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儒家知識分子的底色 ——重溫馮至先生的代表作品
盡管從馮至先生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窺見西方存在主義哲學與中國道家“逍遙”哲學的痕跡,但他畢生希望研究與書寫的杜甫、伍子胥等人,又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他終究還是擺脫不了儒家士大夫歷史傳統的決定性影響。
跟馮至先生的結緣,始于十年前(2012年)的九月。記得應該是當年九月的第一天,我在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購得一本里爾克的詩集,在店里隨意翻閱期間,就被其中那首《秋日》所深深打動;尤其是那句“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對于當時已經年過而立、仍然處于單身狀態的我來說,在南京的初秋跟這樣的詩句偶遇,足以讓人繼續對未來充滿憧憬。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詩句,我特意翻到書的封面查看譯者,“馮至”的名字,就從此刻開始,走入了我的生命世界。
十年后的當下,又是九月。為了準備這篇關于馮至的紀念隨筆,我開始重新翻閱由領讀文化策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新近推出的這套“馮至文存”,恰好重讀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馮至在里爾克十周年祭日之際,撰寫的紀念文章《里爾克》。馮至跟里爾克“邂逅”之時,恰值里爾克去世當年(1926年);然而到了1936年馮至寫這篇紀念文章時,里爾克已經成為對馮至影響最大的作者。如果把閱讀,也視為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活動的話,那么讀者與作者、與作品之間的相遇,也實在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美妙之緣。里爾克與馮至,馮至與我,均是如此。十年前,我只是偶然借助于馮至的譯文,跟里爾克的詩歌相遇,馮至當時扮演的,是一種翻譯的中介;而十年后的今天,馮至作品里的諸多妙言警句,早已匯入我個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之中,馮至也由此成為對我影響最大的作者之一。
談到馮至的作品,就不能不提到“西南聯大”這樣一個在中國知識群體當中、擁有數十年持續性熱度與關注度的關鍵詞。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馮至代表性作品集,幾乎都會收入《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這三部作品,三者分別之于現代詩、散文、歷史小說這三個場域,都可以位列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品行列,而這三部作品,無一例外,均創作于馮至于西南聯大任教時期。一方面是在北大學習多年和在德國留學多年之后、文學與思想積累上的厚積薄發,另一方面又恰值抗戰的紛亂時節、所謂“家國不幸詩家幸”的因緣際會,再加上西南聯大本身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與知識精英的群體動力——在馮至長達數十年的創作生涯當中,西南聯大時期幾乎是所有研究者所公認的馮至創作的巔峰期。
這三部作品中,《十四行集》里的詩歌,在戰亂的大背景下,自守一份寧靜而深邃的詩人世界,于細微觀察中見廣大,于冷靜陳述中見深情,是西南聯大乃至當時整個中國現代詩歌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跟他少年時節創作的《昨日之歌》里的青澀、懵懂、“為賦新詩強說愁”和抗戰之后詩歌的刻板、生澀、模式化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也無怪乎詩人、譯者黃燦然曾說:“《十四行集》之后,馮至的詩人生命就基本結束了。”
而《山水》里收錄的十多篇散文,盡管表面上只是馮至于中外各地的旅游見聞散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則是以中國文化中的寫意手法,講述馮至靜觀世事巨變,而力求寵辱不驚之意。這些散文大多篇幅短小精悍,但文筆詩意凝煉,切入角度敏銳而富于細節,關于自然風景和社會生活觀察的寥寥數筆之間,作者對于時代的判斷與反思,不言自明。
這種寫意感,同樣體現在歷史小說《伍子胥》當中。在本書當中,馮至僅僅選取伍子胥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節點之一——逃亡,加以鋪陳創作,文字詩意雋永,且字里行間,留白恰到好處,給人以豐富的沉思與想象空間。馮至對伍子胥的敘寫,于春秋筆法之中,寄托了其對于當時身處戰亂與動蕩之中的中國與世界的感悟與反思,其表達充滿戲劇的畫面感和現場感,語言的節奏感也是妙不可言。
當然,我們今天,再來讀這三部作品,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其文字的詩意與深邃,也應該對馮至文字之外的時代感悟與政治隱語,有足夠的體味。
就馮至的這三部代表作而言,其留德期間的文化體驗,一直在發揮著重要影響。馮至自傳里曾說,留學期間,“喜愛里爾克的詩和梵高的畫,聽過雅斯貝爾斯的課,深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十四行集》里的詩歌跟里爾克詩作之間順承脈絡,自然無需多言;《山水》文字中的那種輕盈、超脫與畫面感,《伍子胥》里那種極具戲劇現場感的散文詩筆法、以及自始至終關于生命走向與意義的追問,都能夠或隱或顯地看到里爾克、梵高和雅斯貝爾斯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馮至的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窺見西方存在主義哲學與中國道家“逍遙”哲學的痕跡,但馮至畢生希望研究與書寫的杜甫、伍子胥等人,又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哲學的代表性人物。馮至再冷靜、再超然、再從容,也還是擺脫不了儒家士大夫歷史傳統的決定性影響。馮至創作于新中國成立后的《杜甫傳》在文風與氣質上,跟上述三部作品之間的顯著性轉變,以及馮至后半生的生命歷程中,從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跌宕生命歷程,都可以從他的儒家知識分子的底色中找到密碼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