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去世,曾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
關鍵詞:埃斯普馬克
離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只有半個月時間,但據瑞典媒體消息,瑞典著名作家、瑞典學院院士謝爾·埃斯普馬克(Kjell Espmark)于9月18日去世,終年92歲。
謝爾·埃斯普馬克
謝爾·埃斯普馬克于1981年成為瑞典學院院士,1987年至2004年曾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
埃斯普馬克曾出版過多部詩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其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詩集《黑銀河》和長篇小說集《失憶的年代》。后者包括七部長篇小說,通過描繪不同階層的人,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方社會的各種現實問題。
埃斯普馬克生前曾數次訪問中國。第一次是在1982年,當時,他曾與巴金、艾青、丁玲等中國作家會面。
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不久,埃斯普馬克帶著自己的長篇系列“失憶的年代”第一卷《失憶》到上海做宣傳。根據當時的報道,活動現場不少媒體所有提問都聚焦在了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身上。
2015年,埃斯普馬克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現場有人向他求證了文化學者許子東提出的華人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六要素——要寫鄉土(中國人的文化土壤);要用現代主義的手法(和世界“純文學” 可以對話);要有好的英文、法文、瑞典文翻譯(技術上更多評委可看);要在中國以外獲獎或有好評(參考不同政見的文學評論)等等——聽完之后,埃斯普馬克說,這些都是捕風捉影而已,但一定要有一個好翻譯,“作家和詩人最好的朋友是翻譯家。”
在2015年那次演講中,埃斯普馬克說,“如果沈從文不過世的話,他可以拿到那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