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讓文明之光交相輝映 ——“學術中國·2022”國際高峰論壇側記之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張譯心 孫美娟 阮益嫘  2022年08月30日14:43

    秋高氣爽的季節,來自15個國家的國際著名學者心向北京,參與“學術中國·2022”國際高峰論壇,興味盎然,意猶未盡。本屆論壇盡顯“學術中國”通聯“學術世界”的文明交往新氣象。

    文明之光交相輝映

    20世紀80年代,20多歲的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滿懷著對中華文化的極大熱情,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三十年前的中國和現在很不一樣,而我又很幸運地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改變?!爆F已成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的梅謙立飽含熱情地說,這些年,中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人民在衣食住行、健康醫療、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絕大部分人民已經過上舒適、安穩的生活。

    就生活便利程度而言,梅謙立認為,今天的中國在很多方面趕超了西方國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生目的地國。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孔子學院,讓更多外國人了解、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他認為,近年來,中國為進一步加強文明互鑒,不斷與世界各國展開對話,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歷史的大尺度意義上,中西方文明的相遇還處在初級階段,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在過去十多年中,中國在拉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活躍。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中墨研究中心教授恩里克·杜塞爾·彼得斯(Enrique Dussel Peters)表示,中國和拉美已進入了高質量合作新階段。近年來,中國在拉美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具有顯著的多樣化特點。從過去的實踐看,中國在拉美各國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中在能源方面,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而現在,中國與拉美各國的合作方式逐漸多樣化,主要表現在交通領域、綠色能源方面的投資項目增多。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圣保羅再到墨西哥城,從機場、新鐵路線到地鐵站等,多種多樣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影響著拉美國家居民的日常生活。

    中國與非洲,遠隔萬里卻合作緊密。截至2021年底,53個同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中,有52個國家以及非盟委員會已經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幾乎在非洲實現了“一帶一路”合作的全覆蓋。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朱利安·庫尼(Julian Kunnie)為此感到非常高興。他說,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與其一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密切相關。

    只有和平發展之路,才是發展的長久之路。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對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樣的歷史時刻,世界各國的學者們聚焦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探討相互交流與學習的重要性具有特別的意義。

    如何才能走好這條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鳩山由紀夫心中早有答案。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他強調,人類要想跨越差異、消除對立、順利交流,就必須拿出智慧和勇氣。世界局勢越是動蕩,越需要我們堅持友愛與和平的思想,持之以恒推而廣之。這也是他一直提倡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友愛精神的內涵。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明應該樹立自立共生的理念,才能維持彼此之間的和平發展。

    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中國獨特的文化讓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安樂哲(Roger T.Ames)感嘆:“如果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極簡主義的道德觀,一種能讓世界團結一心的道德觀,那么我們可以在中國找到靈感?!卑矘氛苷f,孝文化能夠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征,它代表了一種親情,一種對家的尊重和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與各國實現互利共贏、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發展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中國文化啟迪世界

    有人說,絲綢之路“起源于各人類文明中心之間的互相吸引”,中外使者、商賈東來西往,東西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千年間文明交流的美好仍如云霞般徜徉在無垠的天際。

    在德國波恩應用政治研究院院長波多·洪姆巴赫(Bodo Hombach)看來,技術與貿易的交往給我們帶來財富,文化與科學的碰撞讓社會走向繁榮?!耙粠б宦贰背h為追求和平共處的人們開辟了一條陽關大道,我們愿意共赴此行。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我們應通過交流經驗獲取新的認知。洪姆巴赫在線上發言時飽含深情地說:“通過孔子,我認識到如果這世界都被染成了藍色,那我們將失去對藍色的任何概念,也不會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正因為有了多樣性和差異性,世界才會如此豐富?!?/p>

    中國從未主宰過世界,但中國文化卻在其所在地區一度成為主流。在澳大利亞人文科學學院院士馬克林(Colin Mackerras)眼中,中國崛起的特點包括經濟快速增長、令人驚嘆的技術崛起,尤其是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提出了關于天下體系的理念,影響廣泛。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什么是中國緣起,中國的早期猶如一個旋渦,它將各不相同的民族融入一個共同的身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分。趙汀陽的思想也深刻影響了安樂哲,他認為中國將其產生的文明描述為和而不同,注重和諧,但不是千篇一律。中國多樣性體現在不同的語言、治理模式、慶典儀式、生活體驗,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鮮活的多樣性催生了獨特的中國文化。

    文明交融推動世界發展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不同的歷史和國情,不同的民族和習俗,孕育了豐富多彩的世界。

    2003—2018年,俄羅斯科學院非洲研究所教授迪米特里·邦達連科(Dmitri M. Bondarenko)等相關學者,圍繞坦桑尼亞、贊比亞和烏干達三個非洲后殖民國家在國家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專題,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迪米特里·邦達連科認為,共同的國家公民認同要高于個人和地方認同,且對整個民族國家的忠誠度要比地域、宗教、族群和其他劃分都更加重要。但是,和坦桑尼亞比起來,對包括贊比亞和烏干達在內的絕大多數后殖民國家而言,地方認同則更重要。這種顯著的差異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這與它們過去的歷史,即前殖民時期和殖民時期歷史的特殊性及其獨立時期對歷史的解讀有關。

    如今更多人開始意識到統一的全球市場將阻礙經濟各領域的發展,也可能限制國家內部的發展,成為各國安全與政治自治的障礙。倫敦國王學院數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保羅·杰爾包多(Paolo Gerbaudo)認為,歐洲決策者正在討論戰略自治的必要性,目的是確保歐盟有能力在技術領域實現更高的自主性和更好的自給自足。但是,這種對自給自足的需求并不意味著國家應閉關自守,或是達到絕對的經濟自治,而是應在高度全球化的階段,構建一種全新的全球化模式。

    波多·洪姆巴赫談到,當今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卻變得越來越少。侵略、剝削、壓迫等行為時常會打破利益相關者平衡的局面,損害彼此的信任與合作,導致國際局勢愈發緊張,由此可見,良好的溝通、交流在對外交往中格外重要。

    現在全球正處在兩個不同的歷史時代和兩種不同的全球化進程之間的過渡時期。相比確定性歷史時期,不確定性歷史時期的到來對西方社會的未來更具挑戰性。社會發展往往是沖突的結果,西方社會知識體系與政治調控體制之間的系統效應在進入不確定性歷史時期后將面臨諸多威脅。對此,法國巴黎薩克雷高等師范學院榮休教授雅克·戈邁耶(Jacques Commaille)憂心忡忡。他認為:“這些威脅有可能倒退到某些確定性的威脅,其中的知識生產或與‘法律—政治矩陣’相關,很可能走上另一種新的威權政治秩序。其目的是將科學變為這種新政治秩序的工具,將科學演變為服務政治的工具,或者因受制于虛幻的政治秩序而成為一種名不副實的活動。”知識不僅在自身范圍內的領域產生影響,同時也能影響正在變革或意圖變革的社會。

    實際上,不確定性都是因人而異的,關鍵在于人們對于變化的接受程度。英國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訪問研究員克里斯·羅利(Chris Rowley)在線分享了他經由吉爾特·霍夫斯塔德的不確定性規避維度所得出的結論:一些人和國家對于不確定性或巨大變化的接受程度較高,而有的人和國家則更害怕變化,所以會試著規避不確定性。因此,他認為,在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批判性思維對社會、商業和學術界都非常重要。在這個深刻變革的時代,人們更應當主動培養批判性思維。

    當今世界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的流動和網絡組成的復合體,這些流動的中心在不斷變化,國家無論大小都應積極進入和引導流動。丹麥奧胡斯大學歐洲科學院原副院長斯文德·埃里克·拉森(Svend Erik Larsen)仍對變局中的世界充滿信心。在他看來,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個充滿流動的多極世界中,將是國家從中受益的關鍵,而多層次創新能力將成為決定性因素。他認為,無論是人口不到600萬的丹麥,還是像中國這樣14億多人口的大國,它們在1979年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們在日益多樣化的國民經濟背景下,不斷促進生產、貿易、金融、政治、技術、基礎設施、教育和研究領域的流動,積極參與全球化的最新發展。

    對于充滿不確定性和變革的時代,信心或許比鉆石還要珍貴。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堅信,我們仍能通過更具創新性的實踐重塑世界貿易格局,包括那些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他建議,中國應更主動地發揮自身的作用,邀請其他國家尤其是地區大國去參與并設計“一帶一路”倡議的某些項目,進而將其發展成重要的伙伴。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從文明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利用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的追根溯源法,從源頭著手去理解不同的文明。以歐洲為例,直到4世紀、5世紀,歐洲還被羅馬和希臘兩種相互沖突的文明主導著,隨后歐洲還出現了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多種文明在歐洲交織著,這也更容易解釋為什么歐洲歷史上時有沖突,循環往復。

    以交流促進發展

    世界向何處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之問。歷史長河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但總會奔涌向前。無論國際形勢如何風云變幻,開放發展的歷史大勢不會改變。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唯有守望相助、合作共贏才能讓人類共享發展成果,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勇毅前行。

    “文明、變化、中國”,倫敦大學哥德史密斯學院教授戴維·麥克萊倫(David McLellan)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了本次論壇的主題。他談到,“文明”在這里是復數,雖然我們分屬于不同的文明,但卻同屬于一個世界——一個共同面臨危機的世界;第二個詞是“變化”,當下我們面臨的最重大的變化就是氣候變化,即氣候危機;第三個詞是“中國”。他感嘆道,中國有能力應對困境并幫助世界解決共同的危機。中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社會主義國家,對于如何應對當前氣候危機,共產主義早已孕育了這一答案的種子。

    天下大同、協和萬邦,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憧憬,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的文化淵源。我們生活的世界歷史和現實交織、希望和挑戰并存,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應對國際安全挑戰,中國先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秘魯太平洋大學中國與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羅薩里奧·圣·加德亞·杜阿爾特(Rosario Santa Gadea Duarte)感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引擎。當前,世界經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但中國經濟發展依然強勁。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驅動力。

    毫無疑問,在世界范圍內,大變局中的文明是個內涵豐富的問題群落,并不是一個國家、一代學人能夠畢其功于一役的事,而是需要世界各國學人通過前赴后繼共同觀察、研究、總結、反思,才能在大變局中理性認識世界,深入了解各國文明,不斷增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很顯然,作為中外哲學社會科學交流的重要平臺,“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的創設與持續舉辦,為中外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見,深化不同文明之間對話、互鑒、融合的理論研究和學理闡釋,提供了創新性的國際學術交往機制,從而為推動全球學術共同體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的哲學社會科學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观看|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 |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久久久久99这里有精品10|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香蕉久久丫精品忘忧草产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 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