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清露冷秋期半
秋令滑入深處,風清露冷,時值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個節氣。“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時令千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時有一時的好。
秋分是慢慢來的,深灰色的天空一點點變青,一點點拉遠,仿佛給時節再留出一節。白露之后,寒生露凝,落在草尖,掛在樹葉,也跳在四處找食的貓身上。桂花開得含蓄,先是幾枝碎碎的黃,淡淡的金,散在空氣中的清香也是極細的一絲。待幾日,芳華滿樹,燦若星河,濃郁的香氣溢滿世界。桂花盡興后,又紛紛落下。
古人認為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人們觀天象辨陰陽,認為雷因陽氣太盛而發聲,秋分陰起陽落,所以不再打雷。天涼好個秋,夜間鳴叫的小蟲,受不得這涼氣,草草收場,拽了兒女隱匿洞中,小心扒了碎土,封存洞口,只待來年。秋令當時,燥邪之氣尤重,水汽蒸發快,湖泊河流水量變少,池塘洼地日漸干枯。
秋高氣爽,秋收、秋耕、秋種,正是三秋大忙時。華中華南忙著收晚稻,華北開始播種冬麥,大部分地區抓住難得的秋陽,翻土地,種油菜。農人最懂時令脾性,秋分忙而不亂,一樁一樁來,收成全在日常的盤算里。秋分正值中國農民豐收節,名副其實。“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是貼在門楣上最牢靠的箴言。
韶華易逝,莫負流年。秋忙之余,每一寸閑暇也不容辜負。秋分前后,各地民眾各自操持,將本地鄉俗與時令節點撮合,用最素樸的方式慶祝。
嶺南的客家人,秋分時要吃野莧菜,鄉人謂之秋碧蒿。全村男女老少同去野地,將參差碧蒿采來,一扎一扎丟在斜挎的籃子里,再將碧蒿和魚片一起制成秋湯飲用,這“秋湯”也應和了中醫提倡的秋日滋補之道。秋分時,客家人還要吃湯圓,而且要把不包餡兒的湯圓煮熟,用細竹竿串著,悄悄置于田壟地坎上,待鳥雀兒來啄,喚作粘雀子嘴,警示雀兒莫在莊稼熟時多嘴。
有的地方在秋分時要“送秋牛”,人們在二開紅紙或黃紙上印上農歷節氣,用墨筆畫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專司此事者名“秋官”,他們挨家挨戶遞送,口吐蓮花,祝福一句接一句,聲韻和諧、朗朗上口,俗稱“說秋”。主人一手接圖,一手樂呵呵給點準備好的錢和米,皆大歡喜。
秋分,多地還有祭月習俗,不過需要碰運氣,有時月不圓滿,甚至躲躲閃閃不露面,有些煞風景。于小孩而言,這些無關緊要,美美吃上一頓,那才是最大的圓滿。
秋風清遠,好放風箏。大人攜了小兒,擇一高處平地,將王字風箏、鰱魚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放飛天上,秋分境界便也高了幾層。
于我而言,時令一過秋分,又盼重陽,登高望遠,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