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委:各代際作家共放光彩
8月25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獎、詩歌獎、散文雜文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文學翻譯獎7個獎項共35篇(部)作品獲得本屆魯獎。
魯迅文學獎創立于1997年,經過七屆評獎已評選出264篇(部)作品,歷屆獲獎作品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多姿多彩的豐富景觀。20多年來,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不斷完善,評獎規則逐漸規范、細化,在制度層面確保評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
本屆魯迅文學獎評選年限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指出,評獎工作是遴選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的工作。事實證明,評委們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從尊重文學、尊重作家的勞動成果出發,把握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堅持正確導向,堅守社會責任和藝術良知,一絲不茍地履行職責,最終選出了35部體現4年來各門類、各文體創作卓越成就的作品。中篇小說方面,王松的《紅駱駝》、王凱的《荒野步槍手》、艾偉的《過往》、索南才讓的《荒原上》 、葛亮的《飛發》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之中篇小說獎。其中,《紅駱駝》致敬核工業事業中的無名英雄,《荒野步槍手》以節制明快的語言塑造了當代軍人的個性形象,《過往》以其獨有的故事張力詮釋了人性的美德和寬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礪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鮮質地,《飛發》通過日常生活史的考證寫出了個人命運與香港的精神風貌。
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委員謝有順表示,中篇小說的思想容量和藝術容量都比較大,這屆參評作品中,篇幅長、精神飽滿度高的中篇很多,尤其是青年作家,特別用心于這一文體。這次獲獎的王松、王凱、艾偉、索南才讓、葛亮等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齡段,有些是寫作多年的成熟作家,有些是剛剛起步的青年作家,有專業作家,也有軍人和自由職業者,各方面都具代表性。尤其是葛亮作為第一位得獎的香港作家,可謂是本屆一大亮點。短篇小說方面,劉建東的《無法完成的畫像》、張者的《山前該有一棵樹》、鐘求是的《地上的天空》、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 、蔡東的《月光下》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之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談到,參評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說),內容上題材多樣、涵蓋豐富,藝術上百花齊放、萬馬奔騰,既有秉筆直書的現實主義觀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義抒懷,更有對藝術方法與表現形式的大膽探索與實踐。隊伍結構上,老一代作家寶刀不老,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筆力更加嫻熟,中年一代風采依舊、筆耕不輟,年輕一代大步登上文壇,帶來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風。本次獲獎的劉建東、張者、鐘求是、董夏青青、蔡東5位作家,就是四年來上述種種不完全概括中的代表。報告文學方面,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分別是:丁曉平的《紅船啟航》、歐陽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嬌》 、鐘法權的《張富清傳》、龔盛輝的《中國北斗》、蔣巍的《國家溫度》。
報告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張志強認為,報告文學作家們敏銳地理解和書寫豐富多彩的現實,在呈現時代精神、展示大國風范的同時,兼具人文關懷、文化思考與深度的精神挖掘。從338部參評作品中,可以窺見這屆報告文學參評作品“多、新、深、美”的鮮明刻度。
“多”既指題材的廣泛,也指表現方式的多樣,建黨百年、脫貧攻堅、航天科技、時代英模等諸多題材繁花錦簇,寫作手法也呈現出多樣化氣象;“新”是指視角的新鮮程度,作家們在現實題材中找到了新視角,在歷史話題中有了新發現,作家不只是事件的復述人,更是觀察與發現者;“深”是指作家的思想深度與認識高度,優秀的作家會在主旋律的曲調中,配出更為豐富的“和聲”,展現出激情之外的理性與見識;“美”是指作品的文學性,不少參選作品都在語言、敘事、結構上有新穎獨到之處,展現出報告文學的獨特品質。再看詩歌,劉笑偉的《歲月青銅》、陳人杰的《山海間》、韓東的《奇跡》、路也的《天空下》臧棣的《詩歌植物學》共同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
詩歌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宗仁發表示,就參評的219部詩集而言,四年來的詩歌創作無疑有著可喜的收獲。無論是在體現“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方面,還是在詩歌藝術的探索創新方面,詩人們的努力都可圈可點。
其中,劉笑偉的《歲月青銅》有著飽滿的家國情懷,彈奏出了新時代雄渾大氣的旋律;陳人杰的《山海間》以富有靈性的筆觸,呈現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觀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韓東的《奇跡》在精湛的淬煉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溫度;路也的《天空下》將對現實的細微體察與游歷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體,語言把握曠達開闊;臧棣的《詩歌植物學》格物致知,在身邊所見的植物中深入發掘著詩意和美學。在散文雜文方面,獲獎的是江子的《回鄉記》、李舫的《大春秋》 、沈念的《大湖消息》、陳倉的《月光不是光》、龐余亮的《小先生》。
散文雜文獎評獎委員會委員房偉談到,本屆魯迅文學獎共有237部作品參評散文雜文獎,申報作品多、藝術水準高,類型豐富,筆法多樣,創作隊伍老中青結構合理,涉及社會文化生活多個領域,展現了近些年中國散文雜文創作的巨大成績。
在他看來,自然書寫、歷史敘述與鄉土關懷是本次參評作品體現出的三大趨勢。參評作品或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筆觸涉及牧場森林、高山大海、草原大湖,關注草木魚蟲乃至自然萬物,也將目光投向非遺保護和民間工藝;或涉及各歷史時期與地域,眼界開闊、風格各異,將復雜的史料與散文雜文獨特的文學性相結合,強調以歷史情境燭照文化心靈;或追索故鄉回憶,審視鄉土現實,關心鄉村教育,思考鄉土現代化,將個人生命情感融匯于山河故人的獨特體驗中,彰顯強烈的人文情懷。參評作品還體現出藝術性的提高與文體的創新,或繼承文章學傳統、致敬古典文化,或拓展文體疆界、吸納其他文體特質,表現出近些年來散文雜文作家在藝術上卓有成效的探索。文學理論評論獎則頒給了楊慶祥的《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何平的《批評的返場》、張莉的《小說風景》、張學昕的《中國當代小說八論》、郜元寶的《編年史和全景圖——細讀<平凡的世界>》。
文學理論評論獎評獎委員會委員楊揚表示,審讀本屆魯迅文學獎的文學理論評論參評作品,第一點感受是量大,本次參評理論評論的作品共161篇(部),數量較往屆有所增加。第二點感受是“50后”“60后”“70后”“80后”各代際評論家悉數登場亮相,他們年齡、性別不同,各自的研究興趣和對象也不同,形成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廣泛覆蓋和眾聲喧嘩。第三點感受是作家作品論和文學現象研究占據強勢地位,對小說、小說家的評論較多,如張莉的《小說風景》、張學昕的《中國當代小說八論》、郜元寶的《編年史和全景圖——細讀<平凡的世界>》等,同時詩歌、報告文學、網絡文學、戲劇等其他文體均有涉及。最后是文學翻譯類獎項,由許小凡譯《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 、楊鐵軍譯《奧麥羅斯》、陳方譯《我的孩子們》、竺祖慈譯《小說周邊》、薛慶國譯《風的作品之目錄》摘得。
文學翻譯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董強稱,本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的參評作品,在語種、體裁、譯者年齡分布上,均體現出了很強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青年學者許小凡專攻艾略特,翻譯了戈登的《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這部鴻篇巨著,全面呈現了這位詩人、思想家的生活歷程和復雜內心;德里克·沃爾科特的《奧麥羅斯》采用現代罕見的史詩體,譯者楊鐵軍將全書翻譯得回腸蕩氣、引人入勝;陳方翻譯的《我的孩子們》是俄羅斯女作家雅辛娜的長篇力作,譯者以女性的細膩,充分傳遞了原作的韻味;日本作家藤澤周平的《小說周邊》娓娓道來,充滿沉靜和智慧,竺祖慈的譯筆老道傳神,可謂達到了與作者相同的心境;阿拉伯語翻譯家薛慶國長期從事阿拉伯語文學研究,用優美簡潔的語言,將阿多尼斯充滿智慧與想象的詩集《風的作品之目錄》獻給中國讀者,讀來直入人心。
四年一屆的魯迅文學獎既是對過往文學成就的梳理,也為繼續推動文學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還談到,中國作協計劃從本屆魯迅文學獎開始,打造以國家級文學獎頒獎活動為核心的“中國文學盛典”,展現新時代作家昂揚向上、勇攀藝術高峰的志向和努力,展示欣欣向榮的新時代文學的卓越成就,讓優秀作家作品以更豐富的形態、更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吸引更多讀者,在全社會凝聚磅礴的文學力量。中國作協將把中國文學盛典形成慣例,不斷提升盛典的內涵,豐富盛典的形式,努力讓全國廣大讀者、文學愛好者和社會各界更多地關心、關愛文學。