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喝茶的“家伙什”
俗話說“開門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是排在七件事之末,但也是老北京人離不開的生活之一。以往北京人喝茶基本就認茉莉花茶,這是因為茉莉花的清馨伴隨著茶葉的濃郁,正適合了老北京人的口味,而且沖泡起來簡便快捷,喝起來暢快。提及喝茶,當然就必須說到老北京人喝茶的傳統“家伙什”。
首先就是水汆兒。它是用來燒開水的器皿,也稱之為汆兒、鐵汆。它用黑鐵皮打造,長把高筒,直徑六七厘米,汆深二十多厘米,能盛一斤多水,專用于煤球爐子。平常不用時釘個釘就掛在墻上,用時取下裝上水,伸進爐口“坐”到膛里面,“坐”上一會就滾開,十分快捷。水開后端起來直接倒在放好茶葉的茶缸或茶壺里,這才叫老北京人俗稱的沏茶。隨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燒煤球爐子改成燒蜂窩煤,這個“家伙什”就逐漸消失了。
其次是茶缸子。這是用來沏茶或是喝茶的器皿,老北京人習慣叫它把“缸子”。它是搪瓷制品,耐磕碰,有蓋有把,有大有小,一般都能裝上一二斤水。使用時有蓋上拴繩的,有把上編絲的,有磕碰掉瓷的,也有焊錫堵漏的。
一般的茶缸上面都有圖案,圖案很有講究。有商店購買時自帶的,有單位重要活動紀念制作的,最有范的是帶有表彰獎勵標志的,如“勞動模范”之類,這對使用者來說,自然有著一種光榮和自豪。搪瓷茶缸不僅在家中使用,還能外出旅行攜帶。在幾十年前,茶缸在單位使用最為廣泛,每天上班之前,同事之間、師徒之間,相互洗涮沏茶,既體現友愛又表示出尊重。
喝茶還得有茶壺。老北京人大多使用白瓷的茶壺,一般配套有茶盤和茶碗。茶壺多種多樣,有景德鎮出產的、有醴陵燒制的、有山東淄博的、也有唐山瓷的。茶壺上面的圖案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時代特色。老北京使用的茶壺以花鳥山水居多。
茶壺一般是家里來客人時或者人多的家里使用。沏上一壺,能斟倒多碗,供多人飲用,大家喝得蕩氣回腸,暢快淋漓。老北京人的家里還時常用它在夏天晾涼白開水,供玩渴了的小孩飲用。
在那時,瓷茶壺是老北京人家庭必有的一份家當。
喝茶還要有茶葉罐,它是用來儲存茶葉的專用器皿,容量大多在二兩多至半斤。茶葉罐基本上是印鐵制作,結實耐用,一般都有兩層蓋,即防潮又保味。茶葉罐的外觀都附圖有案,山水花鳥,茗茶提款等。茶葉罐多是親朋好友相送而得,講究成雙成對,寓意美好圓滿。罐內裝的多半是張一元、吳裕泰等上好的茶葉,茶葉罐大多都放在桌柜顯眼的位置,不僅取用方便,還可以當作裝飾。
老北京喝茶離不開暖瓶。暖瓶也叫暖壺,盛開水用。爐火上“坐”著開水當然方便,如果爐火用著不方便,就要將開水灌進暖瓶以備使用。暖瓶是內膽外套,外面的套多種多樣,有印鐵套、竹編套和鐵眼套等。印鐵套檔次最高,印有彩色美麗的圖案。竹編套算最廉價的,但在北方用起來不太結實,不是變形就是易壞。鐵眼套是工業加工零件剩下的鐵板廢料,再加工利用而造,通過鏤空的形狀很容易看出來它們是沖壓自行車鏈條片或是衣褲掛鉤的剩余之料,但這種結實耐用、價格便宜,在老北京人的家庭里被廣泛使用。
以上是老北京人喝茶最慣用的家伙什,看著簡單粗糙,但卻能夠反映出老北京人豪爽大氣的特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