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聲歲月 聆聽唱片里的中國 ——首都圖書館藏黑膠珍品展開展
黑膠唱片是極具魅力的音樂符號,承載著時代的聲音,詮釋著獨有的儀式感,蘊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淀。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首都圖書館首次大規模展出珍品黑膠唱片館藏,攜手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音網舉辦“唱片里的中國——首都圖書館藏黑膠珍品展”,展覽于9月27日在首都圖書館B座第二展廳拉開序幕。
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王野霏,北京市委宣傳部出版處一級調研員張瑞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級巡視員常林,知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中國歷史博物館原黨委書記、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谷長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董事長趙紅仕,華韻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音網)總經理熊志遠,首都圖書館館長、黨委副書記毛雅君等領導與嘉賓出席開幕式,首都圖書館黨委書記肖維平主持此次活動。
聲音蘊藏歷史 藝術傳承于心
黑膠唱片,自上世紀清朝末年進入中國,歷經百年,承載著不同時期音樂曲藝的美妙,也記錄了中國近現代文化藝術的脈搏。
首都圖書館收藏黑膠唱片1.5萬種,約3萬張,涉及戲曲、曲藝、民族樂等眾多領域。此次展出的194張珍品黑膠唱片,通過“歷史回響”“時尚之風”“光榮印記”“輝煌歷程”四大版塊,展示從清末到當代中國黑膠唱片文化的發展歷程。
同時,“梅蘭芳黑膠典藏全集”“京劇四大須生系列”“程硯千秋——京劇表演藝術家遲小秋黑膠專輯”“張火丁京劇經典唱段”等8個系列,以專題形式展示。
在獨具復古感的炒豆音中,讀者可在展覽現場聆聽梅蘭芳先生的經典唱片,而播放的物克多唱機也有百年歷史,獨具風情。黑膠唱片存續了如京劇“四大名旦”梅尚程荀等諸多戲曲名家的經典唱段,當唱針劃過一圈圈密紋,經典唱段傾流而出,時空定格在當初的模樣,讓讀者身臨其境,沉浸在這自然、真實、極富魅力的聲音中,真正體會到黑膠唱片這種有聲經典的厚重與蘊藉。藝術對于心靈的慰藉,音樂對于人心的振奮,是所有人的共識。
珍品首次亮相 聆聽歲月回聲
如今黑膠唱片雖然大眾使用率較低,但作為音質好、聽感真實度高的聲音載體,是獨具特色的有聲文獻與文物。此次展覽中眾多珍品老唱片首次亮相,讓深藏于館里的文物真正地“活”起來,讓讀者近距離全方位感知黑膠的歷史質感。
“小天使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首版唱片
展品中第一張唱片,因其片心圖案為帶翅膀的小天使,被稱為“小天使唱片”,它于1903年灌制,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期中國本土黑膠唱片。1904年在中國本土錄制的龍紋唱片,是中國有聲歷史的重要實物,代表著最早期中國唱片的制式與樣貌。京劇譚派創始人譚鑫培先生的“七張半”唱片,能集齊一套已十分難得,此次則展出“手刻”與“紅公雞”兩套完整版本,堪稱展覽最大亮點。而由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于1932年共同錄制的《四五花洞》唱片,是四人唯一合作作品,且正是此次錄制使得“四大名旦”稱號得以產生。展覽另一大亮點展品是錄制于1935年5月的《義勇軍進行曲》首版唱片,歌曲蘊含了中國人民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四五花洞》唱片
譚鑫培先生“七張半”唱片,“手刻”與“紅公雞”兩套完整版本
聲形相融,影物交錯。這些珍品唱片,讀者不僅可以一睹為快,還可以掃描對應二維碼,聆聽近百年歲月回聲。
專家蒞臨現場 解讀音樂文化
聆聽中國音樂之聲,感悟中華文化瑰寶與精粹。開幕式當天,首都圖書館邀請知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以“中國人的音樂”為講座主題,為讀者解讀中國音樂的獨特之處,及其蘊藏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展期中,國家京劇院青年學者池浚將于10月10日蒞臨現場,與讀者一起聆賞百年來的老唱片,談談老唱片里的京劇流派聲腔。
用聲音回顧歷史,用聲音展望未來。本展覽在展示首都圖書館珍貴的黑膠唱片資源的同時,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有聲文化與紅色經典文化。展覽將延續至10月27日,讀者預約首圖進館后均可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