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文捷:新變生活中的動蕩情感與異化迷思 ——論張欣都市戀物時尚書寫的多元維度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王文捷  2022年10月26日14:09

    內容提要:張欣小說營構了關乎世象風尚與生活感念的戀物化時尚敘事。這種時尚敘事呈現出都市生活外在經濟事象與內在精神訴求的復合化發展面貌,清晰地表明了經濟客觀性與戀物消費對社會生活價值的化約和更新;其中戀物意識與本真情感、既激進又傳統的人性二元力量要求,揭示了都市人們不再確穩的愛情相對性和道德模糊性的動蕩事實;而作家書寫紅塵社會與人生窘境的深廣化與前端性的精神隱秘,則挖掘出戀物生活帶來的種種偶或、破碎與畸變狀況的現代性迷思。

    關鍵詞:張欣 戀物時尚 新變迷思

    非常明顯,張欣把中國都市新變的生活事象與感覺鋪陳得特別厚實。正如評論家所言,她的作品同時雜糅著濃郁的古典之美與現代情調,精心打造了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時尚化寫作模式。①而仔細探尋這種動態的時代化寫作的表征,我們發現,其都市敘事中總有一些人們能明確感知的戀物化時尚維度。盡管人們對戀物時尚的不同維度及本質有著迥異感受,但大都認可它們是明確映現社會生活變遷的特殊機制和形式。②

    一、新潮生活之維的表里:經濟客觀性化的戀物事象

    本文所言“戀物”(fetishism)的意義,并非心理學上以特殊客觀物或人體部位作倒錯性戀愛對象的內涵,而是取其商品生產邏輯下社會拜物文化引發的客觀性情態與后果,人們通過其某些超常規觀念的刺激獲得了生活客觀性的新異癥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論述中,fetishism這一術語,即被用來特別指稱人們對資本主義物質的過度崇拜和盲目迷戀。③在“戀物”的這種社會性觀照的意義上說,當代都市情狀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某種象征,成為作家異常心儀書寫的風流文明之所是一種必然,廣州等城市“物質積累”的精彩現實,即充當了張欣小說戀物故事的“背景”或“引子”。④我們看到,張欣無不迷幻地觸及了都市生活的風尚。她細膩地感知并敏銳地捕捉到中國商品化社會的洶涌大潮,書寫了南方大都會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辭職下海、追逐金錢、酒吧消費、桑拿美容、大款小蜜、豪宅名車、影視歌星、廣告白領、超市股市、奢侈品牌甚而新聞時政等現象。那些都市淘金者出入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豪華氣派的星級飯店、鮮活動感的生日派對、迷離夢幻的交際舞會等,清晰地為我們營構了一幅幅戀物化的時尚新形態與新潮流。⑤

    在張欣的筆下,經濟生活的前行場景明顯也營構了人們心理精神的新風尚。在那些霓虹燈、海鮮舫、卡拉OK等城市“極薄的包裝”之下,都市不僅有著迷醉人們的外在的“浮華和熱鬧”的形態,而且內里還包含著火樹銀花掩飾的戀物追求的“心酸和悲苦”⑥。也就是說,基于經濟生活欲望滿含魔性的支配和操控,都市人類心靈里也生發了新的精神關懷甚而種種悲酸的訴求。那些商戰活動中沖動與迷惘的各色男女的故事,即彰顯著人們對某種超越性的真摯情感的強烈渴望和思慮。

    可以這樣說,都市生活表象與內在欲望態勢復合化的全貌和藍圖,得到了作家趨時合勢甚而某種非理性沉醉的文化呈現。⑦張欣筆下市場化語境中的現實生活和精神感念,可謂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了現代都市生活內外表里的完整展示,而且無疑也屬于中國商品社會發展過程一種生動的時尚表達。這種時尚的意義及其內核的根由,早在齊美爾有關貨幣經濟的研究中得到了精辟論述。齊美爾認為,時尚的根源與特質皆來自于發展的貨幣經濟與商品社會,貨幣經濟對生活風格有著某種特殊而鮮明的影響。在這其中,生活風格的客觀化與物欲消費的擴大是時尚的兩個側面。它們不僅激發出主體生活經驗新鮮與愉悅的體會,更促發了種種吸引人們的新變意識及其不斷的消解更替。⑧就此意義而言,張欣所繪的都市物質生活場景富含著時尚的變化條件,其中戀物化的經濟消費的擴展,不但成為人們思想意識快速繼替分化的強大誘因,而且在心理感性方面形成了與保守小城和農村的種種強烈對照。⑨

    張欣描寫了經濟社會發展中這種被強烈客觀化的時尚場景,意味著社會生活出現了超越傳統穩固特性的種種變遷性意義。如果說傳統生活往往具有安適從容、穩定保守、互助尊重、關愛溫情、自在滿足、和美團圓等恰合人性的要義,那么張欣小說所表達的,卻往往是與這些既成感受相反或抗拒式的客觀化非人狀態。《愛又如何》中,安穩的朱可馨無端受到單位領導的迫害憤而辭職,艱難找到的當鋪工作又被婆婆挑剔與丈夫歧視,她領悟到了人生其實是充滿困窘和擠壓的“新真諦”。莫愛宛追求詩人肖拜倫只為填補事業的寂寞空虛,洛兵為了仕途坦蕩選擇去做副市長的乘龍快婿,而被他拋棄的關韻黎則胡亂結婚并出軌于香港富商老頭。缺失生活保障、現實處境交困等新變的客觀性壓力,成為這些戀物背景中普通人“愛又如何”的行為動機。

    于是消解主體性的客觀生活激發了城市人類心靈的時尚趨向,主人公們精神的憂郁與戀物的焦慮既而也得到集中的呈現。⑩也就是說,當商品經濟價值被普遍用來觀察和評價新的生活之時,張欣筆下都市人類的生存感覺也就不再保有原來的特性,它會轉化為一種直接基于經濟甚而金錢而建構的“新異”狀態,人們原先的主觀感覺與體驗,也明確地變為由某種客觀的經濟價值和價格來加以度量的狀態。于是人們的生活、精神與行為,就被全面而直接地帶離到由商業經濟影響的客觀性范疇。而這種客觀化的生活風格與心理趨向,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戀物意識的張揚、擴展。由此,張欣筆下的人物不得不面臨時代殘酷的競爭大潮,甚而那些知識女性也不再滿足賢妻良母觀念而去進行經濟追逐。當然,這種趨時追求的結局并不會全都完美,也往往帶給她們情感的創傷、心靈的焦慮與精神的疲憊。《歲月無敵》中,羅千姿放棄舞蹈事業到廣州淘金雖然終成流行歌星,卻發現她曾經無比珍視的愛情早已滲透了金錢元素。她逐漸明白了“沒有不要錢的午餐”“愛情是女人最大的犧牲”“商業與藝術相融得到位,名利會滾滾而來”等許多“無敵”新“哲理”。11

    這些戀物時尚的新“哲理”一旦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性觀念,客觀化的物質形態,即變成了社會人們確立地位、身份的正面而錯亂的競爭追逐對象12。在《掘金時代》中,熱愛文學的穗珠不甘貧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作家”丈夫穆青被同學哄騙輕率地出任公司“總經理”,他們都因缺少商業經營的情智能力而常常受騙上當狼狽不堪。在掘金時代拜金主義的旗幟下,金錢帶來愛情背叛、家庭解體甚而生命消逝都已不足為怪。《此情不再》即直接展示良心、愛情與信仰在經濟價值觀里的失落和潰敗。愛情至上的朱嬰在廣州被名利熏心的包工頭陳思浩始亂終棄,姑姑朱沙的真情也被一位年過半百的前部長高官辜負。執著真情與浪漫理想,在都市經濟社會的戀物現實與人心面前不堪一擊。于是,異化為客觀性商品的新生活也就不再具有主觀多樣性,種種沉迷經濟與追求金錢的行為,也就直接達成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與期許的單純目標,社會物質與文化進入了一個夷平人們性靈與精神的劃一過程。進而,不安分的人們生活前行與重新變化的種種想象與追求,也在不斷地對這種劃一的規約做出各種沉迷順應或者挑戰拒絕。13

    由此,這種都市時尚化生活在張欣筆下時常表現出兩個方面的情狀。一方面,張欣筆下戀物消費狂歡現象不斷進行著公共式的展覽,促動了人們感官對于時代場景“催眠式”的刺激、驚異和癱瘓。《伴你到黎明》中,豐富的物質發展營造著都市炫目與快適的種種感性面貌,跳槽律師事務所的安妮與同伴章朝野的商業追債經歷,上演的是一場場黑社會式的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殺。另一方面,張欣筆下戀物追逐的個體產生了“被生活壓抑”的感覺。在《如戲》中,藝術設計師葉佳希在金錢物化現實面前已經猶疑不定,丈夫蔡豐收直接下海建筑行業賺錢以“拯救”其雕塑創作。充滿經濟意識的俗化世界,使他們在強烈的壓抑感中偏離了純粹的藝術與愛情。張欣為讀者展覽大都會這種“貨幣經濟”的時尚場景,清晰地表明戀物主義者們所承受的社會壓抑與更新的“進取”之心。他們無不是在種種沖動與欲望中,置身于與自我形成某種同一或對抗關系的物質追逐的時尚潮流。14

    二、戀物愛情之維的斑斕:不確定性二元要求的沖突調和

    浮躁喧囂的生活新變過程中必然不乏人們浪漫的幻想與激情。張欣筆下都市生活的戀物化浪潮,總是讓主人公們的日常情感和精神愛戀也受到某種強烈的沖擊。如果說固有的平和情感為生活帶來了普遍性的安寧,那么戀物情緒的特殊動感也必定同樣會引起人們新興的想象,個體旺盛的情感爆發在現實中就非常容易引起某種激烈的突進。15當這種突進的情感期待沖破了都市生活浮囂的外殼,繼而就促發人們特別是白領們對團圓與穩定等情態的脫離,物質與金錢的奴役便隨時引發超越古典范式的愛情。故而我們看到,張欣筆下那些都市男女大都有著脫離煙火、棄置凡俗的精神品位,同時還有聰敏能干、自尊自強而不甘平庸的精神性格,他們很是容易處于情感不幸與新的婚外戀情之中,曾經圣潔而美麗的兩性愛戀,隨時呈現著一種顛簸不定與支離破碎的趨時化風格。《最后一個偶像》中,人到中年的于冰仍然要告別小康的家庭,以一種年輕人都望塵莫及的純粹感覺去職場尋求愛情。而在《鎖春記》中,查宛丹總想走進事業成功卻情感扭曲的丈夫莊世博的內心,莊世言寧愿犧牲青春和事業也要在情感上幫助哥哥,葉叢碧天真聰明卻仍為異性知己莫名地錯失了感情和生命。在這些動蕩愛情的感性描摹與哲理評釋中,張欣展示了隨處可見的生活偶然性對他們情感的影響,個人的偶然性選擇引發了他們愛情的幸福或不幸的不可把捉狀態。

    由于處在戀物時尚中的人類主體居于各種物質的核心,也就同時有了各種不斷更替的新的情感基礎、力量與可能性。他們在戀愛生活中也隨之在不斷確認種種更新的感性存在,當然也本真地期待著各種社會關系的自然和順遂。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客觀性的時尚狀況的發展,個體對美好愛情的想象的期求,往往在各種不確定性中產生著種種新的意緒難平的悖論。16故而在張欣小說中,無論主人公對于愛情是如何的真誠渴望與期盼,還是他們在情感中努力保持著種種足夠的寬容與忍耐,都清晰顯示了都市戀物人們的情愛大多已處于悖論性的新狀態。真誠追求的愛情卻有著破碎的極大危險,成為了他們生命的理想激情與現實生活互相對立的時尚側面。于是戀物主義的放縱與不悔愛情的堅守,也就形成張欣筆下人們基于時代需求而產生的時尚愛情的意象。而這些愛情的矛盾物象,深刻地反映著人類生命內部對立的人性二元力量的動態要求。在齊美爾那里,正是生活與人性各種二元性力量構成了時尚的形式和內涵。在諸如同一/差異、傳承/變化、普遍/特別、持久/短暫、陰柔/陽剛、靜止/喧動、創造/毀滅等二元性力量的對立統一之中,時尚由此增加了完美的魅力而得以在社會上不斷風行和更替。17故而我們看到張欣筆下的愛情,也是人們情感求真與普遍戀物兩種相反力量及要求的表達。在兩者并存且寸土必爭的愛情戰場上,激進與傳統兩種對立的觀念和原則呈現著搖擺與合作。

    在這個意義上說,物質財富生活普遍變得豐碩使得戀物時尚得以發展和被追逐,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價值也彰顯著主體本身情感的提升與解放。戀物時尚的活動與結果,從根本上指歸于人們幸福生活的需要這一本真期求的滿足。故而,張欣在表現都市愛情勇往直前不斷前探與試驗之時,又往往賦予主人公們一種對傳統和諧幸福的愛情的皈依。《愛又如何》中,可馨與沈偉的愛情雖然在艱難的生活中逐漸消弭,但彼此仍然不斷奮斗上進、掙錢養家并侍奉公婆,即使沈偉籠罩外遇疑云時二人也共同負責顧護生病的孩子。《掘金時代》中穗珠與穆青經常口角失和,但在表面上還是努力支撐和維系著家庭的方方面面。《僅有情愛是不能結婚的》中,情感至上的夏遵義和柯智雄在遭受突如其來的婚外戀沖擊時,夏遵義明白“婚姻不僅是情愛,更需要包容和犧牲”,并未嚴格地去苛求丈夫而是頗為寬容地收拾殘局。小說中頗具特別意味的是,即或尚曉燕等人在婚姻家庭中有著戀物的強烈欲望,作家也并未將其簡單地斥為一種人性的貪婪與過分,因為物質條件的提升與夫妻感情的波動,實際上都已是戀物時代婚姻過程中必備的認知和正常的狀態。就張欣筆下的大多數愛情書寫而言,人物靈魂與情感就是在這種沉重與輕逸、模糊與確切、繁復與簡單的沖突下展開的。這種復雜情感狀態中的沖突與合和,正揭示了經濟社會中愛情相對性和道德模糊性的新變動蕩事實。

    在人物主體的現實奇遇與心靈奔突的動蕩展示中,張欣呈現了那些應時而生的豐富的新興情感態勢,觸摸到了傳統歷史禁錮之外日常愛情的“非理性”情狀,其中不斷撕裂與彌合的愛情彰顯了少有的模糊性和相對性意義。這也讓張欣的都市愛情由此凸顯了非常活耀新鮮的時尚感。在這種變化動蕩的時尚情感之中,社會主體一方面不可遏制地生發出更新易變的形態,主體自我持續地意識到前衛的感覺與愛戀突圍的沖動,映射著他們對自身固有的意識與情感的一種發展與突破。另一方面,他們的愛情又不時對傳統既有典范標準作出平衡與調和,以滿足人們適應社會安全生活軌道的普遍感情的需要。由于超越戀物主義價值觀是人們擺脫異變狀態的路徑,戀物品格的提升與感官需求的刺激必須合著時尚的限度。18故而,《狐步殺》即完整地體現了都市男女愛恨情仇合宜的動蕩與調適,肉欲一路的沉淪過程與靈性一路的升華追求同時并存,物化肉欲與精神靈性在沖突和平衡中釋放著人物的生氣和能量。19在表面繁花似錦欣欣向榮、內里卻險象環生緊張乖戾的時代生活中,自私惡意、背叛猜忌與正直善良、明正執著等情感都見慣不怪,柳三郎、柳森的肉欲掙扎與蘇而已、忍叔、小周的自立守正相互襯托。因而張欣并不輕言戀物時代消費社會全是突進與無情,她總是以最后的“溫情和浪漫”大膽地“呼喚人性中的美麗、真誠”。雖然她喜歡描繪“新鮮的場景,色彩斑斕的人物,喧嘩熱鬧的氛圍,變幻莫測的事態”,然而她更喜歡描繪滲透于其中的沉靜、古樸而陳醇的心意。20

    這一復合化的敘事意旨,使得張欣“意在斑斕”的時尚愛情既殘酷憂郁又浪漫古雅。這種復合而對立的意義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時尚愛情既具有自我意識、差異需求與變化欲望的一面,又包含著屬于傳統規則、普通式樣以及情感常態的一面。可以這樣說,張欣小說中處于動蕩狀態的戀物化的時尚愛情,總是一方面刻意描繪渲染主人公們心靈情感追求的高蹈,一方面又呈現他們處于晦暗霧靄中情感迷幻時的慰藉安頓。《纏綿之旅》寫一位已有魚眼紋、肥胳膊、黑眼圈的大齡女性黎渺渺對愛情的纏綿浪漫。她雖然終被世俗戀物的情人拋棄,但仍從時代愛情轉型、心靈追憶釋懷中獲得了安寧。《婚姻相對論》寫出了兩對夫妻的愛情與背叛、殘忍與親情。林紫淑和伊修星因舊有感情“宿債”各自陷入復仇圈套,經歷種種波折磨難后還是“相對”地達成了體諒與善終。而《愛又如何恨又如何》《伴你到黎明》所寫的,也無不是那些溫暖魔性而又讓人唏噓、破敗碎裂而又傳奇浪漫的故事。這些愛情生活的大環境,也總是處于火熱激情、蓬勃向前而又高度競爭、戀物壓力的共有狀態,是一個自私貪婪、丑惡浮躁與真摯善美、成熟寬容同在的人心場域。21

    而這正是沖突調和二元要求共在的時代愛情的復雜背景。也正是有了這種結合二元張力的時尚動態內涵,張欣表達的都市愛情也就往往能跨越不同理解的鴻溝。實際上,沒有時尚文化精神需求中分化與統一這兩種對立的要求,整合個人不同期望與社會同一愿景的現代愛情就無法形成。在《伴你到黎明》中,安妮最初并不理解黑社會混混式的追債公司同事章朝野。這位玩世不恭的同事,甚而提出事成陪睡要求才答應幫助客戶冬慧追回被騙巨款。然而追債成功后他并沒有按約強耍流氓占有冬慧,冬慧與安妮反而因其這種勇敢磊落都逐步愛上了他。我們看到,這些動蕩多變的愛情斑斕中新鮮的圖景與風情,既包涵著精神逾矩的前衛行為又對可能的異化不適進行調適。主人公們開始的張狂與結尾的控制所展現的情感魅惑,便在故事的發展更替中帶給我們強烈的新奇感與吸引力。故而,人性與愛情中這類不穩定性與暫時性的情感揭示,也自然成就了張欣筆下時尚愛情無不讓人迷醉的根基與源泉。

    三、戀物時代之維的迷思:精神異變與心理矛盾的深度前探

    張欣小說呈現了時代都市紅塵奮斗繁榮樂觀的時尚景象,人們無不在戀物時代積極明朗地“正面強攻”著時代的前端。22其中營構的那些多變的物質性與流動性的幻想與場域,顯示出戀物時代人們生命的張狂、激烈、焦慮、迷失等旺盛的活力。當人們崇尚著資本拜物教之下的一切光怪陸離,種種精神性內容與要素就必然被人們普遍地疏離和棄置。客觀化的戀物形而上學,即成為現代都市人們慣常的事物評價尺度與社會風尚標桿。當這種現代“抽象”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流行時尚之時,人們的心靈必然感受到日新月異快速分化的非人化力量的擠壓。由經濟而生的感悟社會的天性及精神傾向,則正是戀物社會中人們必然面對的頗具現代性的問題。物質發展的豐裕本應帶給都市人們生活的便捷與精神的愉悅,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支配性的戀物意識單向度的發展并不意味著靈魂的福祉。許多時候,這種物化財富的依戀與沉迷并沒帶來更大幸福感,其人生與精神的求索境遇反而容易形成某種束縛、顛倒與錯亂。《你沒有理由不瘋》中,兒童生長素事件引發了無數人為之瘋狂而窒息的商戰,金錢欲望刺激并驅使著人們過度的能動性和扭曲感,使得決絕的谷蘭全力進取才在泥沙俱下的原始積累中獲得成功。

    而在《對面是何人》里,“夢想”荊棘與戀物欲望帶給了底層人“堂?吉訶德”式的折磨與窘境。自負的李希特聯合港導拍片期待實現其武俠“夢想”,最后的失敗也就必然導致他家庭經濟的崩潰與生命的毀滅,商業社會戀物人們固執自私、無知狂熱、偽善殘酷等病態性格得以揭示。張欣對都市暗黑生活、悲劇情緒與生命沖突的這類書寫,在心理意識上鋪陳出社會新興條件下一種強烈的迷惑。實際上,當都市變化的心理迷惑與矛盾沖撞完全得到呈現之時,其中的現代感知也就有著十分獨特而清晰的全新的異化色調。張欣認為在一個充滿激情和變革的時代,任何事物與文化都不會靜止而是可能發生種種異變,真切反映時代意識的文學應如水隨形地描繪這種變化。23故此,她在表現都市的現代變遷與另類情緒行為之時,吸納了張愛玲那種“普通人的傳奇”的書寫方式,明確滲透出突然失衡的戀物人們生命的某種迷亂和悲愴。具體而言,張欣小說大體從兩個層面映射著這種異變的現代性迷思。

    一方面,她不斷以社會生活中種種實在事實為藍本來建構其敘事,探究包括司法案件與新聞事件在內的種種晦暗的現實場域,積極思考現代社會外在公共領域中人性所受的消極影響。《沉星檔案》以電視臺女主持人陶然公寓遇害案切入陸離世象。公安人員對案情的調查,引出了其前夫、男友、干爹、情敵、朋友等人與她之間的復雜情事,戀物人類追名逐利的貪婪、善惡同體的人格與脆弱無奈的生命都得以彰顯。《浮華背后》則以海關窩案為背景,呈現了愛情、親情與友情的現代生活浮世繪,聚焦于戀物人類在幽深欲望泥淖中逐漸沉淪的表象。勤勉敬業的海關關長杜黨生墮落在物欲橫流的官場,官僚權力的腐敗宿命與人性精神的風化死亡讓人驚惶。在《深喉》中,普泛地揭露了各種戀物化觀念與情狀對社會文化的毀損。

    另一方面,作家正視都市發展帶給心靈與人性的巨大精神壓力,深度地挖掘并細致地剖析了戀物生活中的變態人格。在這種物化氛圍的城市里,情感聯系、家庭結構已發生了價值觀的趨時蛻變,現代化的個人生活與社會良心早已呈現出脆弱與虛浮。《歲月無敵》中,母親方佩為了生存必須放棄藝術到夜總會去唱通俗歌曲,女兒千姿也是在朋友妒忌、同行暗算中艱難成長。《絕非偶然》中,各事其主的車曉銅與何麗英夫妻因女模特導致反目。丈夫挖墻交、同事亂猜忌、老板無情開除使她身心崩潰,都市戀物白領鮮亮物質外表包裹的心靈已是千瘡百孔。《我的淚珠兒》中,嚴沁婷早年生活坎坷獨身收養了孤女淚珠兒,然而自卑乖僻、發現屈辱真相的女兒并不接受她而憤怒出走,緊繃的母女關系最后又因男友事件的誤解導致再次決裂。現代人生行為選擇的種種無奈與殘酷,彰顯著命運對生命無可規避的嘲弄和無比哀傷的決絕。我們看到,開放更新的社會文化情態不斷生發異化的心理體驗。如果說現代性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心理學式的主觀感受,是我們的生活事實在心靈中所作的一個內在的裂變性反應。24也是人們超前的靈魂面對戀物生活的某種新體驗與新結果,那么,張欣這種時尚化感知和書寫的社會生活奇情俗事,就必然揭示出傳統連續性與穩固性觀念斷裂之后的異化狀態。

    實際上,當舊有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新變之后,豐富物質帶來的戀物時尚已更新了社會原有的等級狀態與秩序,基于經濟的積累而生的世俗邏輯成為建構生活的核心所在,人們的精神意向與道德取舍也就隨之發生著特異的變化。其中資本貨幣與物質生產的戀物邏輯的普遍漫延,必然帶來人們幸福感的全面消退與嚴峻的精神危機,種種短暫、偶然、不確定、碎片化經驗不斷引發他們的體悟。反映到作家的筆下,即是那些“發展”“騷動”和“易變”等都市戀物情態的現代性意義的發現。這種意義是波德萊爾所言的“過渡、短暫、或然”的陌生化,亦即現實生活新生的偶然存在施與人們一種不確定的感覺。25這種現代性感覺基于個體不斷上升的時代靈活性與自由度,使得某種普及化的生活情緒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魅力,其本不確定的心理與精神即出現了頻繁更替的幽深變態。《用一生去忘記》中,天真倔強的劉嘻哈在富商爺爺的物質金罐里長大,故而她注定要經歷現實煉獄般的親情、愛情、友情的異變和傷害。而地位卑微的打工仔四季最初也單純善良,發跡之后卻處心積慮去報復所有傷害過他的人們。這些不同階層各類人物的表現,清晰地展示著戀物化人性與命運中善惡難料的幽微情狀。26

    張欣小說對準市場經濟大潮中充斥著陌生感的都市人群,挖掘這個基本沒有饑餓、物質世界極其豐富、甚至是商界豪門里的世道人心無不時尚的現代迷惑。《不在梅邊在柳邊》中美感動人的生活敘事,直指著人性中那些因童年和青春破碎經歷而來的傷痕。美艷高雅的梅金經歷暗黑、情史復雜并仇視家人,大學教授蒲刃最后也變成投毒父親、陰郁險惡、通過狎妓來釋壓的頹唐男人。《黎曼猜想》中,婆媳之間互懷怨意而年青一代年少輕狂不懂珍惜,豪門家庭的愛恨情仇處于百般猜忌的“無解”狀態,人心疑慮正如黎曼數學難題引發的持續的痛苦糾結。27在《鎖春記》里,莊世言喧賓奪主強勢介入哥哥的家庭與情感,葉叢碧情感迷茫而莫名死于她所謂的“戀人”之手,幽閉、敏感、憂郁與脆弱等趨時的心理“疾患”成為現代女性的“黑死病”28。而這類復雜異化的人性書寫,深入地指涉到現代心靈普遍壓抑和扭曲的迷惑狀態。

    而這些扭曲化的人物內在精神狀態的時尚揭示,無疑使得作家作品的社會感知與最新想象得到了擴展。都市戀物時尚狀態對人們的精神的壓抑,以及它所帶來的顛倒失真的虛幻邏輯,使得其中人類的生命、精神與尊嚴都無不被支配與降格。張欣認為都市不只包含著諸如夜總會、燙頭女郎之類的物質表象,更有著壓力之下的人們心靈的種種迷失、掙扎與堅守。29經濟發展語境中現代靈魂的安頓,成為張欣時尚敘事一種較為深入透徹的擴展化意義。我們看到,這種時尚感一直融合在作家的興趣喜好與特色風格里,她所寫都市的“密集事件”與“流行風和口頭語”,所呈現的那些冷寂荒涼的人際關系、急促匆忙的現代節奏與異常沉重的敘事感覺,30正反映著當代戀物社會的“歡樂和哀傷,古典和時尚”31。都市生活固有的短暫和剎那的“更強烈的現在感”,使得張欣小說的時尚敘事呈現出現代人類迷思的巨大張力。

    注釋:

    ①雷達:《當代都市小說之獨流》,《小說評論》2013年第2期。

    ②[挪]拉斯?史文德森:《時尚的哲學》,李漫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頁。

    ③吳瓊:《拜物教/戀物癖:一個概念的譜系學考察》,《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第3期。

    ④賈妍:《女作家張欣獨觀世態沉浮》,《西安晚報》2004年1月14日。

    ⑤任淑芹:《張欣小說創作論》,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⑥參見張芳、麻煜霞《別樣的都市風景——淺析張欣的小說創作》,《丹東師專學報》2001年第6期。

    ⑦[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103頁。

    ⑧[德]西美爾:《貨幣哲學》,陳戎女、耿開君、文聘元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頁。

    ⑨[德]G.齊美爾:《橋與門——齊美爾隨筆集》,涯鴻、宇聲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59頁。

    ⑩周豫:《張欣:為什么女性作者與廣州特別有緣?》,《南方日報》2017年3月17日。

    11海闊天空:《歲月無敵》,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7c02e0100tom7.html。

    12 14[美]戴維?孔茲:《時尚與戀物主義》,珍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413、14頁。

    13[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頁。

    15 24[德]齊奧爾格?西美爾:《時尚的哲學》,費勇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70、187—190頁。

    16參見鄭積梅《愛之碎片的驚鴻一瞥》,《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2期。

    17參見Addio《齊美爾論時尚》,Addio的博客/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8964600100i4t2.html。

    18 臧峰宇:《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光明日報》2019年3月25日。

    19 江冰:《張欣新作〈狐步殺〉延續都市氣質,作品曾風靡一時》,《信息時報》2017年3月7日。

    20 參見黃慧云《城市的窗口——淺析張欣小說》,《閱讀與寫作》2001年第8期。

    21 周雪桐:《著名女作家張欣再向熒屏扔炸彈》,《北京晨報》2002年8月5日。

    22鐘曉毅:《在紅塵中安妥靈魂——作家張欣素描》,《北京文學》2015年第8期。

    23 陳祥蕉:《張欣:我愿意做那個俯拾紙片的人》,《南方日報》2006年7月26日。

    25 [法]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郭宏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頁。

    26 張欣:《悲憫是穿越絕望的力量》,《大眾日報》2018年3月21日。

    27 張瀅瀅:《“忘不掉”與“請放下”》,《新民晚報》2017年7月2日。

    28卜昌偉:《〈鎖春記〉:張欣關注幽閉女性的心靈》,《京華時報》2007年3月12日。

    29李兮言:《回歸溫情寫作,張欣攤出〈終極底牌〉:虛構小說已不如現實精彩》,《時代周報》2013年12月5日。

    30楊雅蓮:《張欣:我不是“大陸瓊瑤”》,《信息日報》2005年12月1日。

    31池莉:《張欣暖洋洋》,《羊城晚報》2007年1月17日。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網絡編輯:陳澤宇]

    激情啪啪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呦系列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免费10| 91精品久久国产青草| 久久久999国产精品|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高清| 拍真实国产伦偷精品|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国产精品∧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热久久99精品这里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