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科技戰線上的科學使命與人文風采 ——2022“中國一日·科技強國”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側記
參加“中國一日·科技強國”主題實踐活動作家深入現場采訪
本報訊 7月至8月,由中國作協與中國科協聯合主辦的2022“中國一日·科技強國”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在全國各地順利舉行。作為中國作協第三年舉辦的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本次“中國一日”主題實踐活動以“科技強國”為主題,通過組織作家深入科技創新前沿、科技攻關現場以及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書寫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戰線取得的巨大成就,謳歌杰出科技工作者崇高的精神風貌,激勵引導廣大作家創作出更多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人文性與科學性兼備的精品佳作,為黨的二十大獻禮。
2022“中國一日·科技強國”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是在中國作協與中國科協戰略合作協議框架下舉行的重點活動,在中國作協、中國科協與其各地團體會員單位的精心組織下,來自全國各地的40名作家采取“就地下沉”的形式,深入科技一線進行科技主題采訪創作,以文學之筆展現科技戰線上的科學使命與人文風采,以飽滿充沛的筆墨呈現科技領域的恢宏史詩。
弘揚科學家精神,厚植科技素養與人文情懷
江西作家徐觀潮曾前往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進行深入采訪。該基地由“80后”農民袁定貴在“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里設立,由隆平科普教育展覽館、科普教育接待中心、超級稻示范基地組成。2022年5月,該基地被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聯合授予“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徐觀潮深入袁隆平院士故里,感受偉大科學家的成長歷程與人格魅力,通過與袁定貴的采訪交流,體會到科學精神與科技基因如何在年輕一代中薪火相傳。據了解,徐觀潮將結合此次主題實踐進行創作,弘揚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書寫江西土地上科技強國的嶄新故事。
在四川大學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作家劉裕國對實驗室主任周學東的事跡感到既敬佩又激動。周學東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本土培養的第一位齲病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齲病、口腔疾病與全身健康方面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授課、實驗、手術、科研,劉裕國跟隨周院士體驗其忙碌緊張的一日生活。在他看來,周學東的科學家精神在于勤奮鉆研以傳承科學血脈;在于日復一日干好本職工作,為更多人的口腔健康服務;在于精研教學,培養一代又一代口腔醫學領域的優秀青年人才。“緊握接力棒,當好領跑者。周學東院士堅守在醫教科研工作第一線,為中國口腔醫學事業勇立潮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要傾力書寫和謳歌這樣的科學家精神。”劉裕國說。
上海作協組織作家三盅、王瑢分赴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進行定點采訪。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三盅參觀了教育基地、主題展館和四個大型實驗室,采訪了現任所長宋力昕,并觀摩實驗操作過程,親身感受科學家們的日常點滴。他表示,只有領悟科技先賢們的報國之心、體會當代科學家的使命擔當,才能夠清晰看見強國之道以及中國科技的未來。作家要矢志不渝挖掘這樣的科學家精神,創作出反映中國科技真實面貌的優秀作品。王瑢實地走訪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與姜有恩等科研人員進行交流,前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在王瑢看來,正是因為光機所的科學家們在光與能量領域頻出戰績,中國激光聚變事業才得以突飛猛進,有了今日不可撼動的世界主導地位。作家應當努力增強自身知識儲備,用文字書寫“追光者”的偉大,創作更多關于激光科技領域的優秀文學作品。
展現一線科技工作者事跡,書寫奮進新時代的新篇章
在寧夏,一群護林治沙人用科技的方法防風固沙、植樹造林,數十年如一日。在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作家閆宏偉、楊貴峰就創新發展農林科技、科學治沙與植被恢復及生態治理科技創新等生態議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采訪。他們深入馬鞍山生態康養基地,與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人民楷模”王有德進行交流座談。王有德在退休后創立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堅守“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誓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寧夏作家,我們應當書寫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先進事跡,堅持自己生態文學的創作方向,通過筆墨弘揚科技創新精神與科學家精神,書寫奮進新時代的寧夏新篇。”他們說。
在山東濰坊,作家逄春階深入山東濰柴集團“大國引擎”發動機生產基地,近距離感受中國制造的發展水平。他先后采訪了“大國工匠”王樹軍、“齊魯大工匠”湯海威、“全國技術能手”管亮等人的創新工作室,與老中青三代工匠進行座談交流,詳細了解濰柴的先進制造水平及工匠人才培養狀況。通過此次主題實踐采訪,逄春階對“工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工匠精神是在實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濰柴工人的工匠精神與勞動精神讓人敬佩。身為作家,要為奮戰在新時代制造業一線的產業工人謳歌。”
科技創新不僅推動高精尖科技發展、完善產業鏈條,還在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造福社會各行各業。在浙江溫州,為了解更多科技創新在光電產業、醫療健康、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孵化等方面的具體實踐,作家曹凌云、周吉敏、徐諾、葉德文分別前往中電海康·溫州光電產業創新聯合體、中國·眼谷、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園(孵化器)、溫州(瑞安)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等四個科技點進行定點采訪活動。在近距離的走訪調研中,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磅礴偉力促進著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相處,感悟到奮戰在各行各業的一線科技人員不懈追求的科研精神。
在堅守與創新中挖掘更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
觀天巨目,國之重器。“中國天眼”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建成后入選了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向無數游客和探訪者講述了建造過程中的科學家精神與動人的愛國故事。貴州作家孟學祥前往“中國天眼”參觀展覽廳、基地榮譽室,感受科技創新成果,感悟偉大科研精神。他表示,這是一次知識視野和思想心靈都受到極大震撼的旅程。“我不光感受到中國天眼科技工作者們執著的科學精神、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也從南仁東的事跡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靈魂洗禮。南仁東崇高的愛國情懷和為科學事業獻身的高尚品格,將會永遠激勵和鼓舞我。”
“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希望大家認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站在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努力,讓人生更有價值。”這是“時代楷模”、煉油工程技術專家陳俊武院士的鏗鏘之言。在“中國一日·科技強國”活動中,石化作家吳文奇前往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采訪陳俊武院士,并與科研人員座談,體會感悟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報國情懷。在深入了解陳俊武院士對人造油、石油化工、煤化工、碳減排的突出貢獻和著書立說、為國育人的先進事跡后,吳文奇說,他以一顆報國赤心標注了時代精神坐標,是石油石化人心中的光輝典范、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據了解,此次2022“中國一日·科技強國”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是中國作協與中國科協戰略協議框架下,雙方推動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共同為科技工作者、文學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創新創造搭建廣闊平臺的一次有力嘗試。未來雙方將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科學文化,充分挖掘新時代科技題材資源、加強原創精品供給,推動科學普及和文學閱讀、服務精神共同富裕,拓展對外交流合作,展現科技強國形象,強化人才培養,促進隊伍建設等領域繼續加強合作,書寫文學與科技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