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處處有竹海
四月,一陣山雞的啼鳴,將我帶入建甌的一片竹海。
這地方叫水源鄉,地處閩北建甌、政和、屏南三縣(市)交界處,平均海拔500米。車子行駛時,我看見一片片竹林依山勢上下起伏,密密匝匝,郁郁蒼蒼,偶爾點點陽光滴漏,連車窗上也灑滿斑駁的碎影。我便心血來潮,決定下車看看。
走了幾步,只見這里的山村大多依山隱現于綠竹翠籬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面清流之上,與繚繞的云霧相映成趣。所謂“竹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不正是此地最好的寫照嗎?
一打聽,這個村叫土洋村。
想不到,這么僻遠的地方,也有如此澹雅的景致、豐茂的竹林。
看來,建甌市被命名為全國首批十大“中國竹子之鄉”之一,確實名至實歸,這里的毛竹林面積、立竹量、竹材和鮮筍產量均居全國縣(市)之首。我去過建甌以竹山、竹海聞名的迪口、南雅兩個地方,從而知道迪口竹林多、品種全;而南雅素有“閩北竹鄉”之稱,群山吐翠,竹木蔥蘢。記得當時我還情不自禁地編了幾句順口溜:云雨春風過迪口,清泉潤澤南雅秀;綠蔭幽草晴日暖,迎風蓄露在建甌。
建甌雖然坐擁豐富的竹林資源,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毛竹卻派不上大用場,經濟效益很低。許多地方的毛竹,只是砍下來被拉到城里做建筑工地的腳手架而已。
不過,隨著竹林豐產技術的深入推廣、竹產業的發展,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產品開始在建甌不斷涌現。特別是近10年來,建甌的廣大農民走上了“扛著竹子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如今在建甌,竹文化也在延伸。來建甌的第二天,我順路去了一所九年一貫制的“竹海學校”,熱情的范校長開口就跟我談起了建甌的“竹文化”。他說,自古以來,竹就入畫入詩入詞,深受文人墨客稱頌,竹代表了清新高潔、堅韌向上、正直謙虛的品性和精神,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而以“竹”命名的竹海學校,正是從建甌市的地域特點、風土人情出發,以“竹文化進校園,竹精神育英才”的建校立校思路,做“竹”文章,養“竹”精神。
思緒飄回土洋村。我看見這里的溪,從蜿蜒曲折的山谷里穿行而來,又三彎九繞地向下游流去,每一彎、每一灘,那蓄成的潭水,幽幽地閃著青藍,盈盈地透出甘甜,讓人看一眼就想掬捧入口。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岸邊的竹林。在山環水抱中,抬眼便可見到,從山麓直到峰腰,從豁口延到溪邊,一片片翠竹連綿。不管走了多遠,總是置身在一處處綠涌翠滴的海洋之中,頃刻之間,就能把紅塵的煩擾和周身的疲憊洗滌凈盡。
是的,人與竹,向來有著不解之緣。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衛風·淇奧》就有這樣的名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宋代文學泰斗蘇軾有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恰在這時,我看見一位中年農民正在間伐竹子,便走上前去問道:“這滿山滿坡竹林,規模可不小哪!”
“是的,這些都是我的毛竹林,合起來有40多畝。”
“收入如何?”
中年農民抹了把汗,憨厚地笑了:“加上我后山種的錐粟,好呢!”
笑聲一下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這位中年農民告訴我,這些年生態發展的理念在當地深入人心,交通也改善了,使許多人得以到此一睹青山秀美、竹海壯闊。說話間,我抬頭沿著起伏的峰巒看去,漫山的竹,在淡淡的煙嵐中泛著青綠色,浸染著水波一樣起伏的坡地,一并伸向天際;如箭鏃一樣的竹葉,密匝匝互相交集著,迸發出無聲的激情。林下,偶見一線泉水自半山腰溢出,從石隙間經過,往竹根處滲漏。松軟的土層,時而可見二三竹筍冒出,一眨眼,好像就往上躥了一截,連山嵐云氣也被它們一點點推升,而后瀉向山谷。四周靜極了,探步走進竹林,頓覺身披無盡的清爽;靜閉雙眸,心中涌出難言的愉悅。聆聽竹葉的呼吸與輕語,竟能領悟到一種豐富的單純……
徜徉于竹林間,我一路和中年農民聊著天。如今來到建甌的游人越來越多,經常看到游人們從竹林里踏歌而出,又在溪邊乘一只竹筏,一路漂流,一路歡笑。沿途,游人隨時可以停下,或欣賞水紋蕩漾,或遠眺兩岸竹海,盡情領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快樂。
就說我自己吧。踏進這片不知名的土洋村竹林,也不禁驚嘆:建甌處處有竹海!這里竹海翠綠的潑灑和清涼的浸潤讓自己的心境倏地變得十分舒爽。
臨行,好客的中年農民想去挖幾個竹筍送我,被我婉謝了。不過我沒有空手,倒是帶走了一根瘦竹。我笑對他說,回去后,我會請人做一支笛子,明月清風之夜,也學一點古人的雅意,為有剛性、韌性和智性的建甌,吹一曲胸有成“竹”向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