐富多元,借助科技、多媒體、經典電影片段、美術、音樂等元素,在舞臺上打造出追溯抗戰文藝精神風貌的一座“文獻博物館”,以展現抗戰風云,還原抗戰文藝歷史和文藝家們的真實狀態。舞臺構成方面,上方寬銀幕,下方九塊小屏變幻,九塊小屏既是一體,又可以拆分為不同場景,影像有特寫、近景、遠景,針對各種史實資料的藝術處理,渲染時代氛圍,力求做到思想性、探索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抗戰中的文藝》劇照 高尚 攝
演員方面,該劇集結了國家話劇院的優秀中青年演員,展現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創作實力。該劇演員扮演歌隊講述人的角色,同時又扮演抗戰史上的文化名人,既是敘事者,又是角色人物。劇中表演分為舞臺出演與影像出演,部分角色和扮演者中,舞臺部分(含影像)包括田雨飾演茅盾,李光潔飾演夏衍,關曉彤飾演秦怡,吳謹言飾演張瑞芳,王挺飾演田漢,趙陽飾演郭沫若,羅一舟飾演聶耳等;影像部分,段奕宏飾演魯迅,孫紅雷飾演金山,廖凡飾演巴金,陳建斌飾演老舍,辛柏青飾演冼星海,宋佳飾演蕭紅,萬茜飾演丁玲,佟大為飾演賀敬之,邢佳棟飾演李輝英等。
劇中,蕭紅、蕭軍等東北作家為抗戰奮筆疾書,老舍在日軍炮火聲中彈落書本的灰塵,郭沫若于國難之時返回祖國,丁玲奔赴延安,巴金在寒夜中創作《寒夜》,聶耳探求中國音樂出路譜寫出《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懷揣愛國之志寫就《黃河大合唱》……14年抗戰時期的文藝先驅們正像夏衍評價聶耳所說,“相信個人天才,更相信集體的力量。”他們以小說、戲劇、詩歌、音樂、電影、美術等為工具,宣傳抗戰,尋找中國文藝出路的同時,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士氣。對此,參演該劇的演員們表示,通過排演該劇,對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中國文藝界以文藝之聲抵御外辱、以文藝作品喚醒民眾有了新的感受,希望能以自己的表演展現一代文藝界人士的精神與風骨,致敬為中國自立自強做出貢獻的文藝先輩。
據悉,該劇作為文藝“國家隊”與媒體“國家隊”強強合作推出的一部作品,也是央視網圍繞總臺“5G+4K/8K+AI”全新戰略格局,積極推動“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并依托先進互聯網技術和全媒體傳播平臺,全力為新時代文藝賦能的一次探索。央視網副總編輯唐曉艷表示,央視網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將以該劇為起點,與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探索并建設“中國戲劇現場”云演播平臺,上線甄選中國本土優質戲劇內容,以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中國戲劇數字化傳播的新消費,以科技力量賦能經典,讓傳統藝術迸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