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文藝懷北海
    來源:文匯報 | 張大春  2022年09月05日06:28

    要談我的朋友張北海,得從他的文章說起。要說張北海的文章,又得從他對自己的追尋說起。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于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上世紀70年代到達紐約定居至今。”這一則作者簡介似不容出他人手,關鍵在“著作隨緣”四字。張北海的隨緣是從骨子里養成的,萬事諸法,無可無不可,所以往往在膚皮兒上透露著一種吊兒郎當的氣息。這一則“作者簡介”所專指的一系列文章,初名曰“去后方”,就應該歸為此類——這位作者直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讓我去追憶當年五歲時候在路上的一些印象,那與其說是追憶,不如說是追尋”。為什么不早幾年開始寫呢?為什么不多寫幾篇呢?你會問;答案,也只能用“著作隨緣”一筆帶過了。

    事實上,我手邊的《去后方》只有三篇,寥寥數千字,是不是還有其他未經發表在上海這個“正午故事”欄目上的內容,我亦不知。但是他的“隨緣”卻誠實而堅定。他說:“我是在寫這篇東西的時候,才開始回想一些當年的往事,可是我發現不是你想回憶過去任何一段往事,這個往事就會從過去呈現在你的腦中。我又發現,如果我連昨晚做的夢,醒來之后都難以捕捉,那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讓我去追憶當年五歲時候在路上的一些印象,那與其說是追憶,不如說是在追尋。”

    我和張北海結識也有三四十年了。總之不外是臺北、紐約,紐約、臺北兩地飲饌議論,議論飲饌。其間——容我粗略地分別:前二十年與后二十年有極大的不同。前半段聽他說的大凡是紐約。后半段,也可以說是下半場也還是聽他說,說的卻是北平和山西。

    似乎連具名張北海發表的文藝作品都是如此。我和張北海初識是在一個十多人聚會的大圓桌上,我從頭到尾只攤著一個話題。那是我稍早幾年無意間在舊書攤上買到的一本廣播劇本《天倫夢覺》,作者就是張北海。他聽我提起這個劇本,非常驚訝,仿佛連他自己都沒能擁有一本。但是,他顯得十分羞赧,大約覺得那是值得及壯而悔的少作吧?倒是由于這本大概五塊十塊錢買來的風漬書,我們日后見面,我總要提起:“說說《天倫夢覺》吧!”之后則是一番相視大笑。

    可能這是一個共相:人們在中年時代,就會像是整理空間有限的行囊那樣,有意無意地清理掉生命前期里一些看來不太重要,或是不太光彩、不太關心、不太值得再提起的往事,以及不太愿意重新墾掘的感受。可是生命還在繼續向前推進,那些一度被拋擲而付諸遺忘的生命軌跡總有一天會再度回來叫門——叩寂寞而求音。

    張北海的《去后方》里有令我十分動容的一幕:他的二哥早母親和弟妹的逃難之行一步,逃家了。行前曾經帶著五歲的張北海吃過一次冰激凌,算是一個不必言說的告別吧。二哥最后的話語是:“你們吃,我先走了。”

    我第二次讀到這一段上,不由得淚水盈眶。固然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永別,但是人間離亂幾能知,陌上尋常聚散時,少小之際那些被匆匆錯過而日后也無從追尋縫綴的散落記憶,恐怕才是死亡的痕跡。張北海輕描淡寫地形容著嘴里的巧克力冰激凌,或者是日本將軍給的水梨,或者是山東德州的燒雞,或者是荒野農戶的烤餅……他的文字里留下來的食物是沒有什么形容詞的,那些恰是掙脫出死亡的滋味。

    人的前半生總會打下一些無情的基礎。辜負這、虧欠那,其中最不可免的,就是對自己一身的經歷。我們還太年輕,不會珍視生命經驗的內在潛質,猶如加西亞·馬爾克斯所說:“世界太新,萬物還不曾命名。”這話反過來看,就是年輕的我們一向被不知名的新世界打動,于是萬物都值得探索。這時,我們將我們的來歷暫存給了老年。

    在張北海自撰的極簡履歷上出現的字樣不過如此:“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合國。”在下一階“退隱紐約”之前,他的隨緣寫作絕大部分是向國人描述海外。簡言之的海外,就是美國;再簡言之的美國,就是紐約;如果還要再說說具有代表性的地標,也可以說,就是曼哈頓。

    張北海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集中精力,以猶如海外通訊員的身份向(以臺灣讀者為主要對象的)媒體供稿,《人在紐約》《美國郵簡》都是這樣的文章結集。看似不多,但是工夫和趣味卻是深沉、高雅而富于知見的。

    我總是記得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報紙越厚,草紙越薄”。這是在形容紐約資本主義特征無限擴張的現象,會使得廣告越來越發達,而商品越來越不實在。當然,一個報紙越來越厚的社會,總會成為草紙越來越薄的社會。原文是“報紙太厚,草紙太薄”,出自并非指責紐約的丘吉爾:“Newspaper too thick,toilet paper too thin.”

    這個經濟學方面的觀察究竟如何成立,以及有識之士又該如何因應,我不敢妄言,但是張北海的文章是怎么寫的卻教我瞠目結舌。他數盡了星期天發行的數百頁《紐約時報》分類廣告,確認當日(我只記得個大約)是一萬四千多則。而且還和草紙比較厚的某時期作了比較!這個在寫作或非寫作專業的人士眼中看來可能都有點瘋(中國老古人一定會稱之曰“癡”)的行徑,大約就可以解釋了張北海早年拂衣辭鄉、仗劍出國,去不復顧的行徑。世界太新,萬物尚未命名,青年來不及回頭。

    張北海先生于本年八月十七日凌晨二時四十分逝世于紐約寓所,享壽八十六歲。我為他所寫的挽聯是這樣的:

    北極朝廷終不改,人隱市中,乃就虞初源流傳典藝

    海涯寥落若為懷,俠行毫末,當憑洪邁手段振斯文

    上聯“北極朝廷終不改”出自杜甫詩,下聯“海涯寥落若為懷”出自范仲淹詩。兩集句語淺,毋庸細注。虞初,據稱是小說之祖,見《史記》。洪邁則是南宋時期一位博學多聞的外交使節、筆記作家。至于“人隱市中/俠行毫末”二語,熟悉張北海的朋友和讀者大約也不需要我多費唇舌,隱括的正是臨老退休的張北海,以及因改拍成電影《邪不壓正》而廣為人知的小說《俠隱》。比較少人談到的,則是《俠隱》的男主角李天然,只能是張北海的令先翁張子奇。然而,那畢竟是小說。

    我的《城邦暴力團》也沾拈了武俠小說之名,又恰恰和《俠隱》同時上市,在兩書合辦的新書發布會上,我吐露了一個小秘密。

    那是在1998或1999年吧?我走訪紐約,少不得要去叨擾張北海,這一回來不及取笑《天倫夢覺》,他拿出了一疊高可數寸的手稿,和一張三尺見方的賽璐珞片,那是一幅近人精工繪制的北京城區市街坊巷圖,他摩挲著那張圖,有一搭、沒一搭地為我解釋李天然(容或就是張子奇老先生)吃吃這個、喝喝那個的店家。我默記下好幾條相鄰的胡同名稱,后來在《城邦暴力團》里都用上了,甚至還在其中一條街上另開了一家照相館,在某個農歷初九的夜半,讓月光灑亮了胡同里的風華。完全偷竊。后來我在新書發布會上公然俯首認罪,張北海驚詫不已,我提醒他:同行都是賊。

    紐約客,天涯何倦翻歸鳥,老作家再一次北京出發,壯游故園,而后才有了追憶不成的追尋。我如今正是他“退隱紐約”的年紀,深深體會他追尋而且撲空的情懷。世事若不撲空,我們怎么能夠發現自己曾經辜負、虧欠的一切呢?至于寫作,只是那發現的回音吧?

    《去后方》寫到一個情節。張北海在母親楊慧卿女士的照應之下,千里間關,逃避戰火,路上由于會唱歌,而且是法國歌,唱得又好聽,很教卡車駕駛開懷,于是一整個車隊都來找張北海唱歌。“我記不得上了幾部車,反正回到我的卡車,母親發現我的嗓子都啞了,問了我之后,她氣壞了,把車隊長找來,叫他聽聽我的嗓子……”

    這個孩子在整整八十年后停止了歌唱,我們不會察覺那嗓子早就啞了,他還高著興呢。他可能回到了一個曾經急著離開之地。

    好叼操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99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AV久久66| 精品香蕉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久久66热这里只会有精品| 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不卡|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拍| 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久福利|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