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蘇軍的百花園
江蘇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蘇文學期刊在江蘇文學發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發揮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江蘇文學期刊覆蓋了各種文體類型,品種齊全,既有《鐘山》《雨花》等包容小說、詩歌、散文、評論等主要文體的綜合性刊物,也有專攻一體的《揚子江文學評論》《揚子江詩刊》等。就期刊生態而言,江蘇文學期刊形成了多元互補的格局。南京的《青春》雜志在上世紀80年代影響巨大,名列青年文學期刊“四小名旦”,近年通過續辦“青春文學獎”和評選“網文青春榜”,為青春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陸文夫創辦的《蘇州雜志》以弘揚蘇州文化為旨趣,成為全方位展示蘇州文化的一扇窗口。鎮江的《金山》最近幾年重點刊發微型小說,無錫的《太湖》和常州的《翠苑》都是老牌刊物,堅持多年,也辦出了自己的特色。不應該忽略的還有不少地市級、縣級文聯和作協主辦的內部刊物,這些刊物在團結當地作家、培養文學新人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文學期刊依托江蘇省各級作家協會,立足江蘇,面向全國,盡心竭力為廣大作家服務,在出精品出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江蘇文學期刊深耕細作,為江蘇文學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媒介環境。國內不少省級文學期刊為了培育本土作家,作繭自縛,為外省市作家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將刊物辦成了固步自封的園地,缺少開放性與競爭性,使本土文學在封閉狀態中失去了應有的活力。水鄉江蘇的文學期刊具有流動不息的特性,開門辦刊,八面來風。本土作者是江蘇文學期刊的堅強后盾,編輯們充分調動本土作者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強化作家隊伍建設,不斷為江蘇文學引來活水,為文學發展注入奔騰不息的力量。江蘇文學期刊既重視對江蘇青年作者的培養與扶持,也面向全國,持續發掘外省市具有競爭力的作者,讓本土作者與外來的高手同場競技,共同進步。江蘇文學期刊擁有全國性視野,為江蘇作家搭建了高品質的平臺,為本土作者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以不同形式與全國各地的作家、評論家進行平等而深入的交流,使得江蘇的文學聲音可以及時地傳播出去。江蘇作家的文學創作大都以本土文學期刊為起點,在受到廣泛關注后依然與本土文學期刊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一批批青年作者的成長給刊物帶來持續發展的后勁,作者和期刊攜手創造了雙贏的局面。
江蘇文學期刊堅持品位,以編輯創新激發期刊活力。同質化是當代文學期刊普遍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刊物如出一轍,缺乏看家本領。不少刊物的編輯要么處于被動等待狀態,等米下鍋,缺乏選擇空間,要么隨風起舞,什么流行就追逐什么。江蘇文學期刊以欄目設置為突破口,逐漸確立自己的品格與地位。《鐘山》的各體小說欄目和“河漢觀星”欄目、《揚子江文學評論》的“名家三棱鏡”、《雨花》的“雨催花發”“江蘇青年作家小輯”欄目、《揚子江詩刊》的“詩潮”等欄目,放在全國文學期刊中都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形成了人無我有的特色。從《揚子江評論》到《揚子江文學評論》,丁帆教授親筆書寫的“卷首語”堅持了十余年,其內容和形式都有鮮明特色,是文學期刊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江蘇文學期刊中,《鐘山》是具有獨特地位的領頭羊。《鐘山》在其辦刊歷程中,始終將刊物個性視為自身的生命線。《鐘山》創辦初期,其組稿工作困難重重。《鐘山》1982年第3期開設的“作家之窗”欄目頗具創意,以集束方式同時發表一位作家的作品、評論和創作談,運作這一欄目如同栽下一片梧桐樹,引來了一群群金鳳凰,吸引了汪曾祺、王蒙、鄧友梅、王安憶、鐵凝、莫言、史鐵生、韓少功等一批重量級作家的加盟,提升了刊物的影響力。1989年開設的“新寫實小說大聯展”欄目,更是以敏銳的問題意識, 以期刊策劃推動了現實主義的新探索。從1994年的“新狀態文學”欄目到“聯網四重奏”,《鐘山》集中推介新生代作家,刊發了一批在藝術觀念、文學形式方面獨具一格的作品。
江蘇文學期刊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厚實的腳印。以小說創作為例,《雨花》在改革開放后率先刊發了一批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新時期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其中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陸文夫的《小販世家》、石言的《漆黑的羽毛》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鐘山》首發的不少小說佳作,已經成為當代文學史無法回避的研究對象。譬如王安憶的《流逝》《長恨歌》《錦繡谷之戀》《崗上的世紀》《烏托邦詩篇》、趙本夫的《賣驢》、賈平凹的《商州初錄》、朱曉平的《桑樹坪紀事》、 劉震云的《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蘇童的《米》《城北地帶》《茨菰》、葉兆言的《狀元境》《追月樓》《刻骨銘心》、畢飛宇的《祖宗》《虛擬》《玉秀》、史鐵生的《插隊的故事》《原罪·宿命》、韓少功的《暗示》、莫言的《金發嬰兒》《拇指銬》、池莉的《太陽出世》、遲子建的《逆行精靈》《滿洲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余華的《河邊的錯誤》《此文獻給少女楊柳》、格非的《褐色鳥群》《傻瓜的詩篇》、陳應松的《森林沉默》《松鴉為什么鳴叫》、胡學文的《有生》等等, 這些作品跨越了多個文學階段,在當代文學探索歷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標志性意義。以《鐘山》為代表的江蘇文學期刊主動介入文學現場,持續發現新作者、新思想、新形式,引領審美風尚,推動文學思潮的演進,也使得自身的編輯實踐成為當代文學史的有機組成部分。
江蘇文學期刊多措并舉,將文學期刊建設成綜合性的媒介平臺與制度平臺。在文學評獎與文學評價方面,江蘇文學期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2013年,江蘇省作家協會設立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包括《鐘山》文學獎、《雨花》文學獎、《揚子江詩刊》獎、《揚子江文學評論》獎四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刊發于四家文學期刊上的優秀作品。“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已經評選四次,獲獎作品有葉兆言的《刻骨銘心》、胡學文的《有生》、陳應松的《森林沉默》、羅偉章《寂靜史》、遲子建的《燉馬靴》、黃詠梅的《父親的后視鏡》、杜涯的《杜涯的詩》、路也的《慢火車(組詩)》、丁帆的《丁帆專欄:山高水長》等,具有經得起推敲的藝術質量。目前已經評選三屆的“《鐘山》之星”文學獎面向全國35周歲以下的青年作家,評選“年度青年作家獎”和“年度青年佳作獎”,作品涵蓋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非虛構作品等多種文學體裁。《揚子江詩刊》2015年設立的“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以挖掘和培育青年詩人、推介優秀原創詩作為目標。已經舉辦六屆的“雨花寫作營”由江蘇省作協主辦,《鐘山》《雨花》《揚子江詩刊》共同承辦,通過培訓、研討、改稿會等形式,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作潛力的江蘇文學新人。創刊十余年的《揚子江文學評論》從2017年起設立年度文學排行榜,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含非虛構)五個類別,在國內眾多榜單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國內首個由文學評論刊物主辦的排行榜,倡導以評論家的眼光與視野發掘具有獨特價值與卓越品格的作品。
江蘇文學期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一代代文學編輯的精神接力,他們堅守崗位,執著奉獻。以《鐘山》為代表的江蘇文學期刊,既重視作者的更新換代,不斷發掘新作者,又建立了比較穩定的作者隊伍,將傳承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編輯們持續關注自己的重點作者,對作者的創作動態了如指掌,陪伴并促進作者的成長,與作者結下深厚情誼。
在媒介多元化與文學市場化的格局中,紙質文學期刊的地位不斷受到各種挑戰。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文學期刊改換門庭或關門大吉。值得注意的是,江蘇文學期刊保持了穩定向好的局面,這離不開江蘇各界對文學期刊的政策扶持與財政支持。在網絡媒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江蘇文學期刊在發揮紙面媒體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的傳播渠道,探索媒體融合的新路徑,為新形勢下文學期刊的生存與發展積累新經驗,尋找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