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煒:“摸著石頭過河”:魯迅文學院更名初期的文學新人培養研究
內容提要:以新世紀高研班的創辦為標志,更名后的魯迅文學院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初期魯院以舉辦進修班為主,輔之以文學創作專業班以及高校聯合辦學。無論何種辦學形式,都是更名初期的辦學探索。這些探索有其成功之處,當然也有可供總結的教訓。這一時期的辦學探索,可以看作是魯院“摸著石頭過河”的辦學階段。沒有這一階段的辦學實踐,就沒有新世紀以后高研班的成功和輝煌。
關鍵詞:魯迅文學院 文學新人 培養
魯迅文學院(簡稱魯院)前身為創辦于1950年的中央文學講習所(簡稱文研所),后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簡稱文講所)。1984年11月12日,中宣部批復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更名為“魯迅文學院”。以新世紀高研班為界,更名后的魯院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初期魯院以辦進修班為主,輔之以與高校聯合辦學,以進修班和文學創作專業班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學新人培養之路。這一時期的辦學探索,也為魯院后期進行的高研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
一
更名初期,魯院在舊有的培訓模式中尋求新的突破,使之不斷適應新形勢對作家培養提出的要求,試圖從過去的單一化培訓逐漸向正規化轉變。從制定招生計劃起,即強調和突出了文化與知識綜合水平的重要性,并將這種理念在筆試和面試中加以貫徹和突出。在制定教學計劃上,其總的指導思想是:在繼承文講所歷年培訓作家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與有效做法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教學理念和元素,注意吸收普通高校文學系的系統化教學的成功經驗,注重基礎理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并使之與學員的文學創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原則上,更名初期的魯院依然承襲了1950年代文講所的一貫傳統,又在此基礎上有所改進和創新,在教學計劃中明確提出: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研究和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列主義的文藝思想和黨的文藝政策,總結、借鑒中國革命文學的經驗,吸收和消化革命文學的豐富營養,正確貫徹黨的“雙百”方針。不難看出,魯院的“文藝黨校”性質依然沒有改變。同時魯院再次提出:要努力按照正規化要求辦學,為創立中國文學院準備條件和積累經驗。
在授課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文學史、文藝理論(包括名著選讀、作品分析、作家研究、語法修辭等);作家談創作;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和其他方面知識性講座等。其中第八期還極為少有地增設了英語選修課。
在師資的組織安排上,鑒于魯院對師資要求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所以依然采用主要依靠社會資源的做法。即聘請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作家、文藝理論家和評論家授課。對教師的總體要求是:這些教師應該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人士,或是近年來新涌現出的某些研究領域中的前沿人物,其中大部分應已經經過文講所授課效果檢驗。以作家談創作的課程為例,當時就匯集了一大批著名作家擔任授課教師和輔導老師,如丁玲、張光年、秦兆陽、王蒙、劉紹棠、鄧友梅、從維熙、李準、姚雪垠、徐懷中、柯巖等。
不僅如此,魯院還聘任了一批在文學創作上有相當成就和經驗的作家擔任創作輔導員,對學員的創作實踐進行具體指導。
這一時期教學計劃的另一重要之處,是特別指出了自學與研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調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聯系文藝現實斗爭的實際和文學創作實際,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在認真聽課、研讀名著、小組漫談的基礎上,組織必要的課堂討論。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逐步增強講授的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強調學員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提倡學員之間的互相學習。
讓學員研讀文學名著從來都是魯院(包括文研所、文講所時期)所最為重視的一個環節,被認為是為學員開出的一劑有效的“進補藥方”,既為學員彌補了入學前在文學閱讀上普遍欠缺的不足,同時也為上好作品分析課和文學史課提前做好準備。此外,對于學員們在文學創作上進行借鑒也是大有裨益的。
不可否認,由于當時的歷史局限和招生時間的緊迫,魯院在教學方針的制定上還存在一些偏差與局限,加之受當時社會上對于獲取文憑的普遍急躁心態的影響,教學計劃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臨時增開的外語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一旦轉為學歷教育而臨時設立的。但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并不好。這主要是因為學員在外語方面的基礎普遍較差,同學間水平懸殊也較大,而且使學員產生了是為了學歷而學習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創作而學習的困惑,大多數學員最終只好放棄了這種勉為其難的外語學習。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在新世紀舉辦的中青年作家英語培訓班上得到了改善。1此外,這一時期文學類課程較多,大文化類課程較弱,涉及范圍也比較狹小,只涉及音樂、美術等,較之后來1990年代大文化課的豐富多彩相去甚遠,效果自然也差了許多。
下面,結合魯院更名初期的辦班情況,具體考察一下這一時期魯院進修班的教學特點。
1985年3月1日至7月30日,魯院舉辦了為期五個月的第一屆進修班。這一期進修班的教學仍沿襲以往按專題進行課堂教學的形式,每周四次講座。教學主要分幾個單元進行,包括:文藝理論;中國當代文學與黨的文藝政策;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概要;外國文學;俄蘇文學;外國現、當代文學等。此外,還設有時事政策、政治理論、作家談創作等相關課程。
隨著魯院新校舍的建成,這一時期的教學及教學服務的硬件有了極大的改觀,但教學軟件資源尚缺乏,教學的師資主要還是依靠社會力量。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各領域人才濟濟,文學界的專家、教授、作家、文藝評論家均被邀請來院進行專題授課。第一期就邀請了蔣和森、蘇紹智、張志民、嚴家炎、孫玉石、舒蕪、吳小如、葉子銘、劉再復、蔣子龍、劉紹棠、柳鳴九等著名專家到校講課,其師資力量不可謂不強。與文研所時期相比較,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師資更加注重于學者化,學術化色彩漸濃。
比第一屆學習時間稍短,第二屆進修班為期四個月,時間從1987年3月1日到7月2日,共18周,52次課。根據第一屆的教學實踐,為提升第二屆的教學質量,力求學員水平較為一致,本屆學員采取了較為罕見的入學考核的方式,使學員的基礎文化水平和創作水準基本接近,以便于教學活動的科學合理安排。某種程度上講,文學創作是個體的創造性勞動,創作水準的高下既受創作者基本文化水平的影響,又不完全取決于創作者的文化學歷,創作活動是多種復雜因素綜合的表現。因此,本屆教學中注重對學員個體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學整體安排上,注意根據學員的不同創作需求進行差異化的教學和采用更為靈活的方式,使文學教學活動更符合規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魯院的教學理念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其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方面,包括:基礎理論、文學史、創作理論、文化史、藝術鑒賞和時政。本期授課教師包括唐因、鮑昌、何西來、張炯、何鎮邦、葉朗、王愿堅、周振甫、黃子平、崔道怡、吳福輝、謝冕、趙樸初等。
此一時期的課堂教學仍按專題進行,在各系列專題教學課程中強調少而精為原則。教學活動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聯系文藝的現實和文學創作實際,組織必要的有關文藝思潮和作品研究的課堂討論。這個時期,新時期文學發展已近十年,先后經歷了“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等文學思潮的洗禮,文學創作的題材更為廣泛。同時,國外現代思潮的大量涌入,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難免受到強大的沖擊和影響,紛紛在創作手法、題材和藝術表現上求新求異,呈現出十分活躍的斑駁復雜的創作態勢。在這種背景下,魯院組織了許多有關文藝思潮和文學現象的研討,補充和充實了教學課程,豐富了教學活動。
總起來說,第二屆進修班教學內容在保持了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史的教授內容,涵蓋了哲學、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在這一屆的教學中,魯院相應突出了藝術鑒賞的課程,力求在藝術涵養、藝術感受力上加強對學員的培養。
第三屆進修班于1987年9月1日至12月31日舉辦,學習時間為四個月。其學員來源和身份區別于前兩屆,為編輯評論班,招收的是各省市自治區主要文學刊物、出版社的文學編輯。這一屆的課程依據編輯、評論班的特點進行了較大調整,設立了文藝批評的性質和任務、文藝批評的方法與流派、評論家論文藝批評、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學、編輯的自我培養、文藝報刊的編輯工作等課程。增設了文藝心理學,小說、散文、詩歌文體研究等課程,同時為學員設立了文體系列思考題。其教學內容包括九個方面:文藝批評學;文藝編輯學;文體學;現代文學;新時期文學創作與文學思潮;中國文學傳統觀;外國文學研究;美學與創作學;藝術鑒賞。著名學者專家鮑昌、繆俊杰、吳泰昌、魯樞元、陳涌、唐達成、侯敏澤、王瑤、鮑正鵠、樂黛云、何鎮邦等先后到院講課。
第四屆進修班教學時間為1988年3月10日至7月10日。其教學內容與第三屆基本一致,繼續貫徹提高學員創作水平,擴大學員的文化素質水平的教學要求。
與第四屆進修班同步進行的還有全國石油系統職工文學創作培訓班。其教學內容基本上與第四期教學內容相同,主要內容有文學基礎理論、文學態勢及各種文體寫作三個方面,共七個系列,包括:主要文體寫作、新時期文學思潮、創作心理學、文體學、名作欣賞、作家評論家談創作、現代漢語語法修辭。
第五屆進修班的教學時間原定為1989年3月1日至6月30日,由于某種原因,魯院遵照中國作協指示,于當月停課。其教學內容較往屆有所增加,形成較為穩定的教學框架。課程設置為:新時期文學思潮論、文體學、創作學與創作心理學、美學與文化學、文學史系列、外國文學、當前文學態勢研究、賞析和創作談等。可以看出,以上八個系列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較往屆有所增加。
1990年3月7日,第六期進修班開學,共錄取學員52人。韓少華、張同吾、李準、馬烽、樂黛云等先后來院為第六期進修班授課。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魯院還和多所大學聯合辦學,其中,1988年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同舉辦了“文藝學?文學創作”研究生班,錄取學員48人;與華中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文藝學?文學評論”研究生班,錄取學員30人;1989年,與首都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漢語言文學”大專班,錄取學員45人。
1988年9月21日,魯院與北師大合辦的“文藝學?文學創作”研究生班預備班開學。其教學內容主要有哲學、文化學與文學、歷代文學批評、20世紀世界文學思潮流派、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創作論、美學、文體學、作家作品研究等。為適應國際文化文學交流,研究生班特別開設了英語課。其專業課程分兩個學年。第一學年課程為:馬列文論專題研究、西方文論專題、文學文化專題、文藝鑒賞初論、英語、創作美學、民俗學、寫作。第二學年課程包括:中國當代文學史、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史記》研究、中國三十年代小說研究、中心文化比較、西方當代文藝思潮、創作實踐研究等。
“文藝學?文學評論”研究生班課程設置與“文藝學?文學創作”研究生班不同。具體為:文學批評學基礎(學位課);文學評論寫作實踐(學位課);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專題課);現代意識與現代文學研究(專題課);多學科系列講座等。
二
進入1990年代以后,魯院延續1980年代的思路,進修班依然為這一時期魯院的主要辦學形式。魯院連續舉辦了三期進修班,即第七期進修班、地礦文學進修班和第八期進修班。其中第七期進修班和地礦文學進修班是同步進行的,同時在一個大教室上課。唐因、馬烽、張韌、任洪淵、王一川、汪曾祺、林斤瀾、葉朗、吳小如等專家學者先后來院講課。1992年3月,第七期文學創作進修班與地礦文學創作進修班同時結業。魯院根據第七期創作進修班的情況,在該班中選擇了一些有創作潛力、在院期間表現優秀的學員繼續進入創作研究班(第七期延長班)學習,為此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
這個班的學習時間為一年,魯院重新制定了招生簡章,在第七期延長班和第八期兩個班的基礎上,重新錄取了58名學員,稱為創作研究班延長班。課程重新進行了設置,開設了馬列文論、西方文論、創作美學、外國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專題、文體學、創作實踐研討、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研究、中國三十年代小說研究、民俗學、中西文化比較、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等課程。
1993年6月,魯院制定了第九期進修班(九三年度文學創作培訓班)招生簡章,共錄取學員54人。馮牧、侯敏澤、汪曾祺、楊桂欣、張同吾、林斤瀾、葉文玲、雷達、陳建功、李德倫等先后來院授課。在系列講座中,講授文學形勢兩次,文藝理論七次,中國古典文學四次,中國現當代文學六次,外國文學七次,創作論十次,作家談創作十次,科學與藝術八次。
1994年3月和1995年5月,魯院又分別招收了第十和十一期文學創作進修班。其主要課程有:張頤武《從新體驗到新狀態》、陳曉明《關于后新時期文學》、林非《關于散文隨筆寫作》、周篤文《中國古典詩詞鑒賞》、韓兆琦《中國古代史傳文學及其影響》等。
除了進修班、創作研究班延長班以外,為了解決學員學歷問題,1993年魯院再次與北師大中文系達成協議,共同招收在職委培“文藝學?文學創作”碩士研究生。學員大多來自創作研究班延長班。
這一時期,魯院辦學除了進修班以外,還舉辦了創作專業班。比如1996年和1997年,魯院就分別舉辦了96級文學創作專業班(一年制)和97級影視文學創作專業班(半年制)。
1996年9月20日,96級文學創作專業班(一年制)開學。魯院教學部門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內容包括馬列文論、文學理論、文學美學、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學創作心理學、文體鑒賞學、大文化課和討論會(包括課程討論、學員作品討論等)。李國文、蘇叔陽、吳思敬、洪子誠、張潔、錢理群、王蒙等先后為該班授課。
1997年9月10日,97級文學創作專業班(半年制)與97級影視文學創作專業班(一年制)同時開學。擔任97級文學創作專業班輔導教師有何鎮邦、雷抒雁、韓作榮、王扶、周祥、李敬澤、常振家、王兆騫、黃賓堂、楊志廣、白崇人、趙日升、興安、李小雨、張倩等。97級影視文學創作專業班設置的政治課程包括:黨的文藝方針與政策,馬列文論,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藝理論;專業課程包括:影視劇理論,中外影視創作專題研究,經典影片賞析,導演藝術;講座課程包括:攝影藝術,影視美術、影視音樂,電視制作,著名導演、制片人、作家、編劇創作論,創作與輔導,影視作品觀摩等。
1998年上半年,為了發現更多的文學新人,魯院還嘗試舉辦了三期短期的創作研修班(每期培訓時間十天左右)。
分析這一時期的辦班情況可以看出,魯院一直堅持把邀請校外教師作為重要的辦學手段。在魯院起草的《關于聘請客座教授的報告》中提到,邀請著名作家、理論評論家、學者和編輯家進行講座和輔導,使魯迅文學院在文學界享有很高榮譽,是它辦學的傳統之一。為了充分發揮其培養青年作家的作用,造就更多的跨世紀的社會主義文學人才,根據學院針對性和實踐性強的教學要求,魯院尋求建立一支較為穩定的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的隊伍。在這個報告中,還列出了第一批擬聘客座教授名單:王蒙、鄧友梅、李國文、蘇叔陽、吳福輝、何西來、陸文夫、陳建功、張炯、張韌、梁曉聲、鐵凝、錢理群、曹文軒、崔道怡、韓靜霆、童慶炳、曾鎮南、蔣子龍、舒乙、雷達。客座教授制度的施行有效地彌補了魯院本身師資不足的問題,也讓魯院的教學逐步邁入正規化、制度化。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此后,魯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基本上延續了此種模式,即依靠社會力量辦學,依靠名家辦學。這一制度在形式上將中國當代文學幾乎所有的名家都囊括到魯院的教學隊伍中來了。
1990年代后半期,受經濟大潮沖擊,文學日益邊緣化。如果說1980年代魯院辦進修班收取學費有彌補辦學經費不足的作用,到了1990年代末期,辦進修班和函授班收取的學費可以說已經成為魯院的重要經濟支柱。經費不足,教學設備老化,教學活動對外宣傳因沒有資金不能開展,教學層次的提升也受到影響和限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魯院一方面在1999年提出了經濟目標管理責任制的口號,將經濟目標落實到部門;另一方面就是舉辦了意義深遠的創作研究班。
創作研究班于1998年8月17日在中國作協機關開學。這是1990年代后期舉辦的,時間雖短但是規格很高的一個特殊班。
這一期的師資力量更趨專業化、學術化,各位授課者均是各自領域里的專家權威。正如該班學員紀宇在回憶文章《有緣無緣讀魯院》中所談到的那樣:給我們講課的老師個個都是名流,或在國家政治、經濟、銀行、證券、司法、公安、科技界擔任重要領導工作的領導人或者專家……一流的專家和學者經過精心準備,來講自己最擅長、最有造詣的課題,其影響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2
學習期間,中宣部還邀請研究班學員到中宣部座談。這被看作是中宣部對該期研究班辦學的高度重視,也體現出該期辦學的高規格和政治化。此期學員均為當時小有名氣的作家,后來均擔任了各地文聯作協的領導人。可見這一期研究班的特殊化。張平、周梅森、陸天明、何申、范小青、秦文君先后在座談會上發言。3值得注意的是,該班在結業之后,極為罕見的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一期文學創作研究班全體學員的名義給國家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表示將積極響應領導人所提出的重點繁榮長篇小說、兒童文藝和影視文藝創作的重要指示。決心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和攻堅階段,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五大精神,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與人民共憂歡,和社會主義事業共命運。時刻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勉勵自己,在文學創作中不斷有新突破,為人民貢獻最好的精神產品,與民族跨世紀的偉大壯舉同行。
以全體學員的名義向中央最高領導人致信,在魯院的辦學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舉動。這當然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學的政治表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代文學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復雜關系,也說明了這期創作班的不同尋常之處。
這一期學員畢業后基本上成為各地作家協會的負責人,大多進入中國作協的主席團或者全國委員會委員。
這一時期,延續1996年和1997年魯院分別舉辦了96級文學創作專業班(一年制)和97級文學創作專業班(半年制),1998年9月,魯院又招收了98級(秋季)文學創作專業班和98級影視文學創作專業班。99級(春季)文學創作專業班和98級影視文學創作專業班結業,緊接著,99級(秋季)文學創作專業班和99級影視文學創作專業班開學。
如前所述,舉辦學員的作品研討會是魯院辦學的一大特色,這一特色在1990年代依然得以彰顯。比如,魯院教學部組織了99級(秋季)學員作品討論會,邀請了《當代》《十月》《中國作家》等負責人與會。此后舉行的2000級(春季)作家班創作班,延續此前的做法,教學部也組織了學員作品研討會。
綜上,從1991年下半年至2001年,在十年的時間里,魯院共舉辦了23期各種類型的文學創作班。進修班成為了這一時期魯院的主要辦學形式。為了適應時代要求,魯院對課程設置與教學活動作出了適當調整。在教學中,魯院強化了政治理論課,明確了大文化課的設置,使教學有了清晰的板塊思路,從而使魯院堅守了自身辦學理念。
三
政治理論教育始終是魯院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作出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這一點始終是魯院對學員的要求。其目的是培養越來越多緊跟時代步伐、熱愛祖國和人民、能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的作家、文學理論工作者和文學編輯人才。
而在專業課的設置上,1990年代與1980年代相比,在有關介紹西方文藝理論、文藝思潮、文學創作理念課程的選擇上,也從過去的一般性介紹,改為專題性較強的研究性課程:如《后現代主義》(盛寧)、《現代主義與新時期文學》(季紅真)、《中短篇小說創作的新思維》(童慶炳)、《敘事理論與技巧》(羅綱)等。美學理論教學也得到了加強,僅在1991年,創作美學方面的課程就有八次。在文學多元化的氛圍中,引起文壇普遍關注的話題和文學現象,也非常及時地體現在教學內容中,如《關于“新寫實主義”》(張韌)、《通俗小說與非通俗小說》(陳建功)等。
作家談創作仍是魯院初期課程的重要內容。1991年至1994年,每個班的學員都會在課堂上感受汪曾祺、林斤瀾的風采。兩位老作家有請必到,每次講課內容從不重復,學員聽得津津有味。另外來講課的作家還有馬烽、馮牧、鄧友梅、李國文、張中行、牛漢、王蒙、柯巖、陳建功、梁曉聲、余華、劉震云等。
魯院更名前期的教學跨越了1980、1990兩個年代。相對于前期1980年代教學的課程設置,1990年代后期的課程設置,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有了明確的板塊建構思路。
提出了馬列文論、文學理論、文藝美學、文學史、創作心理學、文體鑒賞學、大文化、研討會等板塊。每個板塊的內容相對完整,相對系統,強調科學性。由于課程內容多,范圍廣,課時有限,所以在具體課時的設置上,特別強調有所側重,明確了擇其精要的指導思想。
第二,明確提出了大文化課的概念。
1990年代隨著市場化、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以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觀念得到強化和突出,文學更多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在知識經濟的作用下,文化生態的大氣候,一方面表現為民間大眾文化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相應的,表現在文學上,又呈現出多元化、多向度、互相滲透、風格多樣的狀態。此時,作家學者化的呼聲甚高,體現了時代對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魯院更名初期的大文化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1990年代后期,大文化課的內容逐漸增加,涉及到影視、音樂、美術、書法、戲劇、舞蹈等各個方面。到了1996年,大文化課正式寫入教學課程,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電影與人生”“音樂欣賞”“繪畫漫議”“朗誦藝術”“京劇的唱、念、作、打”“流行歌曲與社會心理”等。
第三,在緊跟時代與貼近現實的基礎上,對課程設置進行適時調整。
首先,政治理論課由過去的“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史”“辯證唯物主義”“中國社會主義”“文藝與政治”調整為以學習“馬列文論”“鄧小平理論”和“黨的三代領導人論文藝”為主。
其次,增加了文學發展態勢的課程。19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學發展態勢受到關注,魯院在這個時期適時地安排了這一方面的課程,課程安排上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從而使學員對當前文學現狀和流變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這方面的主要課程有“九十年代文學的六大模式”“九十年代新詩態勢”“九十年代文學生態環境”“九十年代小說的三種流向”等。
一方面對文學的整體態勢予以藝術上的把握,另一方面,此一時期的魯院也及時對學員的文學觀念予以適當引導。
從1990年代初的“新寫實主義”到“個人化寫作”,消解主流價值觀念似乎成為了一種時髦。那么文學還有沒有價值追求?文學的審美功能是什么?怎樣辯證地看待文學的本質?為此,魯院很有針對性地安排了“文學的支點”(孫武臣)、“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學道德品味”(何西來)、“當下文學缺少什么”(張韌)等課程,引導學員進行思考,端正創作態度。
再次,開設了文本分析的文學課程。1990年代的文學創作在追求市場效應中,小說的經典性受到挑戰,魯院教學部在開設文學名著賞析課的基礎上,又開設了小說經典細讀課。其中包括“張愛玲作品細讀”“茅盾作品細讀”“論魯迅的《野草》”“汪曾祺作品細讀”“豐子愷作品細讀”等。此外,增加了文學語言方面的課程,如“《紅樓夢》語言細讀”(王彬)、“詩歌語言”(任洪淵)、“文學語言的若干問題”(童慶炳)。增加了敘事學的課程,如“中國敘事之文化”(楊義)、“小說中的偽時間”“小說中的動力元”(王彬)等。
最后,適時精簡課程。時間雖短,但規格很高的創作研究班課程設置就適時精簡為了三個方面:鄧小平理論課、時政課、文學專業課。其中,鄧小平理論課和時政課占2/3,改變了以往辦學以文學課為主要學習內容的模式。前兩部分的講授者分別是中央黨校、中共中央理論研究室、國家經貿委、中國銀行、外交部等各自領域的專家。講授的內容有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鄧小平理論體系和內容、鄧小平理論精髓三講)、國企改革、國際形勢、科技發展、亞洲金融危機、版權、證券等方方面面。
第四,積極利用社會力量辦學。
為了有效利用校外師資,開拓社會方面的教師隊伍,經中國作協黨組批準,此一時期,魯院聘請了客座教授。此外,也特別注意聘請對當代世界文學新潮流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有新觀點、新視角的高校教師來院授課。這些著名的作家、學者是此一時期魯院重要的教師隊伍,為培養青年作家發揮了重要作用。魯院還一直注意聘用學術界、高校中正在嶄露頭角的一批年青的文學研究者,如陳曉明、曹文軒等人來院授課。注重課程在專題方面的深入,而且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第五,建立一個自主學習平臺。
此一時期,魯院在教師輔導、作品討論方面進一步廣泛而又深入開展。魯院平等、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學場域,吸引著廣大文學工作者、文學愛好者前來學習。魯院的教學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提倡學習與創作相結合,要求學員在學習期間完成一定數量的作品,課程安排疏密合理,從而給學員以很大的自由度,有充分的時間用來看書、交流和寫作。輔導教師與學員的討論,學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聽課、創作與讀書,啟發與沖擊,或潛移默化,或開誠布公,為學員的學習生活建立了一個互相交流的自主學習平臺,這個平臺像資源豐富的礦藏與原野,使學員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聘請的教師又都是當代著名的作家和編輯家,這些人不但以他們的學識,也以他們的為人和治學精神,影響著學員。
第六,根據學員需求聘請輔導老師。
魯院更名初期,輔導教師以各大型期刊的主編、副主編為主。因為文學寫作者來京學習,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京城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或者認識刊物、出版社的編輯,開啟文學作品發表的各種通道,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此后,學員平時的文學創作輔導改為以魯院教師為主,以大型文學刊物的主編為輔。這樣既方便組織學員間的交流討論,使教學部更深入地了解學員的創作情況,同時也為學院節約了一筆開支。
第七,舉辦學員作品研討會。
作品研討是更名初期的魯院重要的教學活動,魯院和學員都非常重視。這個教學活動貫穿于始終,研討會甚至成為了每個班的必修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通過研討,不但推出了學員作品,還推出了學員,使他們在文學創作中邁出新的步伐,邁向新的高度
研討會一般分兩個層次,一是小組討論,教師事先閱讀每個學員交來的作品,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進行討論。小組內的討論,一般會涉及到每個學員的作品,但每個小組都會有各自的重點。第二個層次是在小組內討論的基礎上,根據全班的創作情況,挑選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全班性的公開研討。研討會上,有關評論家、大型文學刊物主編和魯院教師很務實地分析參會的每篇作品,既談問題和不足、談修改意見,也有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是魯院推出學員、展現成果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活動。研討會常常放在學習的后期,它能使廣大學員通過對一些典型作品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啟發,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調整創作思路。
作品討論會更多的還是討論學員未發表的作品,目的是推出好作品、發現人才。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先是組織小組討論,進行小組推薦,推薦出各組的優秀作品,在這個基礎上教學部教師進行綜合評比,推出上會作品,然后聘請在京的各大刊物主編以及魯院的領導與教學部的教師參加討論。研討會實際上起著兩種作用,一是討論作品,二是挑選稿件。任何一個優秀的刊物都不缺稿,只是缺少一流的好作品。教師推薦的作品基本上代表著這個班的寫作水平,發現了好作品就等于發現了人才。教師對學員作品的準確分析和評價至關重要,影響的不僅是作者作品本身,還會輻射到其他學員身上。
綜上所述,無論是文學進修班,還是文學創作專業班,以及與高校聯合辦學,都是魯院更名初期的辦學探索。這些探索有其成功之處,也有一些可供總結的教訓。這一時期的魯院辦學的摸索,可以看作是魯院辦學“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這一階段的辦學實踐,就沒有魯院新世紀以后的高研班的成功和輝煌。由此看來,魯院更名初期的辦學實踐意義重大,確實值得認真總結和研究。
注釋:
①據官方報道,魯迅文學院青年作家英語培訓班是在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中國作協黨組的直接領導下,集合多方力量悉心籌辦起來的,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培訓班以“加強聽說訓練,培養交往能力”為教學目標,將“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實踐”的宗旨貫穿始終,實行分班教學管理,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培訓班共計開展了300課時的課堂教學,涵蓋外教口語、視聽說、新概念、中高級寫作、文學翻譯等多門課程,結業考試以分科目測驗與現場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并特別安排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實戰演習”,讓學員獨立完成2小時以上的持續性英語對話。培訓班還安排了以“重溫歷史,感觸現實,豐富知識,開拓眼界”為主題的海南社會實踐活動。在緊張的英語學習之余,學員們并沒有忘記自己的作家身份和文學擔當,在文學創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學員在校期間創作文學作品430余篇(首),出版或再版專著7部,大量作品發表在各類文學報刊上,多人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均有所斬獲。筆者作為這個班的班長,深感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把青年作家同時放在中英語語境下培養,這在魯院尚屬首次。
②③魯迅文學院編《文學的日子》,內部資料,第190、191頁。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創意寫作中心]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