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的興起與發展
現實題材創作進一步深化是當前網絡文學在優化內容結構方面最引人矚目的現象。2022年8月,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了《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在關于總體發展狀況的總結中,“現實題材創作塑造時代新人形象,數量質量同步提高”被看作是年度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這已是2017年《藍皮書》開始發布以來第五年做出類似的判斷;再往前追溯,至遲自2012年起,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的活躍就引起了社會關注,中國社科院組織編寫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年)即指出:“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市場分割,網絡文學走向兩個極端的趨勢愈加明顯,一頭是現實,一頭是神話。”“現實題材創作積極反映讀者關切,改革開放、奮斗創業、科技創新、鄉村教育、生活婚戀等成為表現熱點。2021年全國主要文學網站新增現實題材作品27萬余部,同比增長27%,現實題材作品存量超過130萬部。‘90后’成為現實題材網文創作主力,占比近五成”,2021年《藍皮書》中的這些數據,顯示出當前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持續走熱的態勢。
回顧網絡文學發展歷程,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幻想類作品曾經一家獨大,在大眾文學閱讀中占有最大市場份額。由于玄幻奇幻、仙俠修真、都市異能、穿越架空等以虛幻故事為主的類型小說“霸屏”,網絡文學曾一度被貼上了“裝神弄鬼”的標簽。十年之后現實題材逐漸回歸,新增作品中的比例逐漸上升到占據半壁江山,這一格局的形成不僅說明與讀者和市場互動中的內容轉型,更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在社會綜合力量的引導下,網絡文學面向鮮活而廣闊的時代生活現場,主動承擔新時代的歷史使命,講好中國故事、書寫人民生活、傳遞中國精神的實踐成果,標志著網絡文學在主流化、精品化和國際化進程中進入了新階段。
“現實”在網絡文學中的地位變化
將現實題材創作的興起稱作回歸或復蘇,是否意味著它們曾經活躍在網絡文學數目眾多的類型陣列中?事實的確如此。20世紀90年代,誕生初期的網絡文學為社會帶來第一波次閱讀沖擊的作品主要是現實題材。雖然1997年連載的玄幻小說《風姿物語》(羅森)被一些學者看作是網絡文學的開山之作,但同期被讀者熱捧的《臺北愛情故事》(Plover)、《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痞子蔡),以及被譽為早期網絡文學“五匹黑馬”的邢育森、寧財神、俞白眉、李尋歡和安妮寶貝的作品,幾乎都是從現實中取材。特別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以新穎的網絡語言講述了一個借助網絡發生的愛情故事,處理的是網絡時代年輕人鮮活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在臺灣發布的在線版及經由大陸出版的實體書引發了持續性的閱讀狂潮,堪稱史上第一部影響深遠的網絡文學經典名著。現實題材作品在閱讀市場上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網絡文學商業化前期,當時的高人氣作品還有《晃動的生活》(黑可可)、《永不原諒》(尚愛蘭)、《蒙面之城》(寧肯)、《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何員外)等。
2003年10月,起點中文網全面實行付費閱讀制度,并將讀者對作品的付費額按比例分配給作者,讀與寫的空間被市場化,網絡文學從此步入商業時代,在獲得了新動力后開啟了新的發展模式。在這之后,盡管出現了《上海夏天》(蘇昱)、《草樣年華》(孫睿)、《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劉猛)等引起市場反響的佳作,但真正的“封神”之作已悄悄轉移到幻想題材中,奇幻武俠小說《誅仙》(蕭鼎)、修真小說《飄邈之旅》(蕭潛)、科幻小說《小兵傳奇》(玄雨)、穿越小說《夢回大清》(金子)等一批具有類型創新意義的作品“一戰成名”,成為“網絡造星機制”的首批受益者。它們所掀起的閱讀風暴帶動玄幻小說進入社會主流話語場中,市場占有率逐年攀升,客觀上導致現實題材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中在對網絡文學類型進行全面考察后指出,“網絡文學作品從2009年開始呈現比較穩定、明顯的題材劃分,類型化寫作趨勢明顯”,但當時起點中文網、榕樹下、晉江文學城、幻劍書盟、紅袖添香等主要網站中沒有一家將現實類單獨列出,少量現實類作品只散布在青春、職業、言情、商戰等類型下,不為人注意。
幻想類題材創作為網絡文學閱讀提供主要資源,這一狀況一直延續了十年乃至更久的時間,這導致了現實題材作品幾乎淡出讀者視野的后果:在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下,中文在線旗下的17K網站與《長篇小說選刊》于2008-2009年聯手承辦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中,上榜的“十佳人氣作品”中沒有一部是現實題材,在2011-2012年磨鐵中文網舉辦的新世紀十年“十大經典作品和十大經典作家”網絡評選中,十部“經典作品”中只有“一部半”現實題材,一部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半部”是描寫“豪門恩怨”的“想象現實”類小說《千山暮雪》。“現實”的地位一落千丈。
分析現實題材在網絡文學創作和閱讀中的趨勢變化,與作家的“現實”觀念和對待現實的立場,以及網絡文學所承擔的社會功能有關。首先開始在網上進行文學創作的是“以鍵換筆”從傳統文學進入互聯網空間的文學青年,他們受到印刷文學傳統的驅使,仍然以個性化的審美創造和對自我的表達作為追求。因此早期的網絡文學帶有濃濃的“文青味”,作者自己身在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感悟是主要的表現對象。彼時網絡小說里的世界雖然以數字化的形式建構在虛擬空間中,但作者成長和賴以表達的生活經驗是在現實中形成的,網絡文學是作為創作者日常生活在網上的延伸而存在,所反映的生活經驗主要是被現實所規定的。這也使得“網絡文學”這一概念當時并不僅僅指小說,而包括了詩歌、散文、非虛構等與傳統文學相對應的各種體裁。
這種情況伴隨網絡應用經驗的增加而改變。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工具到為大眾提供虛擬生活空間的轉換,使其在文化意義和精神層面上成為逃避現實、體驗虛擬人生的處所。從網聊到網戀,從論壇版主到網游中的非玩家角色,網民在網絡空間里享受著在現實中無法獲得的獨特生命體驗。反映到文學中,擺脫“現實”的束縛而進入虛構場景,離現實規律越遠越能體會到自由快感的故事世界成為網民文學閱讀中的“剛需”。以玄幻小說為代表的幻想類作品由此進入了“黃金時代”,特別是具有網絡生存經驗的“網生代”入場,更將這一浪潮推高。同時,資本憑借敏銳的嗅覺,很快意識到網民集體性的精神癥候會形成龐大的市場需求。受此影響,幻想類作品受到資本鼓勵而成為網絡文學創作的題材高地,客觀上削弱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地位。盡管其間仍有一些優秀的“現實向”作品出現,但始終不溫不火,代表網絡文學創作最高成就的作品仍需在玄幻類型中揀選,直至進入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再度興起。
現實題材的新崛起及其進路
現實題材創作興起作為一種現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之所以說“出現”而非“復現”,是因為網絡文學誕生初期并未預判到后來玄幻小說的強勁勢頭,因而只像傳統文學那樣沒有從題材角度加以重視和評說——是以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作品連續出現為標志的。其中包括:《大江東去》(阿耐)、《遍地狼煙》(歷史現實類,菜刀姓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辛夷塢)、《何以笙簫默》(顧漫)、《如果蝸牛有愛情》(丁墨)、《微微一笑很傾城》(顧漫),以及《烽煙盡處》(歷史現實類,酒徒)等。這些作品通過改編為影視劇或被讀者閱讀點擊“捧紅”的“品牌效應”激活了現實題材創作的沉寂局面。它們讓業界意識到,面對現實和歷史生活,讀者不只是選擇逃離和想象,同時也需要進入和感受。盡管其中有些作品只是“現實向”而非嚴格的“現實題材”,但它們共同昭示了在千姿百態的文學光影中,“現實”一直是一股強勁的動能,并隨著大眾閱讀興趣的轉化和提升蓄勢待發,直至如今躍上蔥蘢。
更重要的是,現實題材創作還具有更為重大的時代使命。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新征程,網絡文學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黨的文藝政策立足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積極回應人民對優秀文藝作品的熱切渴望,為現實題材創作增添了新動力、提供了新契機,全社會形成了加強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的新語境。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網絡文學從此成為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中央出臺《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把組織實施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科學編制現實題材、愛國主義題材、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青少年題材等專項創作規劃作為加強優秀作品創作的核心舉措。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現實題材創作的方向更加明確;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規劃組織機制,加強農村、少兒等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作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根本方法得到強化;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現實題材創作被納入文藝工作心系民族復興偉業、描繪新時代新征程恢宏氣象的主要方向,成為網絡文學進入新時代后的重要遵循。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批助推網絡文學出精品的全局性體制機制得以建立,并在創作領域發揮了重大引導作用。其中,倡導和扶持現實題材創作、推介和獎勵現實題材作品成為一個基本原則。2015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了“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首批上榜的21部作品中有14部為現實類或歷史現實類作品;2020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開始部署“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專項鼓勵現實和歷史題材創作。2014年,中國作協開始嘗試發布“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持續多屆后于2020年推出了涵蓋范圍更廣的“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榜單評選過程中明確要求現實題材作品要占有一定比例;中國作協年度重點作品扶持也向網絡現實題材創作傾斜。此外,對現實題材創作的鼓勵成為自上而下的系統工程,各省級作協和各文學網站在常規工作、獎項評選、作家培訓等方面突出現實導向,形成了以現實題材帶動和引領全行業發展的新局面。
在政策引導和讀者的推動下,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進入新高潮,一大批精品佳作獲得讀者好評和社會肯定,并借助IP改編轉化為實體書、影視劇和有聲書等多種形式,持續吸引著不同社會圈層的受眾。《復興之路》(wanglong)、《岐黃》(漱玉)、《糖婚》(蔣離子)、《南方有喬木》(小狐濡尾)、《朝陽警事》(卓牧閑)、《明月度關山》(舞清影)、《網絡英雄傳》系列(郭羽、劉波)、《北斗星辰》(匪迦)、《浩蕩》(何常在)、《重卡雄風》(晨颯)等作品直面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聚焦火熱的時代生活,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和精神追求,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產生了重大社會效益,在網絡文學主流化進程中持續發力,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現實題材創作經歷了從邊緣到中心、從自發到自覺、從市場主導到政策引導、從自主選材到聚焦主題的發展過程。分析變化背后的原因和動力,主要在于社會提升了對網絡文學的功能認知。長期以來,我們將娛樂性和消遣性指認為網絡文學的主要功能屬性,卻忽略了任何文學形態都應該具有的文明教化作用。現實題材的興起和發展,是網絡文學功能糾偏和價值回歸的主要表現。進入新時代,網絡文學發揮“寓教于樂”的作用,不僅要為讀者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更要在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扮演新的角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網絡文學必將能夠提高處理現實經驗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忠實履行好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