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系列訪談 林曉哲:寫作者是落伍的,他只能寫一點東西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劉鵬波  2022年09月26日11:24

    編者按:“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是浙江文學院推介文學新人的重要舉措。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9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

    林曉哲:男,1980年生,浙江樂清人,作品散見于《收獲》《江南》《天涯》《山花》《青年文學》《思南文學選刊》《中篇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刊物,曾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魯迅文學院第40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浙江省新荷計劃人才庫作家。

    林曉哲寫得很慢。他喜歡把寫作過程比作“便秘”,愿意為一篇小說打磨上數月時光。從在《西湖》上發表第一篇小說起,他就一直緩慢推進著自己的寫作“副業”。他的本職工作是在政府機關當職員,無法全職寫作。他說更喜歡這樣,讓他體察到更多的世相。他甚至懷疑以寫作為業可能是危險的,“很多作家都寫得太多了”,他僅期待能“寫一點東西”。“寫作是一種思維的樂趣”,林曉哲喜歡寫作令內心保持自由狀態,并希望用寫作“探究和挖掘一個真實的世界”。

    寫作對我只是一個業余愛好

    中國作家網:在您的記憶里,最早的閱讀經驗是怎樣的?小時候讀書多嗎?

    林曉哲:小時候家里有很多小人書,或可算是最早的閱讀經驗。我生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小時候讀書肯定不多,也沒有條件,但相比于同齡人還算不錯,比如我大姐有《故事會》,祖父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而小叔是八十年代初的高中生,家里也有許多書。小學四年級后開始看武俠,一直看到初三,高中按捺住不看,開始看名著(但完全是出于虛榮)。讓人郁悶的是,我看過的所有標明“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偽金庸作品。讀大學后,我特地補看了《連城訣》。為什么是《連城訣》?這是金庸的長篇中最短的,當時我已經不看武俠了,但我需要看一部真品來補償自己無知的少年時光。

    中國作家網:還能回憶起您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嗎?當時的情形如何?

    林曉哲:第一次發表小說是在《西湖》,當時還在玩QQ空間。我通過QQ空間認識了樂清的前輩作家倪蓉棣老師。這是2008年初,倪老師把我發在空間上的小說推薦給馬敘老師。馬敘當時在樂清文聯上班,在編一份叫《簫臺》的文學內刊。馬敘看了我的小說后,馬上打電話問我是不是可以推薦給《西湖》。這當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當天下午,我又去他辦公室拜訪。我早就知道他,但那是我第一次跟他聊天。他已經給我的小說寫了一個短評。對此我很感動,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后差點掉了眼淚,聲音都哽咽了。我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認可,此后,我對文學創作產生了真正的想法。

    中國作家網:當我知道您在政府機關工作,比較驚訝。卡夫卡也是一位公務員,下班后才寫作。您平時有怎樣的寫作習慣,是否每天堅持寫作?

    林曉哲:我無法堅持每天寫作。我通常在孩子入睡以后、晚上十點左右開始寫作。現在在基層文聯,工作相對清閑,白天有時間也會寫一點。我的速度很慢,寫一個萬把字的短篇也要一個月以上,中篇則要三四個月以上。我的寫作是一個不斷推演的過程,慢慢地想,慢慢地寫,假如中間插入了雜事,一斷就是幾天幾周,有時會導致情節不暢。我也嘗試過提速,但效果不好。所以,寫作對我來說幾乎是一個“便秘”的過程,那種行云流水的才情跟我是無關的。

    之前我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寫各類公文,經常加班至深夜,這占用了寫作時間。成家后我熱衷家庭生活,又有了兩個兒子,這也需要時間。另外,我是個閑散的人,總會浪費一些時間。只能說,不管有沒有寫,寫多寫少,我一直都保持了寫作的狀態。寫作太個人化了,它對工作沒有促進作用,對家庭也沒有,甚至是副作用,而且無法帶來物質財富,很難把它擺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只能是一個業余愛好。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對于一位作家,全職寫作好還是把寫作當作副業更好?

    林曉哲:寫作對我來說是只能是副業,因為我的寫作無法解決物質基礎。我是世俗的人,那種不瘋魔不成活的想法,只能在小說里實現。我最近看到五條人樂隊的演唱,喜歡他們那種看似業余的風格,他們的隨性、自在、質樸、真實、市井,是專業訓練過的職業歌手做不到的。

    但我不懷好意地揣測,以寫作為業可能是危險的,假如沒有足夠的才情,就不得不生產大量的次品。很多作家都寫得太多了。把部分精力投入到平庸的日常中,可能會有更多酸甜苦辣的直接經驗。一份平庸的工作會讓我們體察更多的世相。

    中國作家網:對您而言,寫作的意義是什么?您覺得您從這么多年的寫作中獲得了什么?

    林曉哲:我常常感嘆寫作會讓人失去一些東西。畢竟我不是在文學圈里生活,我身邊絕大多數人跟我是不一樣的,我是一個“無用”的人,而我本來可以“有用”。我記得多年前讀初一時,那些貪玩的同學就開始游手好閑了。有一次放學,我坐一個貪玩的同學的自行車回家,他問我,讀書這么苦,為什么還在讀書?我竟無地自容。我感到自己落伍了,但無法改變。寫作大概也是一樣,寫作者是落伍的,他也就只能寫一點東西。除此之外,又能干什么呢?你很難改變自己。

    但寫作的確給我帶來了一些東西,這是看不見的。比如,寫作是一種思維的樂趣,這種愉悅自我的方式是比較高級的;寫作也是一種獨立的、個體的勞動,至少會讓內心保持自由;寫作也會讓我們更加真實,因為寫作總是在探究和挖掘一個真實的世界,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小說的真實是一種感受

    中國作家網:您的一些小說刻畫困在系統里的小職員,對系統運作規則有很強的揭露性,往往帶著諷刺、荒誕的色彩,讓人想到契訶夫、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譬如《清白》里朱敦本想留下同事送禮的證據作為籌碼,不想被人發到網上,為自證“清白”,只能把自己佯裝送禮的照片貼上論壇,整個故事頗具諷刺意味。還有《借口》里“我”與劉必爭奪中層干部位置,使用陰謀匿名舉報,最后懷疑落到自己身上,小說結尾戛然而止,讓人回味。這些故事是否跟您的工作經歷有關?是否先有一個有趣的點子,然后才構想出整個故事?

    林曉哲:我在大學畢業后即進入基層政府機關,至今沒有離開。我生活中的大多數朋友也都在機關。機關小職員生活是我最熟悉的生活,是我的第一手寫作資源。但我寫的不是官場小說。我想誘發我寫作的不是一個有趣的點子,假如小說中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細節,大多是寫作的過程中產生的,這也是寫作的樂趣:有趣的是未知的,充滿了探索的意味。誘發我寫作的更多的是一種情緒,或者說是描述某種狀態的沖動。比如《借口》,緣起是我的一位朋友對我絮叨了中層提拔的艱難,我突然有了一股悲涼的情緒。《清白》則是為了嘲謔熱衷送禮的小職員們。這兩篇小說都比較早了。去年的短篇《寡人有疾》也寫機關,此時我身邊的許多朋友已經獲得升遷,但繼續升遷又基本無望,于是我有了描述這一“無望”的狀態的沖動。

    中國作家網:《假如》里李椿尋找初戀而無果,《求囡記》里李律一心求女而不得。兩篇小說主題上的相似性,讓人猜測是用相同模式進行的變奏寫作?主人公雖說心思縝密,但生活往往超出他的理性分析。這是您的生活經驗總結嗎?

    林曉哲:長期的機關生活讓我體會最深的是個人的卑微,這讓我小說里的人物多多少少有點猥瑣和窩囊。而里邊那些多少手握點權力的人常常被調侃,這的確是我作為小職員的“不懷好意”。我把它們看成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主人公之所以心思縝密,是因為我試圖努力展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但客觀世界肯定不是他們的小心思可以把控的。他們是弱者,理性分析注定無法左右生活。

    中國作家網:《鴨子與先知》里張宛有攝影愛好,胸前掛著徠卡M10掃街,“我”對攝影大師也如數家珍;《清白》里的朱敦在機關工作,愛好也是攝影;在《拍照的朋友們》,您回憶了攝影往事。很難不把小說里的人物與您對應起來,主人公身上有您的身影嗎?在《假如》《借口》兩篇小說的創作談里,您總結說“我的兄弟們就是我寫作的動力源”。除了兄弟,您是否也從自己身上找到靈感?您怎么處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關系?

    林曉哲:主人公的確都有我自己的影子(這也是一種局限),至少是我自己喜歡的一種樣子,大致處于一種有點窩囊又有點小心眼、自以為是又有點小壞的那種狀態。我寫《求囡記》時沒有結婚,也沒有女朋友,有關女性懷孕的種種生理反應是咨詢了過來人的。由于沒有見過避孕藥,還特地請一位朋友去藥店看了一下(我自己不敢)。《鴨子與先知》中在鴨棚過夜也發生過,所以我可以盡情描述鴨子生蛋的細節,但現實中是跟一位同性朋友,只有基情,沒有愛情。這些真是美好的往事,我會永遠懷念。但出現在小說里的情節幾乎都是虛構的,在現實中從未發生過。真實是一種感受。《假如》里的悵然若失,《借口》里的焦灼煎熬,《求囡記》里的頹唐,這些情緒是真實的。

    中國作家網:您喜歡用第一人稱視角描寫人物細膩而敏感的心理,心理描寫縝密,敘述邏輯清晰,故事又頗有荒誕意味。這種寫作手法是否受到某些作家的影響?能簡單談談嗎?

    林曉哲:多年前我在《作家》雜志讀到韓東的《南方以南》,一個短篇小說。我發現作者推進小說的方式非常獨特。于是我買了韓東的小說集《我的柏拉圖》。收在集子里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一個老師愛上女學生的故事,里邊有一個細節,是主人公設想自己向女生表白可能產生的各種不同情況。我覺得很有意思。我的專業是法律,多年前就有律師職業資格(說明沒有白學),法律也講究邏輯。我小說中的很多細節都是一步步推演出來的,這也讓小說的節奏很慢。

    我從《南方以南》開始喜歡韓東,二十多年依然。他在當下是一個多么獨特的存在。

    文學能提升一個人的藝術鑒賞力

    中國作家網:除了攝影,繪畫和音樂也時常出現在您的小說中。比如《燃燒》里的朱金娜是位畫家,涉及不少繪畫史知識;《音樂的靈感》對古典音樂有所指涉。這些都是您平日生活的喜好嗎?除了作為素材,攝影、繪畫、音樂等藝術是否對你的小說寫作也產生過影響?您覺得小說能從其他藝術身上學到什么?

    林曉哲:很慚愧,古典音樂不是我的喜好。我是一個音盲。《音樂的靈感》是早期的東西,寫它的時候有一種游戲的態度在里面:我不懂音樂,但不妨礙我讓大家產生我懂音樂的錯覺。這也是寫作有趣的地方,有一種小人式的自得其樂藏在字里行間,但不會有人看出來。我把《燃燒》里的主人公界定為畫家,是因為我此前從未寫過畫家,但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我想寫一個畫家,而且他(她)必須瘋魔,以告慰自己這一幾乎消亡的愛好。我也喜歡攝影,但除了家庭生活,我沒拍過其他東西。我對攝影、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本質上都是門外漢,所以它們應該沒有影響到我的寫作。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反過來,寫作可以影響一個人對藝術的看法。或者說,文學作為一切藝術門類的基礎,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一個人的藝術鑒賞能力。此外,就攝影來講,它畢竟是一種走動的藝術,讓小說中的人物有一種攝影喜好,就可以讓他自然而然地處在一種走動的狀態。這是攝影有趣的一面。

    林曉哲畫作《獨酌無相親》

    中國作家網:今年年初,您和四位溫州作家聯合辦過一場繪畫展,您的作品涉及旅途、散步、閑談、家居等主題,能談談您的繪畫經歷嗎?繪畫和寫作的區別在哪?

    林曉哲:其實沒有多少經歷。我生長在農村,從未有機會接受過美術培訓,直到高一才知道什么是素描。我在高二時改用毛筆畫畫,那是因為看起來毛筆比鉛筆、圓珠筆、鋼筆有型多了。工作后我就不畫畫了。這是一次選擇的結果。我當時想,假如在三流畫家和三流作家中做選擇,怎么選?從現實的角度講,從三流畫家晉級到二流,可能性遠遠小于從三流作家晉級到二流。另外,作為一門手藝,寫作的技藝主要靠閱讀和體悟,而繪畫則需要大量重復的機械化勞動,聽說美術專業的學生畫畫會畫到吐。寫作寫到吐是不可能的。

    有一點很明顯,寫作可以影響繪畫。我想我那些不成熟的畫作都是以文學托底的。這么看,我沒有一直在畫畫也不太虧。但畫展后沒有再畫過幾幅。

    中國作家網:您曾寫到,“長期以來,我都處在一種文學自閉的狀態,我堅持一個人讀書寫作的生活,但與文學圈沒有發生任何關聯”。與文學圈保持距離是您自愿選擇的結果嗎?您覺得與文學圈保持距離讓您獲得了什么,同時又失去了什么?

    林曉哲:這句話指的是我2008年以前的狀態,那時我的確不認識任何作家,連樂清本地作家都不認識。但現在這句話讀起來感覺有點做作了,本不想作答,但也可隨意扯幾句:基層寫作者本身和文學圈有距離,這是物理距離,我也不擅長社交。還有一個化學距離,就是你的作品被文學圈的認可度和消化度。假如你的作品沒有被文學圈認可,也沒有被消化,擠進文學圈也沒意思啊。不禁想起孔子的話:“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我們的所好正是寫點東西而已。

    中國作家網:您說格非的《蘇醒》把您從文史哲之類的讀物引到小說,并開始文學創作。發現余華、格非、蘇童這三位作家,分別對您有什么意義?

    林曉哲:格非的《蘇醒》很有意思。我看到這一篇小說是在2000年。我當時很奇怪,我不知道這篇小說(因為它收在1999年度最佳短篇小說選里),為什么會是小說?小說可以這么寫嗎?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先鋒小說。這是一次思維的開拓。有趣的是,這篇小說后來竟也出現在格非的一本散文集里。小說和散文的界限不知不覺被打破了。

    但我更想說一說王小波。王小波對我是更大的思維開拓。我們的思維太固化了。我們曾經都是學校里的好學生,我們最大的快樂就是被權威(領導、老師和獎狀)表揚。讀了王小波后,這一點完全改變了。王小波讓我做好了寫作的思維準備。好學生寫不出好文章。

    中國作家網:您說:“只有神經敏感脆弱的男人才適宜從事小說寫作”。這與您小說里的主人公給人的印象一致:他們往往是極度敏感,耽于想象,缺少行動力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您也是這樣的嗎?為什么您覺得這類性格的男人更適合寫作?

    林曉哲:我的行動力非常差,這是公認的。我覺得自己適合當軍師,但不知道別人是否認同。我的妻子非常佩服我的觀察能力,這是她的獨特發現。

    這大概算是一種南方寫作?南方人居住在尋常巷陌之間,每日都處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假如對人際關系和周邊的事物不敏感,很難寫出東西。北方廣大、雄渾、粗糲,開了很久的車都見不到一個人,他們可能不需要敏感于細微的事物,他們可以考慮更宏大的事情。

    偉大的小說讓我們更真誠地面對自己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一個成功的小說應該自身具有一種張力,既舒展如花瓣,又緊湊如花蕾。”請您列舉一二并簡單點評一下吧。

    林曉哲:我不太喜歡花瓣、花蕾的類比了。對于什么是成功的小說,現在感覺也很難說清楚。

    我最近正在看波拉尼奧的《2666》,它由五部分構成,很厚,也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小說的內核是發生在圣特萊莎城的上百起婦女謀殺案。波拉尼奧很有意思,它不是單純地圍繞這個內核去推進,而是在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跑題,小說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們不是花朵上舒展的婀娜的花瓣,而是散落在風中的斑斕的花瓣。于是這個不斷跑題的小說獲得了一種魔力,而且充滿了智慧。它又更新了我對小說的認識。

    中國作家網:您心目中偉大的小說家有哪些?

    林曉哲:我前幾個月重讀了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因為我的魯院同學田鑫對我說,《潮汐圖》的作者林棹讀過二十幾次《洛麗塔》。所以我也打算多讀幾次。我想《洛麗塔》就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我不太會下評判。我想《洛麗塔》的偉大可能正在于它的獨特的題材,以及入細入微的語言魅力。它也讓我們更深刻地擺脫了思維和觀念的束縛,從而讓我們更真誠地面對自己。

    我平時多讀西方小說。西方的小說大家太多了,但我的閱讀多是走馬觀花,很少研讀,不一一羅列。國內民國一代,是不是唯魯迅稱得上偉大?當代的話,王小波肯定不會被列入偉大,但我喜歡他。

    中國作家網:您對中國當代文學了解多嗎?是否閱讀同年齡段作家的作品?“80后”作家里,您比較看好誰?

    林曉哲:出于工作便利,我訂閱了許多文學刊物。但沒有把主要經歷放在閱讀刊物上。我會有意識地閱讀同年齡段作家的作品,看看他們的手法。我也會讀“90后”,也許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一些“70后”作家也許會陷入“經典化”的窠臼,但“經典化”也可能是“老化”,反而失去了可能性。

    中國作家網:在您的文學之路上,有沒有特別想感謝的人?

    林曉哲:感謝馬敘和東君,兩位都是樂清作家,是他們的鼓勵和幫助,讓我堅持到現在。我也感謝我的妻子對我的理解,她坦然地接受了我可能一直無名的寫作狀態。

    中國作家網:最近在關注什么題材,有在寫新作品嗎?

    林曉哲:今年首次嘗試一個小長篇的寫作,目前已寫到近五萬字。是以我父親和母親的口述為基礎的,算是非虛構,當然也有虛構的成分。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但他們和時代不是脫節的,而是一直在親歷時代的變化。他們都是敦厚之人,敦厚持家是他們最鮮明的品質。我特別想展現這個品質,這是最重要的理由。其次,我也想通過父母,弄明白自己是怎么來的。假如再說得大一點,我父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從事電器行業,至今年近八十依然如此,但他又始終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作坊主,我想也許從中可以管窺所謂的“溫州人精神”,而且會更真實、更日常。 

    相關鏈接:

    林曉哲創作年表

    東君:發現林曉哲

    馬敘:林曉哲印象

    瘋魔與俗常間——讀林曉哲的《鴨子與先知》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91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麻豆|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器|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亚洲精品美女网站|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蜜|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窝窝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东北|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国产精品素人福利|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国产精品白丝AV在线观看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女厕|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