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為網絡文藝營造多彩景觀
回首網絡文藝發展走過的十年,網絡文學、豎屏劇、互動劇、沉浸式藝術展、數字舞臺劇等新作頻出,虛擬歌手、虛擬演員等日益為人們所熟悉。新技術不僅催生新的文藝形式,給人們帶來新奇的審美體驗,同時也給新時代文藝發展帶來深刻變革。
十年來,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革新給網絡文藝發展營造出哪些新景觀?怎樣看待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當下該如何引導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近日,在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指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杭州市文聯、杭州師范大學、杭州市臨平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的“技術革新與藝術開拓:中國網絡文藝這十年”論壇上,30多位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及網絡文藝創作者圍繞技術革新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展開了一場探討交鋒。
1 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成為“標配”
十年來,網絡文學、影視、動畫等文藝形式蓬勃發展,數字智能技術催生了網絡文藝的新形態,人們在欣賞、參與網絡文藝的過程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的體驗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來自創作一線的四川省網絡作協主席、網絡作家袁野感到:“這十年移動網絡越來越便捷,網絡文學的閱讀漸漸從電腦向手機端轉移,囿于屏幕限制,長篇大段的獨白或者環境描寫顯得不合時宜了,作者在語言上變得更精練、更直接。”
隨著受眾閱讀方式的轉變,網絡作家的創作方式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反饋變得更及時了,就像視頻網站可以發彈幕一樣,網絡文學也出現了‘段評’,一些手機閱讀軟件上,讀者可以在每一段、每一句話旁隨時寫下評論,這讓作者更傾向于在每個段落里抖個機靈、制造話題,網絡文學在技術革新下產生了強互動。”袁野說。
在新媒體、自媒體涌現的同時,出現了網絡大眾批評、粉絲議論、直播彈幕、網絡社區評論等多種文藝評論新樣態。可以說新媒體時代,是人人可以參與文藝批評的時代。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張超說道:“新媒體為文藝評論打開了便捷、及時、廣闊、多元的互動平臺,對文藝創作尤其是網絡文藝創作的影響從來沒有如此之巨大和深遠。”
過去十年間,劇集的傳播介質發生了迭代。“以前是電視直播+DVD影碟的大屏組合,現在是視頻網站+網盤的互聯網組合,也是手機+Pad+大屏的綜合模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文藝群體委員會委員李星文說。如今的網絡劇雖依然有著目標圈層,但已經不乏“破圈”的好作品。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范志忠觀察到,近些年影游IP改編和互化正在呈現出新的面貌,“互聯網的到來,影游融合的跨媒介改編從主題、人物、行動、價值等多方面衍生出更多的插曲和補充,故事世界之間跨時空的互文性和互媒性架構出巨大的張力,吸引觀眾不斷參與各種媒介的敘事,形成粉絲黏性”。
2 人類情感始終是技術背后最動人的元素
回望這十年,一方面技術在拓展網絡文藝多彩藝術形態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如何更好運用技術而不背離藝術的本質,越來越引發人們思考。把握好藝術與技術的思辨關系,是與會專家學者關心的重要話題。
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類藝術生產觀念的變革。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涌豪提出,由計算機造成的虛擬環境,固然可以帶給人新鮮、沉浸式的交互體驗,但在人們享受便捷的時候,也要反思自己的內心體驗與審美感知是否會被技術環境所束縛。他表示:“正如網絡文學終究是文學,一切數字藝術終究還是藝術,藝術攸關情感,背后有人文。我們對技術的應用,是為它在現實中找到合理的安頓,讓它得到充滿智慧的、自信的人的駕馭。”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網絡文藝作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名譽院長范周看來,網絡文藝發展日趨精品化的實質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由各種創意激發出的創造力,“正如那些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作品,技術發揮了很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內容上的創新。”他表示,在網絡產業化的消費過程中,傳統文藝和網絡文藝的各種價值不斷凸現,產業鏈的延伸優勢正在集中顯現,以IP為核心的網絡文學、影視綜藝、表演,特別是衍生產品的開發等,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應。
技術與人文的博弈在人類社會長期存在,面對技術的更新迭代,人類情感在創作中的價值越顯珍貴。以人工智能創作為例,袁野提出,雖然人工智能在學習的基礎上可以用數據分析出適合市場的選擇,但這依然與人類的創作不同,“人類的創作會受到情緒影響,很多時候做出的選擇可能是次優的,這與個人生活閱歷緊密相關,也是人類創作的獨特之處。”
袁野坦言,次優的決定可能無法在市場上拼過人工智能,最理想的狀況是未來技術的發展能給個性化的推薦和分發更多的選擇,讓人類和人工智能在不同創作賽道上并駕齊驅,既有普通流行性作品,也有手工制造的更高檔次作品。對此,溫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守祥表示:“數字化應該是一種人文技術,高技術與高人文的互相融合是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發展的前景。”
創作者如何選擇和應用技術這把雙刃劍,對藝術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將起關鍵作用。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提出,當下網絡文藝的生產者已經不是個別藝術家,而是大量的企業家和各行業的從業人員,有些很擅長技術,但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在網絡文藝創作中尤其要謹防一味追求娛樂刺激。
3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藝評論這面鏡子
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創作力迸發,當下網絡文藝已經成為鑄就文藝新輝煌的有生力量。與此同時,發展中的網絡文藝也存在一些亟待加強提升的方面,如精品供給不足,借助新技術生產、創作和傳播的反饋能力有待加強等,與會專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了文藝評論這把“利器”。
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郝向宏認為,網絡文藝已經成為文藝領域中獨具特色、獨具規律、獨具標準的新興文藝類別,網絡文藝評論在推動網絡文藝推出更多精品力作、造就更多符合網絡文藝發展要求的高層次人才、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網絡文藝創作的快速發展,文藝評論該如何作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祿提出,文藝評論工作者需要走出以前熟悉的陣地,和生產創作群體一樣重新學習。即便無法轉型,也要以寬容的心態和足夠的耐心,為新一代的批評家做好“修路搭橋”工作。張超提出,網絡文藝評論的有效介入,要有敢于批評的勇氣、與人為善的態度和科學理性的方法,要學會運用新媒體進行有效傳播、打造專業權威的評論平臺,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還要承擔起提升大眾文藝素養重任。
范周表示,網絡文藝評論的專業人才正在快速成長,近十年也是網絡文藝評論隊伍不斷充盈的十年。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楊曉雪介紹說:“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舉辦的‘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是推動網絡文藝評論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第三屆活動啟動以來,已經有來自高校、科研院所、文藝機構等數百位報名者踴躍參與。我們將持之以恒把它作為重要的平臺和抓手,進一步凝聚網絡文藝評論隊伍,匯聚起網絡文藝評論創新發展的合力,共同構建山清水秀的網絡文藝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