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江心沙
浩浩蕩蕩的長江流經江蘇南通,或許是不想那么快奔流到海,所以江水不斷回溯往昔,在此打了一個結。經年累月,便形成一個沙洲群。
承接萬里長江的氣脈,集納江海融匯的沃土,江心沙農場公司就位于這里。1960年,1.2萬余名民工進入沙島圍堤,共同圍墾這片長江江心的沙洲群,他們克服交通和后勤等諸多因素帶來的困難,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完成了工作。
1961年5月1日,國營江心沙農場正式成立。隸屬于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的江心沙農場,全場總面積3.7萬畝,耕地面積2.3萬畝,是一家集現代農業、加工業、制造業、服務業為一體的中型省屬國有農業企業。
“端好自己的碗”“做好自己的事”,從南泥灣的大生產運動,到北大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開荒拓土和農墾實踐,一代又一代中國農墾青年勇于開拓、無私奉獻,他們的拼搏與奮斗精神激勵著更多青年書寫新的傳奇。江心沙建場60多年的光輝歷史,正是由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力續寫而成。
老驥伏櫪,有志當行千里
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用不同的責任與擔當,書寫著農場公司的發展與改革史,記錄著歲月的變遷,堪稱“活化石”。社會管理科科長唐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從1984年參加工作至今,38年來,唐泓當過代課教師,他春風化雨,桃李滿園;干過工廠技術員,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當過派出所聯防隊長,他維護治安,盡忠職守。他先后被江蘇省司法廳等表彰,他所帶領的科室也曾獲得“江蘇農墾工人先鋒號”等榮譽。
2013年秋,江心沙麥子和青玉米的傳統套種模式讓大型收割機在田間留下了高麥茬,要想完成下一茬青玉米的人工種植,常規方式是焚燒秸稈。為保護生態環境,他每天早出晚歸,在田間地頭和圖書閱覽室努力鉆研、探索秸稈處理的科技新手段。他曾因為摸索出的模式造成青玉米種植不理想而受到職工、群眾的“指責”,也曾因為癡迷于工作而忽略家庭遭到親人的數落。面對重重困難和考驗,他咬緊牙關,硬是闖出了一條改革農機作業的新模式——推動播種機革新,讓“小洋馬”取代大型收割機。同時,他還積極為農戶們爭取補貼,減輕了農戶的負擔,真正實現了農機作業改革與農戶滿意支持兩相促進、融合。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江心沙成了海門秸稈禁燒的示范區,從2015年至今一直保持著海門市“禁燒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江心沙隨之進入高度防疫狀態。當立新小區出現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人員,需要整棟樓封閉管理時,所有人都避而遠之,唐泓卻在第一時間站了出來,用行動代替言語——“我是老黨員,我先上。”
每當有人問他:“都快退休了,那么拼命圖什么?”唐泓總是微笑著說:“在其職,謀其事,圖的是自己拿這份工資時心安理得。”
守望糧田,巾幗不讓須眉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從農技員到收費員,再到大隊管理員,在農業崗位上堅守了30多個年頭的陳紅菊,把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江心沙這片沃土。如今已50多歲的她雖然行動早已不如從前那樣敏捷,但仍然堅持“日出而作,月出而息”的習慣。
農業基層管理工作既費體力,又費腦力,往往以男性為主。在擔任隊長之前,她猶豫過,掙扎過,懷疑過。她不止一次問自己:“你能勝任隊長的工作嗎?能像膀大腰圓的男兒一樣管理好一個生產大隊嗎?”經過幾天的思想斗爭,她最終接受了組織的安排,挑起了十五大隊隊長的重擔。隊長的工作辛苦而繁忙,除了農業生產,還要在各方面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土地“發包”的時候,有不少職工群眾鬧意見,她便挨家挨戶地去調解。她常說:“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做了就要盡心去做到最好,這樣才能不辜負組織和農戶的信任。”
夏日清晨,不到5點,太陽還在睡夢中,她便早早地來到田間。持續的高溫,讓她寢食難安。倒不是因為熱得難受,而是擔心田里的稻子受到影響。這么多年來,她習慣了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侍弄一茬茬稻子和麥子。“看樣子,今年水稻受高溫影響不大,長勢還不錯,病蟲害防治也初見成效。”她彎下腰一邊用手撫摸著稻子,一邊扭頭對身后的徒弟陳民軒說。“對的。今年在水稻平田整地質量不太理想,洼塘普遍存在的情況下,采取開挖豐產溝等措施,使得水稻植株平衡生長和稻田科學管理相協調。”徒弟回答道。
“時代真的進步了。”每次看到大型自走式植保拖拉機和植保無人機開展施肥打藥作業的時候,陳紅菊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一句感嘆。
是啊,進入新時代以來,江心沙在農業生產和管理環節的機械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機……每一種農業設備的運用都在減輕農業從業人員的體力勞動強度,同時也促進了他們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不會使用現代化機器的人,就‘奧特’了,算不上職業農民。”陳紅菊笑著,露出潔白的牙齒,對身后的徒弟打趣道。近年來,在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的江心沙,機械代替了耕牛,電器代替了柴草與煤炭,但炊煙和一日三餐還是那熟悉的味道,它治愈了越來越多在喧囂中弄丟鄉愁的人。
微風拂來,田間碧波蕩漾,他們的笑容,像陽光一樣,讓稻田提前進入新一天的光合作用。對于化學除草用藥后難以完全控制的殘留惡性雜草,特別是雜稻,陳紅菊堅持進行人工拔除清理。手上的老繭,在收獲季綻放出勞動的光輝。2018年,她管理的田畝獲得小麥高產競賽一等獎、水稻高產競賽一等獎,她帶出的徒弟們如今也都能獨當一面。
逐夢江心沙,追尋詩和遠方
從曾經“孤懸江中,蘆草遍地,螃蟹橫行,人跡罕至”,到如今“大道通衢,車水馬龍,風吹稻香,百業興旺”,滄海桑田般的歷史巨變與一片光明的發展前景,讓江心沙成為現代農場青年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7月1日入職這天,剛剛研究生畢業的95后小伙子袁偉在江心沙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接受了一次場史教育和熏陶,講解者正是老干部唐泓。
一張張黑白照片,承載的是一段段看似平凡卻又意義非凡的奮斗史,唐泓深情地講述著照片背后的故事,筑壩、修路、建橋、插秧……在以時間劃分的展區前,每一段講解都讓袁偉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也正是在這次參觀中,袁偉對“艱苦奮斗、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的江蘇農墾精神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感受。有那么一瞬間,他的內心產生了“為你寫詩——江心沙”的念頭,時至今日,這種想法依然在鼓舞著他去“史海鉤沉”。
袁偉今年通過校園招聘進入江心沙農場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慕名而來,此心安處”。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江心沙時,他說:“江心沙有著60多年的深厚歷史,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故事,像一座文學礦脈,可以為詩歌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養料。此外,它的地理位置也特別好,南臨長江,疊港公路穿場而過,東有‘海太’汽渡、崇啟大橋,西距蘇通大橋8公里,是蘇北連接上海最近的橋頭堡……”
“仰望星空”與“腳踩大地”同樣重要,這是袁偉成為一名新農墾人的重要收獲和心理變化。他在校期間喜歡文學創作,在科研和學習之余,寫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并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作家報》《民族文學》《星星》等報刊。入職兩個多月以來,他一直在生產一線和社區輪崗。清晨,太陽還沒出來就跟著帶他的師傅下田調查蟲害,烈日下和技術員們到田間查看苗情……跟隨老、中、青三代農業技術員學習的日子,讓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守望者”,什么是真正的熱愛和扎根。整齊劃一的稻田在風中翻涌浪花,清新的味道讓他將植株的搖曳當成一支青春的舞蹈來欣賞。這段經歷讓他在內心描摹了一幅江心沙青年群體的共同畫像——堅守、熱愛、奉獻、微笑。這些細小的發現蘊藏著巨大的詩意。
工作之余,他喜歡走街串巷,將詩意的目光投向農場的稻田、文化地標和人們習焉不察的事物,試圖從中打撈出古老而清新的詩句。
在他眼里,“一座亭子的意義并不局限于/它叫什么名/經常在此小憩的人/用睡夢拓寬了它的外延”“蹣跚學步與白發蒼蒼/是兩種不同的時態/而籃球將其統稱為現在進行時”“文明來源于實踐——以立新二字命名的每個新地標/都是開拓進取的縮影/勇立潮頭/青春的故事將在黎明時續更”……這些作品的發表,正在兌現他對自己“用詩歌擦亮江心沙舊時風物”的承諾。
“江心沙的一草一木都在試圖重新喚醒我的‘詩心’,我感覺自己被重新啟動了一樣,寫著、寫著就停不下來了。”談到寫作靈感時,他一邊分享,一邊掏出手機展示。便簽里還有許多首已經創作完成,正在等待時間和感覺最后校驗的具有“江心沙”元素的作品。
今年8月,寫詩5年的袁偉成為中國作家協會的一名會員。袁偉說自己“很開心,因為能在美麗的江心沙這片沃土上延續我的‘文學夢’,我會繼續深入生活,將文學創作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努力寫好新時代的江心沙故事。”而袁偉新近創作的歌詞《潮涌江心沙》正好表達了新時代江心沙青年的心聲,你聽——
一抔流沙,暗藏多少芳華
圍墾而來的熱土
生長出無數朵笑靨如花
這里萬物可親
像一茬茬壯碩的莊稼
一陣濤聲,仿若歷史打馬
幾代人的接力賽
贏得無數個永恒的剎那
青春正當其時
選擇了就要不斷出發
江心沙,江心沙
勇立潮頭書寫新的童話
潮漲與潮落,都是一次如期抵達
江心沙,江心沙
守正創新點亮夢的燈塔
前程與往事,都是一幅絕世好畫
目送夕陽西下
逐夢人,請敬自己一杯清茶
還有遙不可及的夢嗎
繼續奔跑就能無限靠近海角天涯
目送夕陽西下
逐夢人,請敬自己一杯清茶
沒有難以捕捉的景吧
踮起腳尖就能用手夠到漫天紅霞
江心沙,勇立潮頭闖關卡
江心沙,守正創新起大廈
時代命制的新考卷
我們一起作答
江心沙,江心沙
時代命制的新考卷
我們一起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