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可以讓人明智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何謂讀史使人明智?就是懂得事理,周到而又有遠見。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經濟學者大體只能根據現在的數據判斷現在的情況,繼而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推測。但推測對不對,無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加上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性日增,加劇了數學模型推斷的誤差。
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歷史累積。現實經濟問題或多或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影子,并從歷史還原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斷完善和豐富經濟學工具箱。
對經濟學者來說,讀史明智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深入科學地探索、揭示經濟發展規律,為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提供經驗與啟發。
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把“經濟分析”劃分為三塊:歷史、統計和理論。如果讓他“三中舍一”,首先放棄的是理論;如再作選擇,最后保留下來的則是歷史。其理由有三:
首先,經濟學內容實際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過程。如果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一定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就很難真正透徹理解歷史時代進程中的重要經濟現象。
其次,對歷史的敘述不可能是純經濟的,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屬于“制度方面”的事實。看書讀史可以提供好的方法,讓人們了解經濟與非經濟的事實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種社會科學應怎樣聯系在一起。
再次,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主要源于歷史經驗的缺乏。這一概括是非常深刻的。
那么,如何讀史明智呢?這里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有重點、有選擇地學習歷史。歷史書籍卷帙浩繁。人的精力又有限,只能有選擇地看書讀史。學習經濟史,有利于完善和豐富經濟學知識與理論,有利于完善和豐富經濟學工具箱。
對中國經濟學者而言,《食貨志》《十通》應是必讀的。前者收集了中國歷代王朝的人口、資源、土地、財產種種統計數據,后者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典章制度演變。在重點學習中國經濟史的同時,還應當了解世界經濟史。
結合現實經濟社會問題,有選擇地對歷史上某個時段、某個事件乃至某個人物的成敗加以學習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今天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正是在對古代絲綢之路深刻研究基礎上的活學活用以及再創新、再發展。
二是將歷史與政治、經濟聯系起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經濟理論和經濟學工具總是服務于一定政治的。分析研究歷史進程中的經濟問題,應當注意聯系歷史政治背景。
這對于經濟學者歷史地、辯證地、清醒地認識和運用歷史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看一些治國理政的史料,如《史記》《資治通鑒》等。
三是對歷史要有正確的認知。有了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要有正確的歷史觀、科學的分析方法與理性思維。
歷史可以讓人明智,但歷史知識大體是經驗性的,有其局限性,在一定范圍內有效,或者說現在運用不具備完全條件。同時,限于歷史學家的立場和認知,歷史文獻的真實性也難免受到影響。同樣一件事情,不同歷史學者或前人后人看法未必一致。所以,對歷史知識、歷史經驗,必須學會科學地分析和辨識。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